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血糖的中醫特色治療與保健1(1 / 3)

第九章 血糖的中醫特色治療與保健1

按摩導引,防治糖尿病的古方

按摩療法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曆史,《靈樞·九針》:“形勢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八《十輪經·按摩》:“凡人自摩自捏,申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若使別人握搦身體,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按摩是一種適應證十分廣泛的民間物理療法,糖尿病按摩療法的機理是:通過用手按摩、刺激體表一定的腧穴,通過經絡傳導可以調節胰島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從而降低血糖值,以達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糖尿病是一種涉及多係統、多髒器的全身性疾病,通過按摩,可以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流量,促進血氧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調節神經功能,改善大腦皮質的興奮和抑製過程,解除大腦的緊張和疲勞,改善肺活量,提高人體的自身免疫功能,從而防止或減少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

按摩療法簡便易行,容易掌握,隻要學會常用的各種手法,不需任何特殊設備,隻用一雙手,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治療。同藥物治療相比較,安全有效,無任何副作用。由於不受器具、場地、時間的限製,十分適合糖尿病人進行自我按摩或患者之間進行互相按摩。對於不同性別、年齡的糖尿病患者皆適宜。

按摩常用手法

按摩是中醫傳統療法的精粹之一,是以中醫的髒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是一種典型的物理治療方法。其具體手法有以下幾種:

推法

用手指或手掌著力於患者的某一部位,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如圖3-1-1)。該手法適用於頭麵、四肢、胸腹部,具有疏風散寒、活血化淤、理氣止痛、舒筋通絡的功能。

圖3-1-1拿法

以大拇指與其他四指中的任意一指或幾指相對,提拿起身體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一拿一放地交替進行(如圖3-1-2)。適用於頸項、肩背和四肢。其功能為開竅醒神、祛風散寒、舒筋通絡等。

圖3-1-2按法

用指腹或手掌著力於身體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向下壓之,並在該處保持一定的壓力停留片刻,隨之稍加揉動(如圖3-1-3)。本法常與揉法配合使用。指按法適用於全身各處的穴位;掌按法適用於背腰和四肢。具有通經活絡、緩解痙攣、理氣止痛、調理關節的功能。

圖3-1-3摩法

以手掌附著於人體的某一部位,在其上作環形移動撫摩(如圖3-1-4)。多用於腹部,也可用於身體各部位的跌打腫痛較劇者,具有緩解疼痛、調和氣血、和中理氣、消積導滯的功效。

圖3-1-4揉法

以手指、魚際、掌根及手掌,在病人的某一部位或穴位做輕柔和緩的旋轉揉動(如圖3-1-5)。適用於頭麵、胸腹、四肢,具有疏通經絡、消腫散結、化淤止痛、調中和胃的功效。

圖3-1-5擦法

以掌根大魚際或小魚際著力,在病人較長的一段體表上作快速的來回摩擦。多配以推拿介質,如紅花油、蔥薑水等。該法具有振奮陽氣,溫通經絡、行氣活血、化淤散結、祛風散寒、理筋止疼、健脾和胃的功效。

搓法

以兩手掌夾住病人的肢體,相對用力作快速的搓揉,在搓動的過程中,作上下的往返移動。該法具有調和氣血、舒筋通絡的作用。多用於四肢,常作為推拿的結束手法。

搖法

醫者一手抓住患者肢體的遠端,另一手扶住被搖的關節(肩關節、腕關節、髖關節),以該關節為支點,作肢體最大範圍的環形往複搖動。具有滑利關節、鬆解粘連、恢複關節功能的作用。多用於半身不遂、肢體麻木以及肩周炎等。

撚法

以拇指與食指、中指或食中指相對,捏住患者的手指或腳趾,作搓揉的動作(如圖3-1-6)。具有理筋通絡、滑利關節的功效,多用於半身不遂、頸椎病,以及指端麻木疼痛等症。

圖3-1-6點法

以指端、指間關節或肘部按壓在患者的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下壓。常用於脘腹部、背腰部和四肢。具有溫通經絡、調理髒腑、活血消炎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肚腹疼痛、四肢疼痛等症。

抖法

以雙手握住病人肢體的遠端,用力作快速、連續、小幅度的上下顫動。具有通經絡、理筋骨、利關節的作用。常作為推拿的結束手法使用。

拍法

以手五指微曲,形成空心虛掌,稍用力在病人的患處做拍打動作(如圖3-1-7)。常用於頸肩、腰背、四肢。具有疏理氣機、活血通絡的功能。

圖3-1-7糖尿病的按摩療法與穴位

中醫認為糖尿病病人在氣陰兩虛的基礎上,多有血脈的淤阻,按摩治療可以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陰陽調和,從而達到治療糖尿病的目的。

糖尿病的按摩方法主要按分以下三種方式,即:全身按摩療法、耳部按摩療法和足部按摩療法。

對於糖尿病無並發症的病人,兼見肥胖、食量大、便幹尿黃等表現者,可選用胰俞、脾俞、腎俞、足三裏、太溪、中極、水泉等穴施以按摩。手法選用點法、按法、揉法。

有並發症狀的病人,則可隨症取穴。頭暈者可選用中衝、少商、風池、太陽;失眠者宜選安眠、太溪、肝俞、關元;汗多者選足三裏、關元、腎俞;食欲缺乏選中脘、豐隆、天樞、氣海;腹瀉選足三裏、神闕、大腸俞、脾俞;心絞痛選肺俞、心俞、至陽、百會、內關、合穀、太陽;月經不調選關元、三陰交、血海、足三裏、公孫、太衝;視物不清者選肝俞、腎愈、太溪、光明、睛明;上肢麻痛者選合穀、衄池、內關、外關;下肢麻痛者選風市、陰市、陽陵泉、陰陵泉、解溪等穴位。

糖尿病外力按摩療藩

本按摩法主要是由他人來為糖尿病患者進行按摩,我們可以請熟悉此按摩方法的家人來做。

穴位:

印堂、太陽、承漿、風池、百會、內關、足三裏、三陰交、太衝、中脘、氣海、關元等。

操作步驟:

(1)病人仰臥位

①點按法:點按印堂、太陽、承漿、風池、百會、內關、合穀、足三裏、三陰交、太衝,每穴約半分鍾。

②抹法:醫者兩手拇指螺紋麵著力,分別在眉方和前額部,做縱橫抹運5~7遍。然後兩手掌小魚際著力,分別抹額、眼周、頰部、鼻唇溝,一般以右手在前,左手在後相互配合,反複施術5~7遍。

③摩法:醫者兩手全學著力,以臍為中心,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環轉摩動3分鍾。然後重點按中脘、建裏、章門、氣海、關元、中極,每穴約半分鍾。

(2)病人俯臥位

①按揉法:按揉胰俞、胃俞、膀胱俞、肝俞、脾俞、膈俞,每穴約半分鍾。

②捏脊法:醫者兩手食、中指著力,橫抵長強穴上,兩手交替沿督脈循行線向前推進至大椎穴,隨捏隨推,每捏撚三下,上提一下,反複施術3~5遍。

③滾法:醫者兩手交替著力,用側滾法沿背部脊柱兩側的膀胱經上,從肺俞穴開始至小腸俞止,反複施術5~7次。

④擦法:醫者兩手全掌著力,置於骶髂關節八髂穴上,反複擦摩至皮膚微紅有熱感為宜。

注:此法對輕、中度糖尿病有一定效果。對重度糖尿病可作輔助療法。

糖尿病者自我按摩療法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按摩以胸腹部、腰背部、上下肢等部位的經絡、穴位為主。一般采用先順時針按摩30~40次,再逆時針按摩30~40次的方法進行。左右手交換進行或同時按摩。通過自我按摩可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益腎補虛,清泄三焦躁熱,滋陰健脾等功效。

頭部按摩

推拿頭部的作用既可以引起神經興奮,又可以抑製神經,從而達到調節平衡的作用,通過神經反射來調節大腦皮層高級神經中樞和自主神經的相對平衡。

(1)迎香按摩,拇指或中指尖部壓在迎香穴上,雙手微微顫動,徐徐用力。每次連續300~500次左右,頻率每分鍾3次以上(如圖3-1-8)。

圖3-1-8(2)風池按摩,大拇指尖部壓在風池穴上,其他四指自由擺動,微微用力。此法可舒筋活絡,使氣血通暢。每次連續200~300次,頻率每分鍾100次。

(3)頭部按摩,用手指緊緊按著頭的頂部,微微顫動用力。它的主要作用可鬆弛大腦皮層,改善大腦血液循環。每次連續做300~500次,頻率每分鍾100次,速度要快而有力。

(4)其他,在攢竹、太陽、睛明、承漿、太陽、百會、胰點(耳)、神門(耳)、內分泌(耳)處用按、點、推、叩、振、顫等手法按摩。

腹部按摩

按摩腹部可以促進腹部血液循環和胃腸蠕動,加速消化與吸收,進而改善胰腺的營養,使胰腺血液供應不足得到糾正,利於胰島素功能的恢複。清晨起床後及臨睡前,取臥位或坐位,雙手疊掌,將掌心置於下腹部,以臍為中心,手掌繞臍順時針按摩40圈,再逆時針按摩40圈。按摩的範圍由小到大,由內向外可上至肋弓,下至恥骨聯合。按摩的力量,由輕到重,以患者能耐受、自我感覺舒適為宜(如圖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