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情緒自覺(1 / 3)

第一章 情緒自覺

激昂時冷靜的旁觀

日本有一則古老的傳說,一個好勇鬥狠的武士向一個老禪師詢問天堂與地獄的意義,老禪師輕蔑地說:“你不過是個粗鄙的人,我沒有時間跟這種人論道。”

武士惱羞成怒,拔劍大吼:“老漢無禮,看我一劍殺死你。”禪師緩緩道:“這就是地獄。”

武士恍然大悟,心平氣和納劍入鞘,鞠躬感謝禪師的指點。禪師道:“這就是天堂。”

武士的頓悟說明了人在情緒激昂時往往並不自知,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自己”所指的便是在激昂的當刻要掌握自己的情感,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種EQ。

乍看之下,自己的感受似乎明白不過了,但讀者不妨仔細想想,是否有時對自己真正的感受一片茫然,或是事過境遷才了悟當時的感受。心理學家以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一詞表示對思想過程的認知,後設情緒(metamood)則表示對情緒的知覺。我則偏好以自覺(self—awareness)來表示對內心狀態持續的關注,所謂內心狀態自是包括情緒。

這種知覺很接近佛洛伊德所謂的“均衡懸浮的注意”,他認為從事心理分析的人便須具備這項特質,亦即對一切事情賦與客觀的注意,關注但不作反應。有些心理分析師稱之為“旁觀的自我”,分析師一邊檢視自己對病患談話的反應,同時留意病患心中對自由聯想的反應。

這種自覺似乎必須在新皮質被激活的情形才可能發生,尤其是語言皮質區,因為你必須同時認識並指明是哪一種情緒被激發。所謂自覺是指專注力不因情緒的幹擾而迷失、誇大或過度反應,反而在情緒紛擾中仍可保持中立自省的能力。作家威廉·史泰隆(WilliamStyron)自述其嚴重抑鬱的心境時,有很生動的描述:“我感覺似乎有另一個我相隨——一個幽魂般的旁觀者,心智清明如常,無動於衷而帶著一絲好奇地旁觀我的痛苦掙紮。”

有些人在自我觀察時確實對激昂或紛擾的情緒沉著了然,從自身的經驗退開一步,平行並存著另一層超級的意識流,仿如另一個我浮升半空冷靜旁觀。再舉個例子,當你對另一人怒不可遏時,可能同時自省“我現在正怒不可遏”。前者是入戲的演員,後者是演員身兼旁觀的導演。從知覺的神經機轉來看,這可能是因為新皮質積極監督情緒的運作,而這也是發揮自製力或其他EQ的首要基礎。

套用新罕布夏大學心理學家的翰·梅爾(JognMayer)的話,自覺可言簡意賅地定義為“同時知覺吾人之情緒及對此情緒之想法”,EQ的理論正是梅爾與耶魯的沙洛維共同創造出來的。自覺也可解釋為對內心狀態不加反應或評判的注意。不過梅爾也發現自覺不見得都是冷靜泰然的,有時候你曾告訴自己“我不應該有這種感覺”、“我不過是在故作樂觀”,或是表現出比較局限的自覺,碰到極度不快的事時告訴自己“不要去想”。

對感覺有知覺是否一定會設法去改變?梅爾發現這兩者關係極密切,能認知自己心情不佳的人多半有意擺脫,但不一定會克製衝動。譬如說一個孩子憤怒地打了玩伴一下,我們告訴他不可以打人,雖可製止他的行動,卻不能澆息他的怒火。他心裏很可能仍專注在引發憤怒的根源(他偷了我的玩具)。自覺對抒發強烈的負麵感覺較有效果,如果你能清楚地知道“我現在的感受是憤怒”,便擁有較大的轉變空間,可以選擇發泄,也可以決定退一步海闊天空。

梅爾分析一般人對待情緒的態度有三種模式:

·自覺型:這種人非常清楚自己的情緒狀態,甚至構成其性格的基調,自主性強,進退得宜,心理健康,樂觀向上。情緒不佳時不會憂思終日反複思索,能很快走出陰霾。簡而之,這種人較善於管理情緒。

·難以自拔型:這種人常覺得被情緒淹沒,無力逃脫,情緒善變而不自覺。又因自知無力操控情緒,索性聽任自己深陷低潮。

逆來順受型:這種人通常很清楚自己的感受,但逆來順受,不求改變。這又可分為兩種亞型,一種情緒常保愉快,因而缺乏改變的動機;一種經常情緒惡劣但采取自由放任態度,認命型的抑鬱病人便屬此型。

危險時如何抉擇

假想你搭乘從紐約飛往舊金山的飛機,一路順暢,但接近洛磯山時麥克風傳來機長的聲音:“各位先生女士,前有氣流,請回到座位上係好您的安全帶。”不久飛機果真遭遇氣流,強度是你此生所未見,機身像海中浮球似地上下左右搖擺。

這時候你會怎麼做?是埋首書報、繼續看電影,根本不管什麼氣流?或是趕快拿出緊急逃生說明卡研究研究,或是看空服員臉上是否露出驚慌的神色,或是豎起耳朵聽聽看引擎聲音是否異常?

你的選擇便代表你在壓力下最偏好的注意模式。上述問題是天普大學心理學家蘇珊·米勒(SuzanneMiller)設計的,目的是測試一個人在麵對困境時,屬於會審慎評估所有細節的類型,或相反地會采取逃避的態度,這兩種態度嚴重影響每個人的情緒反應。那些在困境中提高警覺的人,無形中誇大其反應的強度,尤以缺乏冷靜自覺能力者為然,結果是情緒愈來愈強烈難抑。在困境中設法轉移注意力的人,對自己的反應較少注意,自然縮減反應的規模與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