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血糖的中醫特色治療與保健2(1 / 3)

第九章 血糖的中醫特色治療與保健2

刮痧TIPS:不宜刮痧人群

1.病人身體瘦弱,皮膚失去彈力,或背部脊骨凸起者,最好不要刮痧,或不宜在背部刮痧。

2.患者有心髒病,如心肌梗死、心絞痛者不宜。

3.患有水腫病者不宜。

4.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等不宜用刮痧法。

5.新發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外科手術疤痕處亦應在兩個月以後方可局部刮痧。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後,疤痕局部處慎刮。

6.原因不明的腫塊及惡性腫瘤部位禁刮。

7.婦女月經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8.皮膚高度過敏,或患皮膚病的人禁刮。

9.醉酒、過饑、過飽、過渴、過度疲勞者禁刮。

10.少兒患者、老年體弱多病者,不可用本法。

療法操練場

頭部:全息穴區——額旁3帶(雙側)、額頂帶前三分之一、後三分之一。

背部:膀胱經——雙側胰俞、脾俞至腎俞、陽綱至意舍。

腹部:任脈——中脘至氣海。

上肢:三焦經——雙側陽池。

下肢:胃經——雙側足三裏。

脾經——雙側三陰交。

多飲加膀胱經——雙側肺俞至心俞。

多食加胃經——雙側內庭,脾經——雙側漏穀。

多尿加腎經——雙側太溪。

圖3-3-1特色療法TIPS

1.刮痧治療時應注意室內保暖,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寒冷與風口。夏季刮痧時,應回避風扇直接吹刮試部位。

2.刮痧時手法要均勻一致,防止刮破皮膚,以引起感染。

3.刮痧過程中,邊行術邊詢問病人的感覺情況,以便隨時調整病人體位和改進施術的手法。

4.刮痧出痧後30分鍾以內忌洗涼水澡。

5.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試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

6.刮痧出痧後最好飲一杯溫開水(最好為淡糖鹽水),並休息15~20分鍾。

7.施刮痧術的用具必須清洗消毒,特別是給乙肝病人或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陽性攜帶者刮痧時,由於皮下滲血,肝炎病毒可能汙染用具。施術後,用具一定要經高壓消毒。以防止血源性傳播。

敷臍療法,廉價有效又安全

敷臍療法是從病人臍部給藥,保留一定時間,通過皮膚吸收使藥力作用於人體,產生治療效果。敷臍療法屬於中醫外治範圍,它具有療效可靠,方法簡便,廉價安全等特點,自古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

臍位於腹部正中凹陷處,是新生兒臍帶脫落後遺留下來的一個生命根蒂組織,屬中醫經絡係統中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名為神闕。任脈總領一身的陰經,循行於胸腹正中,通過經絡聯絡五髒六腑。神闕位於大腹中央的臍部,臍為先天之命蒂,後天之氣舍,介於中下焦之間,所以神闕穴為經氣的彙海,五髒六腑之本,有健脾溫腎、行氣活血、散結通滯、主百病的作用。

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後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無脂肪組織,皮膚和筋膜、腹膜直接相連,臍部皮膚除局部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布有豐富的靜脈網,淺部和腹壁淺靜脈、胸腹壁靜脈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靜脈相連,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再者臍凹陷形成隱窩,中藥局部貼敷後形成自然閉合狀態,利於藥物較長時間存放,這些均利於藥物穿透彌散而被吸收入血,進入體循環,達病所,發揮藥物的直接作用。另外,中藥敷貼於臍部可刺激神闕穴周圍的神經,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而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係統,從而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常用敷臍療法

益壽降糖膏

黃芪、生牡蠣各60克,山藥、蒼術、薏苡仁、玄參、生地、熟地、黃精、肉蓯蓉、菟絲子、金櫻子、蠶砂、革薢、菖蒲、丹參、生大黃、僵蠶、全蟲、五倍子、丹皮、地骨皮、仙靈脾各30克,白芥子、水蛭、肉桂、小茴香、黃連各15克,共水煎成浸膏,再將冰片、蟾酥各2克,麝香0.5克,共研成極細粉,加入並混勻,取約1~2克塗於膠布上,貼於臍部以及湧泉、腎俞、三陰交穴,每次選用2~3穴,每次貼敷2~3天。

本方以益氣養陰、固澀分清、除濕消淤為基本法,方中黃芪、山藥、薏苡仁等健脾補氣;玄參、生地、熟地、牡蠣、丹皮等養陰清熱;五倍子、金櫻子、菟絲子、萆薜、菖蒲等固澀分清;蒼術、薏苡仁、白芥子、蠶砂等除濕消痰;丹參、生大黃、水蛭、僵蠶、全蟲等活血化淤;小茴香、肉桂、冰片、蟾酥開結行滯、通經走絡並使全方藥力直達病所。主要用於Ⅱ型糖尿病,對重症可配合使用降糖藥而明顯減少其用量。

金匱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水調為膏貼敷於臍下。

金匱腎氣丸由肉桂、附子、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澤瀉組成,具有溫腎補陽的功能,辨證用於腎陽虛證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降糖效果。藥理實驗表明金匱腎氣丸中的山茱萸具有降糖作用。

石知生黨粉

石膏5克,知母2克,生地、黨參各0.6克,炙甘草、元參各1克,黃連0.3克,粳米少許,按上述比例配好藥,烘幹製成粉末,每取藥末250毫克,加入鹽酸二甲雙胍40毫克混勻,敷臍孔,覆以紗布,外以膠布固定,5~7天換藥1次,6次為1療程。適用於輕型糖尿病,病程短而無並發症者。

氣功調息,靜悄悄降血糖

氣功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氣功鍛煉的方法、理論和治療效果等內容,都有記載。我國曆代醫家對氣功的治療作用都很重視。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名著《金匱要略》一書中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王燾所著《外台秘要》、宋代《聖濟總錄》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氣功方麵的論述。

氣功強調對意念的運用,是對中醫調神理論和情誌學說的補充和發展。掌握了氣功心身同練的特點,有助於深入理解中醫“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氣功是通過有意識地自我調節身心活動,達到防病祛疾的鍛煉方法。具有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經絡,延年益壽的功效。對胃、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疾病都有較好的療效。從現代醫學講,氣功治療糖尿病的機理,就是采用調息法,刺激中樞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產生條件反射促使各種激素起變化,當血糖高於正常時,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使血糖降低。以此達到激發腎經的精氣,疏通腎經的經絡,調和腎經的氣血,改善髒腑的功能,腎的功能增強了,各種激素的分泌也隨之得到改善,就會變失調為有序,胰島素的分泌正常了,糖尿病的症狀也就隨之而消失了。尤其老年糖尿病患者,更適合采用氣功療法來達到平穩血糖,強身健體的目的。

常用乏功療法

鬆靜功行功方法

鬆靜功又名放鬆功,是古代用於修身養性的一種靜坐功法。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尤為適宜。共分為六個步驟。

第一步:準備工作

練功的環境應盡可能選擇在安靜、空氣新鮮之處,室內練功,要通風換氣,但不要迎著風向,以防感冒;寬衣鬆帶,解除束縛,無論哪種姿勢,都須將紐扣、衣帶、鞋帶或瘦小的衣服等,預先解開,使身體舒適,血液循環暢通;安定情緒,精神愉快。練功前需休息20分鍾左右,安定心神,若情緒不穩,心情急躁,則雜念紛紜,不易入靜,且呼吸不暢。若精神不振,練功則易昏沉入睡,影響療效。

第二步:擺姿勢

姿勢端正,易於入靜。不論采用哪種姿勢,一定要端正,合乎自然。

坐勢:應用寬凳子或椅子,高度以使練功者的膝關節彎曲90度為宜,頭頸和上身坐直,胸部略向前稍俯,不挺胸,臀部向後微凸出,但背不彎不曲。若是盤膝坐,兩手相握或兩手重疊向上,貼於小腹前或小腿上,姿勢端正後,兩目微閉,注視鼻尖,口齒微閉。

臥式:仰躺床上,枕頭高低以舒適為度,兩手放在身兩側,肘臂放鬆,手指微曲,放於大腿兩側;或兩手交叉相握,輕放小腹上,兩腿自然平伸,兩腳自然分開,兩目微閉,口齒輕閉。

站式:身體自然站立,兩膝微屈,兩腳平行分開同肩寬。臀稍向下坐,勁合於腰髖部。上身保持端正,腰脊放鬆,肩肘稍向下沉,但不用力。虛腋、曲肘、兩臂自然下垂,稍作外撐,掌心向下,五指分開,微作彎曲,意如輕按水上之浮球。第三步:放鬆法

放鬆法是一切功的基本功,主要是消除一切緊張,達到全身肌肉、內髒、血管、神經放鬆,強調自然舒適,氣閉丹田。姿勢可采用坐勢、站勢、臥勢等,要求自頭上向腳下放鬆,頭部放鬆,虛靈頂頸(頭輕輕頂起之意);兩肩放鬆,垂肩墜肘;胸部放鬆內含,腹部放鬆回收;腰部放鬆挺直,全身無緊張不適之處,精神放鬆。

第四步:呼吸法

鬆靜功的呼吸法,采用順呼吸法,吸氣時默念“靜”字,呼氣時默念“鬆”字,放鬆得越好,人靜就越快,做到呼吸自然柔和,使氣沉丹田(臍下1.5寸),即練功家所說的“息息歸根”,呼吸是練氣功主要環節之一,沒有呼吸的鍛煉,便沒有療效。每次練功練呼吸20~30分鍾即可,否則練呼吸過多,時間過長,易引起偏差。

第五步:靜坐法

練完呼吸法之後,接著練靜坐法,開始時,雜念較多,思想難於集中,用意守丹田,讓雜念自來自消,如仍有雜念,可用聽呼吸的方法排除。聽,不是聽鼻子呼吸的聲音,而是將聽覺的注意力集中於一呼一吸的下落,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都不要去管它,聽至雜念完全消失,就是入靜了。至於入靜的程度因人因病而異,千萬不要勉強追求,凡愈想快人靜,反而越靜不下來,特別在練功初期,不要要求過高,有些人雖未達到理想的靜,但實際上也收到一定療效。

第六步:收功法

練完氣功後,不要急於起來,要以肚臍為中心,用一隻手掌心按在肚臍上,另一隻手的掌心貼在這隻手的手背上,兩手同時以肚臍為中心,由內向外,由小圈到大圈緩緩劃圈,左轉30圈,稍停,再由外向內,由大圈到小圈,右轉30圈,到肚臍處停止收功,然後活動活動身體,也可配合太極拳、八段錦、慢跑等,則收效更大。

內養功行功方法

內養功是氣功中靜功法的一種。它的特點是通過特定的姿勢,呼吸的意念的調練,以實現形體鬆適、呼吸調和、意念恬靜等要求,從而達到靜心寧神,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疏經活絡,協調髒腑,防病祛病的作用。具體步驟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