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交禮儀展現外在美1
今天的時代是個競爭的時代,社交便成了我們競爭過程中絕對重要的環節。試想如果你能憑自身的社交才能,廣交朋友,廣結關係,征服了你的周圍左右,那你就等於征服了你置身的世界,你就真的成為人中之龍、烏中之鳳了。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溝通之中,人們彼此觀察著態度、行為、眼神,是為了作強弱判斷。一個人若要使溝通順利,就得在態度和行為上掌握分寸。
成大事者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假定你現在遇到了危急情況(至於是哪一類危急情況姑且不論),你仔細想想,能夠給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是誰?當然不止一個,你把他們一一寫出來。如果你一口氣寫出8個名字,你的人際關係真好,你能做成你想要做成的事。
我們以個性為中心來與人交往,但不可以自私的心態去要求他人。這一點,應該隨時警覺,因為交往的目的在於溝通。不要以為你永遠是正確的。生活中的法則在很多方麵都不止一種,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對與不對,那是學生的答案。關鍵要作出最佳的形勢判斷,客觀地分析溝通的條件和現狀。許多人在溝通時,盲目地堅持己見,結果把溝通搞得像一場概念爭論,他隻想贏得自利,把溝通置之不顧。這樣,看法不同的人,在同一個觀點上也許就噤若寒蟬,覺得受到了傷害,隻好退縮進心靈,把溝通的門關上;他人會因此終身對他持有異議。要記住,觀點不同,並非不正確,從他人角度看一看也就可以明白。
在溝通之中,人們彼此觀察著態度、行為、眼神,是為了作強弱判斷。一個人若要使溝通順利,就得在態度和行為上掌握分寸。
1.正確的態度
在心理狀態上要和他人平起平坐,不要過高估計自己,也不要一味地抬舉他人。既然你和他人正在溝通,就要信任他的誠意和能力,相信他的智力水平不比自己低。哪怕麵前坐著的是個乞丐,你也應該明白,在他那一方麵有些東西你是不具備的。
2.正確的行為
在溝通時,應該認真地傾聽他人意見,這是每一本溝通技法書都倡導的最本質的一項原則。在傾聽中了解他人,就等於為他人傾聽你的話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相互傾聽的行為中,力爭求同存異,你會發現求同的同時,相異的觀點常常不自覺地彼此融合,變成了相同點。
正確的態度和行為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自私問題,溝通就變得容易。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會在溝通中掌握分寸,能夠順及他人的個性,相處得更融洽。你不再以自私而表現出武斷,而是與人商量,彼此都有參與感。相異的看法就可以認真地推敲,最終得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共同點,達成共識。
這世上有種人總以為滔滔不絕的言談就是溝通,他們自以為能夠說服麻雀從樹上下來,這實在太可笑了。他們以為溝通就是說話,而忘了溝通的真義是彼此的關係。溝通的是人,不是語言,言談隻是一種途徑。
彼此關係融洽時,幾乎不說話也能心意相通。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能傳達完整的意思。說錯了話也不要緊,彼此笑一笑,依舊能了解話中的意思。人有時候真是奇怪,明明是一句牛頭不對馬嘴的話,對方卻能聽懂你的真正用意,為什麼?心意相通,當然如此。
相反,彼此關係惡劣時,千言萬語也等於一句話沒說。障礙依舊是障礙。
坎貝爾指出:溝通就是為了彼此建立關係。在溝通時,應以關係為重,雙方情緒抵觸時,一定要推敲自己語言中的字眼,避免讓他人難堪和受辱,同時避免被誤解。溝通的語言就是不斷地翻譯,你傾聽他人說的,翻譯成他人所想的;同樣,他傾聽你的話,把它譯成你想的。雙方情緒抵觸就會出錯,猶如把英語當成法語用。
溝通能力有兩個相關聯的部分,一是外在技巧,二是內在動機和心情。要在溝通上取得長足進步,能夠在需要時,在圖形策劃周邊輕易寫出8個人,你就必須內外兼修。
溝通的技巧也需要實際訓練。猶如一個球迷看球賽看得津津有味,要他去踢兩腳,就不在行了,因為缺少技巧訓練。生活中,很多人忽視溝通技巧,甚至根本不學。有的人學了一些技巧,但是不用。如果有人和他交往時用了他學過的技巧,心裏想:“你小子別耍花招,這些虛偽做法我是知道的。”這樣輕視技巧,溝通是困難的。
外在技巧的目的還是為內心動機服務的。彼此內心動機吻合時,就是所謂的心靈交流。
在溝通時,一個人保持內心穩定,內心目標要一致,但並不是說不可見機更改。你要時刻關注個性,個性的恒定有賴於對自我的控製,從而有效地放棄自私。在重要問題上,仔細地傾聽他人的言語,領會詞句的真意,時刻讓個性的恒定來平靜自己的思緒。我們可在認可他人的觀點下,改變或修正自己的觀點。如果個性缺乏恒定性,就會擔心改變可能帶來不利影響,而明知有錯卻要一意孤行。個性恒定是不受他人影響的重要價值觀。
有一種隱患可能嚴重誤導溝通,它來自內心,且使外在技巧失靈。這就是一般人老是在事前預測結果,如果結果對自己有利,溝通就容易,如果預測結果對自己不利,就會帶著情緒去溝通,整個溝通過程都試圖扭轉或贏回假想的損失,而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溝通本身上,從而使溝通受阻,果然印證了自己的想法。
坎貝爾強調,要使溝通順暢,須得嚴格把握住溝通的動機和溝通的內容,彼此都要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技巧。充滿情感地說話,更容易交心。人們首先是用心去聽,然後才用耳去聽。既然彼此交心,耳朵就僅僅是傾聽的中介。如果預先預測結果,很容易有個保守立場,心理也盡力排斥他人對保守立場的靠近。如此,則將失去了解他人的耐心。不能先了解他人時,自己的表達也會有所保留,畏懼表露自己的觀點。要把自己表達清楚,就要先了解別人。也就是知己知彼。溝通的最佳境界是彼此都渾然忘我。彼此全神貫注、完全投入,都能夠超越自我,放下固執的包袱,都從對方的角度看一看問題。這需要有足夠的個性恒定相支持。否則,就不存在溝通,而是其中一方不經意間做了對方的俘虜。
溝通就是追求彼此認同。認同需要勇氣、耐心和個性恒定。勇氣使你能舍去自己的執著,從他人方麵理解問題;耐心使你認真傾聽,接受他人的意見;個性恒定是要使自己不至於受他人情緒牽引,不人雲亦雲。認同就是你願意接納他人,他人也願意接納你。
在目前的溝通現象中,保守型的溝通太普遍,人們很不願意敞開心扉。溝通變得像被迫接受一樣難於忍受。一遇上溝通,便緊張起來,全身防衛係統警報連連,準備打擊來犯之敵,意識上老是防範他人有利可圖,害怕他人把意誌強加到自己頭上。這樣,缺乏溝通好像保護了自己,其實是把自己的路堵死。
踩在巨人的肩上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