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讓自己始終看到希望3(1 / 3)

第三章 讓自己始終看到希望3

撬開死亡之屋

蘇格蘭小說家詩人沃爾特·斯科特說:“死亡是最後沉睡嗎?不,它是最後、最終的覺醒。”

沒有人能為悲劇作好準備。我們並不能從別人的痛苦中學習,就像俗語說的“我們必須自己受苦,在逆境中成長。”無論如何,讓接下來的幾頁故事給你提供希望,證明出其不意的機會,是在生命中最痛苦的經驗裏出現的。

1不要放棄希望

80年代時,庫特·理希特博士曾用兩隻老鼠做過一次簡單的研究。他用手緊緊地抓住一隻老鼠,不管老鼠怎麼掙紮,他都不讓它逃脫。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掙紮,老鼠終於不再反抗了,幾乎是一動不動了。然後,把這隻老鼠放入一個溫水槽裏,它立刻就沉底了,甚至根本沒有試圖遊泳已求活命,它死了。裏希特博士把另一隻老鼠直接放入溫水槽中,老鼠很快就遊向安全的地方。

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第一隻老鼠已經明白不管費多大力都掙不脫理希特博士的手掌,它認為已經沒希望活命了,它認為要改變它自己的處境是沒指望的。因此,它不再采取“毫無希望”的任何行動;第二隻老鼠沒有前者的經曆,它不認為這一切都無濟於事,自己的處境是毫無希望的。所以當危機降臨時,它能立即作出反應,立即采取行動,幸免於難。

醫學上的研究也表明了那種無助、絕望的心情來自於以往的經曆,是一種學來的行為。當醫務人員治療那些垂危的患者時,發現那些受到高度鼓舞的患者往往活得更長些。另外,滿懷希望的患者比失去信心的患者更容易康複,也更心情愉快些。

以上種種研究都證明了一個觀點:凡是更加努力去爭取的人,就會做得更好些。因為無助無望的心理是學來的,那麼,你可以不去學它。

你是不是已經學會了在生活中出現困難與障礙時充滿希望呢?這是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又一個分水嶺。成功者不會喪失希望,他堅持不懈,他會去尋找其他的可行辦法,一直堅持到把事情辦成。

充滿希望和幽默感是恐懼感的對立麵,它們能鼓勵你知難而進。下麵這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非常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諾曼·考辛斯是加裏福尼亞大學洛杉礬分校醫學院神經病學與生物行為學係的副教授。35年來,他一直是《星期六評論》的編輯,還寫過《人類的抉擇》等15本書。

早在25年前,醫學專家就告訴他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以堅定不移的希望和決心,否定了醫生的預言。這些年來,他堅持治療的自我處方就是:維生素C加上積極的想法、快樂、信心、幽默和希望。

1954年,考辛斯39歲,為了進行人壽保險而去檢查身體時,心電圖表明他有冠狀動脈阻塞的跡象。保險公司拒絕為他保險。醫生告訴他隻能再活一年半,而且還得放棄工作和體育活動,成天呆坐不動才行。

考辛斯不願意改變他那種積極活躍的生活方式。他寧願以鍛煉來保持心髒健康,決心為了生存下去另辟新路。

7年後,他還活著。但又得了一種致命病——僵直性脊椎炎。他又開始搞了一個大膽的自我治療程序:大量服用維生素C和自我實行“幽默療法”。他每天看滑稽電影和幽默讀物。他後來說;“我高興地發現,10分鍾真正的捧腹大笑能起到一種麻醉作用,至少能讓我有兩個小時擺脫疼痛睡上一覺。”

考辛斯認為,消極的力量,如緊張、壓力等都會使身體衰弱,而積極的力量,如快樂、愛情、信念、歡笑、希望等都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沒人能斷言我們戰勝自身消極情緒的能力不會引起我們身體內部生物化學的積極變化。我們能夠安排自己的生活,去求得生存。

1981年,考辛斯第三次和死神較量。當時他心髒病發作了。他深知在緊急情況下驚慌是足以致命的,所以他告訴自己:首要的是情緒別激動,要平靜,相信自己能堅持下去,一切都會好的。

經驗使考辛斯相信:人的精神較之藥品更有力量。這一事實應當得到醫學專家們的進一步重視,把精神療法當成所有療法的一個組成部分。

2“琵琶湖”自殺生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