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擁有一顆平常心2(1 / 3)

第一章 擁有一顆平常心2

心態是你真正的主人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賺錢更多,擁有的工作不錯、人際關係良好、身體健康,快快樂樂,似乎他們的生活就應該比別人過得好,而許多人忙忙碌碌地勞作卻隻能維持生計呢?其實,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為什麼有許多人能夠獲得成功,能夠克服萬難去建功立業,有些人卻不行?

不少心理學專家發現,這個秘密就是人的“心態”。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

大概是40年前,南非某貧窮的鄉村裏,住了兄弟兩人。他們接受不了窮困的環境,便決定離開家鄉,到外麵去謀發展。大哥看起來幸運些,被奴隸主賣到了富庶的舊金山,弟弟被賣到很窮困的菲律賓。

40年後,兄弟倆又聚在一起。今日的他們,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當了舊金山的僑領,擁有兩間餐館、兩間洗衣店和一間雜貨鋪,而且子孫滿堂,有些承繼衣缽,又有些成為傑出的電腦工程師等科技專業人才。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銀行家,擁有東南亞相當數量的山林、橡膠園和銀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都成功了。但為什麼兄弟兩人在事業上的成就,卻有如此的差別呢?

兄弟相聚,不免談談分別以來的遭遇。哥哥說,我們黑人到白人的社會,沒有什麼特別的才幹,惟有用一雙手煮飯給白人吃,為他們洗衣服。總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們黑人統統頂上了,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於事業卻不敢奢望。例如我的子孫,書雖然讀得不少,也不敢妄想進入上層的白人社會,安分守己地去擔當一些中層的技術性工作來謀生。

看見弟弟這般成功,做哥哥的,不免羨慕弟弟的幸運。弟弟卻說,幸運是沒有的。初到菲律賓的時候,擔任些低賤的工作,但發現當地的人有些是比較愚蠢和懶惰的,於是便接下他們放棄的事業,慢慢地不斷收購和擴張,生意便逐漸做大了。

以上是真實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僅僅是環境,心態控製了個人的行動和思想。同時,心態也決定了自己的視野、事業和成就。

有兩位年屆70歲的老太太,一位認為到了這個年紀可算是人生的盡頭,於是便開始料理後事;另一位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麼事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在於有什麼樣的想法。於是,她在70歲高齡之際開始學習登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上有名的山。就在最近還以95歲高齡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攀登此山年齡的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老太太。

70歲開始學習登山,這乃是一大奇跡。但奇跡是人創造出來的。成功人士的首要標誌,是他思考問題的方法。一個人如果是個積極思維者,實行積極思維、喜歡接受挑戰和應對麻煩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胡達·克魯斯老太太的壯舉正驗證了這一點。

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態度。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和支配蹬。

有些人總喜歡說,他們現在的境況是別人造成的,他們的想法無法改變的。但事實是,我們的境況不是周圍環境造成的。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把握人生完全由我們自己決定。

發掘內在的積極因素

你也許聽過這樣的諺語:“成功吸引更多成功,而失敗帶來更多失敗。”這句話真是一語中的,為成功而努力會使你更有能力邁向成功;如果你什麼也不做,坐等失敗,隻會使你遭受更多的失敗而已。

如果你以積極心態發揮你的思想,並且相信成功是你的權利的話,你的信心就會使你成就所有你所製定的明確目標。但是如果你接受了消極心態,並且滿腦子想的都是恐懼和挫折的話,那麼你所得到的也都隻是恐懼和失敗而已。

如果你能在不能得到立即回報的情形下,以一種願意而且愉快的態度提供更多服務,這就是在培養你積極且愉悅的心態,而這正是培養引人注目的個性的基礎。

當你培養出吸引人的個性時,幾乎所有的人都會願意依照你的意願為你工作。所以說培養吸引人的個性,難道不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嗎?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就以相同的態度對待對方。多多動用“己所欲,施於人”的金科玉律,如果對方沒有給你立即的回報,你應該再接再厲。

要不斷發掘自己的積極因素,要堅持對自己說:

——別人知道我是可以信賴的。

——我有勇氣。

——我是個靠得住的人。

——我很願意使別人高興。

成為積極或消極的人全在於你自己的抉擇。沒有人與生俱來就會表現出好的態度或不好的態度,是你自己決定要以何種態度看待你的環境和人生。即使麵臨各種困境,你仍然可以選擇用積極的態度去麵對眼前的挫折。

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盡量發覺你周圍的人、事最好的一麵,從中尋求下麵的看法,讓你能有向前走的力量。即使終究還是失敗了,也能汲取教訓,運用於未來的人生中。

如果你剛進入工作崗位不久,或仍對那個時期記憶猶新,相信你對工作之初的那段經曆會發出會心而苦澀的一笑。的確,絕大多數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都有過這樣一段經曆:被置於不受重視的部門,打雜跑腿的工作,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總之,那是一段很不愉快的日子。

受苦受難不一定是什麼壞事,特別是在一切剛剛開始的時候。能夠幫助我們消除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能夠使我們對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有更深的了解,這些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你安於現狀,你就可能成為眾人眼中的無能者,更糟的是,你自己也會漸漸認同這種角色。

生活中不可能沒有失敗和挫折,但問題是,有的人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就會喪失意誌和勇氣,被之擊退;而有的人則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獲得經驗,並化為一種前行的動力。這也是兩種不同心態者的差異。

美國聯合保險公司有一位推銷員,名叫亞蘭。亞蘭想成為這個公司的明星推銷員。他努力應用他在勵誌書籍和雜誌中所讀到的積極心態的原則。

寒冬的一天,亞蘭在威斯康星州一個城市的街區中推銷保險單,卻沒有做成一筆生意。當然,他對自己很不滿意。但他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選擇了積極的心態將這種不滿轉變為一種勵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