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樂於書者才能領略樂趣3
科學的技巧你更加輕鬆
你現在已經知道了知識的重要性和獲取知識的途徑,那麼對於你來說,又將怎樣獲得大量的知識,把自己武裝好呢?
其實,獲得知識,也和建築師們建樓一樣,必須先把地基打好,才能一層一層地向上建築。基礎知識,就像建樓之中的地基,它也是你獲取知識的基礎,你隻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把更高層次的知識輕鬆廣泛地吸收,以達到提升自我的目的。
巴甫洛夫說的循序漸進也就是這個意思。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弄出“空中樓閣”的笑話。
普通教育、基礎教育使你獲取了全麵的生活能力。但是你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試想如果你生活在世界之中,要行、要吃、要住、要穿、要樂等等,那麼你自製食物、自製衣服、自蓋房屋、自製交通工具、自搞娛樂活動可能嗎?
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真這樣,那麼又與原始社會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隨著社會的分工,社會的生產也出現了分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社會的經濟越來越繁榮。
社會生產的分工,使得一些人從事某一行業的生產,而另外一些人則從事另一行業的生產。
不同的行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也是不同的,因此,隻有基礎教育是不行的,你還要受專業的教育。
當今的中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在這個經濟體製的需要下,有些工人麵臨下崗,如果工人下崗了他們又該怎麼辦?
他們要是想再上崗,就要進行崗位培訓,也就是人們所謂的專業教育,隻有通過專業教育後,下崗的工人才能再就業,他們這時已掌握了一門至幾門的專業知識,形成了一技之長,適應了社會的發展,求得了生存。
由此可見,專業教育在社會發展之中功不可沒。對於你的生存來講,它是一種工具,有了它,你就有了生活的能力,有了戰勝自我的能力。
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都非常重要,取得這些知識也不是人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是要一定技巧的。
1興趣
我們都有這種感覺,越喜歡某種事物就越喜歡接近它、接納它。當廣大的農村地區剛剛出現電視機時,有些人在晚上會跑幾裏甚至是幾十裏去看電視,到夜深時才戀戀不舍地回家睡覺。
難道他們這樣做就不累嗎?不知道夜深了睡覺不舒服嗎?
不是,他們之所以會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他們對電視非常感興趣。
成龍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武打明星,但是,成龍卻對學習不感興趣,隻熱衷於習武,以至於在成名之後雖然已成為了一代巨星,卻在理解劇本之時比較費力,因此這就成了成龍的一大憾事。
由此可見,興趣也是人們行動的一種動力。
在讀書上也是一樣的道理,隻有對某些知識產生了興趣之後,你才會對其進行理解、記憶、消化,並且還會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之上進行總結、歸納、推廣和運用,並做到推陳出新,精益求精,從而推動社會發展。
因此,當你在學習某一知識以前,就要先培養對它的興趣,以達到推陳出新和精益求精的目的。
2方法
做某件事情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掌握某種知識,也應該有一定的學習方法。
俗話說“一竅不通,少掙一百”,也就是這個意思。如果沒有掌握住某種事物的方法,縱然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徒勞無功。
同理,讀書也是一樣的,不同的知識,應該具有不同的學習方法。
具體來講:
(1)理解法
人們都有判斷事物的能力,對於某一事物或者某一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就能很容易地把它變為自己的知識,否則,就需要花許多功夫。
譬如說井底之蛙的成語,你可以進行一下想象,一口深井裏坐著一隻大青蛙,青蛙的眼睛直瞪瞪地望著井口發呆,而在井口的外麵,則是一片蒼茫的草地,白雲,藍天,井底有著水草、水和一些小昆蟲。
這隻青蛙雖然身體健康,不愁吃喝,然而它卻為自己見不到外麵的好風景而發著愁,它看到的隻是一方天空。
這樣一理解,你就把井底之蛙的含義非常清晰地理解了。
許多知識也是這樣,對於你來講可能是生澀的,但是當你真正地理解了它時,就會形成一個清晰的記憶,把它變成自己的知識。
(2)聯係法
任何事物在自然界之中,都不是一個孤立的物體,而是一個普遍相聯的物體,如自然界中的食物鏈:兔子吃草,鷹或狼又吃兔子,虎又吃狼,鷹或虎死時,其屍體又變質成青草的肥料。
在以上的這幾種動植物間,就形成了一個食物鏈,它們構成了一個相互聯係的整體。
在這個整體中少一小部分或多一小部分都不符合標準。
例如草絕,兔就會亡,而如果免多,草就會被大量吃掉,當草被過多地被吃掉時,兔子就會因缺少食物而死。
這個例子說明了自然界的事物是一個普遍聯係的整體。
知識,就是你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之中發現的有關事物,因此知識之間也是相互聯係的。
當你對於某事物缺乏了解或認識時,你就可以從相聯的一些事物中認識它。
這就好像你在學以致用時所學的溶液一樣,其構成因素就是溶劑和溶質,知道了這三種量之中的兩種量,另一種量就可以求出了。
(3)聯想法
你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你有思維,有了思維以後,你在自然界和社會麵前就不會無動於衷了,也不會無可奈何了,你會積極地創造條件,解決問題,而聯想則是你充分發展的一種特征。
看到天上在不停盤旋的鷹,你可能就會想到它餓了正在覓食;看到河裏的魚一動也不動時,你就會認為它可能已死了;看到有人對你笑時,你會想到此人對你友善。這一切,都是你大腦發達的一種產物。你在讀書時,聯想能使你更好地掌握知識。
曆史課本之中的數字枯燥無味,但是有些事件卻是和這些數字緊緊相聯的。
因此,你可以通過記數字把這些曆史事件聯係起來記憶,這樣不但可以避免數字之間的相互幹擾,還可以增加你讀書的趣味性,起到雙重的效果。
(4)對比法
人類在從猿轉化成人以後,就開始在地球的各個地方生活,而這些地方的自然環境和人類的生活習性是有一定的差異的,這些差異就產生了歐洲人和亞洲人在身材、膚色、毛發等諸多方麵的不同。但是在生理學上,均用人這個概念來記。而在實際中,歐洲人和亞洲人之間是有許多不同之處的。
你在學習時,也有類似的問題,當有兩個概念或事物的含義相近時,你往往容易把它們搞混淆,在這時,你可以用對比法搞清二者之間的明確意義。
也就是說,對於他們相同之處你暫時不講,你隻對它們不同之處進行比較,這些不同之處,就是某一概念或某一事物的特征。
你理解了這些特征,就抓住了這一概念或事物的本質,從而掌握這一概念或事物。
(5)複習法
人對知識的識記也有一定的規律,教育學家們曾用遺忘曲線對此做了形象的說明。教育學家們強調,如果你在遺忘以前去複習、鞏固所學的知識,那麼它就能夠迅速地恢複並牢固地記憶。
孔子所說的溫故而知新,也就是這個意思。
在實際生活之中,你需要學以致用,需要識記,而你又在學以致用中遺忘了大量的東西,如果你肯拿出一小部分時間把所記的東西再鞏固一下,就可以既不影響你利用時間,又加強了知識的記憶,何樂而不為呢?
這點,對於你來說應特別注意。
(6)綜合法
你在前麵運用了那麼多的方法,所獲得的知識都是一塊一塊的,這些知識在你的腦子裏,是四分五裂的,隨時都有被遺忘和前功盡棄的可能。
如果你能把已有的知識像計算機那樣,分成幾個類別,同一類別存入同一區域,到你需要它時再“取”出來用,豈不是更好嗎?
或者是把某幾類知識綜合記憶,就會得出更多的新知識,這也是推動科技進步的一種方法。
本書在這裏所講的綜合法比較籠統,由於綜合法是一門科學,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介紹清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查找查找有關方麵的書籍。
樂於書者才能領略樂趣
王國維不但是中國清末著名的學者和文學家,也是深受中國新老學者稱頌的大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