第五章 胃的須知
康複評定
①精神情緒障礙的康複評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證明,社會心理因素是胃癌的發病因素之一。胃癌的發生與憂慮、焦急、緊張等心理狀態有關,患胃癌後又可導致或加重焦慮、抑鬱等情緒反應。
②焦慮:胃癌患者確診後,手術前均可產生恐懼、焦慮的情緒反應,術後又擔心複發,心情緊張,病後需要補充營養,但由於消化吸收障礙也會引起反應性焦慮。從診斷後的恐懼、緊張等焦慮情緒反應到焦慮性精神障礙雖然沒有絕對界限,但是判斷患者是否存在異常的心理狀態很重要,具體評定就用焦慮自評量表(SAS)。
軀體殘疾和功能障礙的康複評定
①器官缺損和功能不全:胃全部或大部切除、胃空腸吻合術後,胃液部分或全部缺失。食物由食道直接進入小腸,缺少在胃的消化吸收,其溫度、滲透壓、酸堿度幾乎沒有改變,十二指腸生理作用也發生改變,內因子分泌減少或缺乏,使維生素B12和鐵的吸收發生障礙,從而造成貧血。
②消化和代謝功能障礙
傾倒綜合症:由於胃切除術後胃容量變小,食物很快進入小腸,腸道為了盡快消化吸收,就要大量分泌消化液,使碳水化合物很快被吸收,機體出現血糖升高現象。此變化多發生在開始進流食特別是進甜食後,表現為進食30分鍾以後出現上腹脹滿、不適、惡心、心慌、出汗、眩暈、麵色蒼白、無力等症狀,為早期傾倒綜合症。也有患者表現為飯後2~3小時才出現冷汗、頭暈、意識障礙等症狀,為晚期傾倒綜合症。這是由於血糖升高後,機體又反應性地大量分泌胰島素致使血糖急劇下降的緣故,評估時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和發生時間作出判斷。
返流性食道炎、口腔炎:發生於全胃或畢氏Ⅱ式手術後,評估時根據嘔吐物的顏色、性質、嘔吐次數或口腔黏膜的顏色、口腔食道黏膜燒灼感的程度以及患者進食時的反應作出判斷。
腹瀉:發生在手術後2~3周內,常為水樣便。
空腸梗阻:多發生於術後7~14日,表現為食後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膽汁,並有上腹部脹痛。
體液內平衡失調:患者由於進食減少、惡心、嘔吐、胃出血、胃腸道梗阻等原因,造成水和電解質平衡失調。可根據皮膚黏膜的顏色、溫度、皮膚彈性有無改變、口唇有無幹燥、血壓、脈搏、末梢循環有無變化和水電解質檢測結果作出評估。
全身營養狀況評定
①貧血:全胃切除可致鐵吸收障礙而發生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由於胃切除後內因缺乏而使維生素B12的吸收發生障礙,易發生大細胞性貧血,評估時根據手術史、臨床表現和實驗檢查作出判斷。
②營養不良——由於進食減少或禁食、惡心、嘔吐或疼痛、心理負擔過重而導致食欲不振,以及腫瘤生長對機體消耗均可導致營養不良發生。評定全身營養狀況用體重、白蛋白、淋巴細胞總數、尿肌酸酐/身高指數等指標。當體重減輕超過平時體重的10%、白蛋白<35克/升、淋巴細胞總數<1.5×109/升、尿肌酸酐/身高指數異常時為全身營養不良,白蛋白<30克/升、淋巴細胞總數<1.0×109/升時為重度營養不良。
(3)胃痛病人的康複指導
祖國醫學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胃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胃癌造成的病損不但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而且導致全身營養不良,並伴隨出現心理行為問題,因此癌症的康複應采取綜合措施。
精神情緒障礙的康複
①盡早控製情緒應激:胃癌的診斷對患者來說是一種可怕的刺激,多數人會自然把癌症與死亡聯係在一起。因此,在通知患者診斷時要注意以恰當方式、適當時機,同時告知其治愈的希望。手術前讓患者了解手術效果和可能出現的並發症及預防措施,使之有心理準備,不致發生情緒波動,必要時可讓接受過類似手術且已取得良好效果的患者作勸說、交流。同時應取得親屬的積極配合和支持。控製情緒反應對於順利開展治療和手術後康複是非常有用的。
②情緒障礙:胃癌患者多見的情緒障礙為抑鬱、焦慮,尤其是發病與長期憂慮、緊張有關的患者更易發生。情緒障礙的治療主要采用心理治療方法,以支持治療為主,適當配合認知療法、放鬆訓練等,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抑鬱症常選用三環類藥物,如丙眯嗪或阿米替林。焦慮明顯者常選用抗焦慮藥,常用地西泮。新一代抗焦慮藥物如帕邏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不僅抗抑鬱,同時也有抗焦慮作用,可酌情選用。
軀體殘疾和功能障礙的康複
①傾倒綜合症:應指導患者采取少量多餐的進食方法,讓食物少量多次進人胃、腸。合理調節飲食,適當多進蛋白質、脂肪含量多的食物,控製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並使患者逐漸適應飲食調節,必要時餐前30分鍾口服抗膽堿藥,飯後再臥半小時。
②返流性食道炎、口腔炎:囑患者進流質、半流質飲食,避免進過硬、過熱、刺激性強的食物,避免食物有異味,避免進食環境中的惡性刺激,以防誘發嘔吐。指導患者進食後不要平臥,應當保持坐位或半坐位15~30分鍾,必要時給予止吐藥或胃動力藥。
③腹瀉:指導患者飲食應限製或減少乳製品,限製脂肪攝入量,並給予消化酶製劑和利膽劑。
④空腸梗阻:囑患者應禁食禁水,並為其插入胃管進行胃腸減壓,吸出梗阻的胃內容物,同時為患者輸液,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改善患者一般狀況,如果病情仍不減輕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全身營養狀況的康複
為患者提供高熱量、高蛋白質以及其他營養豐富及容易消化的食品,同時注意改善進食環境、促進食欲。不能進食的患者由營養管滴注要素飲食。根據病情需要給予全胃腸外營養,通常由靜脈輸入患者所需要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電解質和水分,以達到營養治療的目的,是延長癌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日常生活能力的康複
①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良好的精神狀態、積極的情緒和健康的心理會使人體的各種功能協調一致,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複。
②生活規律:規律性起居,定時進餐,定時睡眠,注意休息,減少各種不良刺激,保證大便通暢。
③飲食保健:應少食多餐,進食時細嚼慢咽,注意營養素搭配,保證機體需要,應限製食用過油、過成、辛辣、刺激性食品。過冷、過熱、過甜的食物也要限製,禁止飲酒。,
(4)胃癌病人的中醫康複措施
康複階段的胃癌患者正氣虛衰表現突出,主證為脾胃虛寒、胃陰耗竭、氣血兩虧,另有痰濁、淤血、氣滯等症存在,康複治療以扶正為主,適當配合理氣、祛痰、化淤、清熱等法。
①調攝情誌:具體方法有說理開導法、情誌相勝法等。娛樂康複法如音樂、歌舞、琴棋書畫、戲劇、遊戲等也有調攝情誌的作用。
②傳統體育康複方法:氣功、太極拳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針灸:傾倒綜合症針足三裏、中脘、下脘、梁門、內庭,補瀉兼施灸足三裏、胃俞、氣海。化療後消化道反應重者,針足三裏、內關、外關、內庭等穴,用瀉法。晚期患者胃痛甚者針足三裏、中脘、補瀉兼施,公孫穴用瀉法。脾胃虛寒、食入複出者針氣海、關元、足三裏、膈俞,均可針後加灸,耳針可取胃、脾、肝等穴位。
④推拿:施行根治術的患者,如胃脘脹滿、噯氣、惡心、嘔吐,得點按足陽明、足太陰,任脈經穴,配合選用上腹橫摩法、腹部餘摩法、臍周圍摩法、背部拳揉法等。未行根治手術的患者,胃脘部不宜推拿,常選用足三裏、胃俞、氣海、內關等穴,每次飯後1小時用掌心按摩15分鍾。
⑤飲食康複:一根治術後患者宜選用山藥蓮苡粥、苡仁粥;胃虛寒者用豬肚1個、胡椒30克,適當加入調料煮熟食用;便秘腹脹者用萊菔子粥;晚期體質弱進食少者選用紅棗燉兔肉、大棗營養粥、銀耳甜羹等。
⑥中藥康複:中氣虛弱、胃氣上逆症,則為健中補氣、和胃降逆,方以參苓白術散合小半夏湯加減。中虛氣滯證,治則為補中理氣,方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脾胃虛寒證,治則為溫中散寒,方以附子理中湯加減。氣血兩虛,治則為補氣血,方以人參養榮湯或八珍湯加減。
養成不忍便的良好衛生習慣
腸胃健康的話,每天或者兩天一次會有規律地感到便意。要養成排便的習慣。最好順著便意在廁所裏蹲上一會兒。如果忽視便意,嚴重的情況下會造成麻煩。
理想的排便就要忠實地順應便意,排便是從“想去廁所”開始的,便意是因為直腸裏已經積蓄了一定程度的糞便而引起的。直腸裏積蓄了適量糞便的時候,通過直腸黏膜的神經就會受到刺激,並向大腦傳達信息。便意一產生,作為糞便製造工廠的大腸就開始為排便做具體的工作。
首先,直腸黏膜通過自律神經向大腸傳達這一信號,大腸一接到這個信號就把停留在橫行結腸、“s”狀結腸內的已完成的糞便往直腸裏推擠。這種運動叫做大結腸運動,它是排便過程中最重要的活動,產生便意的時候就去廁所,這樣的話就能夠完成理想的排便。產生便意的時候置之不顧,容易患便秘。
胃腸正常的人幾乎每天都有“便意一排便”的過程,從而形成健康的排便習慣。但是難以感受到便意的人也不少,也就是說,這樣的人患了便秘。
患便秘的人直腸黏膜的感受能力變得遲鈍起來,即使直腸裏積蓄了一定程度的糞便也難以感覺到,所以很難產生便意。而且有些人雖然已經產生了便意,但是眼看上班快遲到,或因其他急事耽誤,結果不去廁所就出門了,不知不覺中便意就消失了,從而引發便秘。因此糞便在直腸裏積蓄起來,久而久之直腸黏膜就習慣了,本應該給大腦發送信號結果就不發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