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情緒自覺(2 / 3)

如果要劃分兩大極端,一端是情緒知覺敏感到難以承受的人,另一端的人則幾乎沒有任何知覺。舉個例子,某夜一個大專生發現宿舍著火,立刻去找來滅火器滅火。這聽來十分尋常,問題是他在整個過程中不是跑步,而是慢條斯理地慢慢走。為何會如此?原來他並不覺得這是緊急事故。

告訴我這個故事的是伊利諾州大學心理學家愛華德·狄納(EdwardDiener),他專門研究情緒反應強度。在他彙集的個案中,上述大專生的情緒經驗之淡薄是極特殊的案例。基本上他是個沒有熱情的人,極少有任何感覺,甚至碰到火災也不覺得緊張。

與此相反的是一個婦人的極端例子。她會因為丟掉心愛的圓珠筆而終日惶惶,某次她看到一家高級鞋店大拍賣的廣告,興奮不已,立刻放下手邊的事,開了三個小時的車去芝加哥。

狄納發現,一般而言女人對正負麵情緒的感受都比男人強。撇開性別差異不談,感覺敏銳的人的確擁有較豐富的情感生活,碰到些微的刺激,情緒便如洪水泛濫,有時欣喜若狂,有時痛不欲生。另一個極端的人即使身曆絕境,也鮮少有任何強烈的感受。

缺乏EQ

蓋瑞的未婚妻愛連對他非常不滿,雖然蓋瑞是個聰明、思慮周密而成功的外科醫師,卻非常平淡乏味,對任何感情表現都毫無反應。談到科學藝術他可以辯才無礙,至於感情方麵,他連在愛連麵前都顯得木訥。無論愛連如何努力激發他的熱情,他還是淡漠如故。後來在愛連的堅持下,蓋瑞去看心理醫師,自承“無法自然表達感受,事實上也沒什麼好說的,因為根本沒有任何強烈的感受,不管是負麵或正麵的”。

對蓋瑞的淡漠感到苦惱的不隻是愛連一人,蓋瑞告訴心理醫師,他一生中從未能對任何人坦承心裏的感受,原因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感受;他感受不到憤怒、悲傷或快樂。

蓋瑞的心理醫師指出,情感的淡漠使得蓋瑞這樣的人生活平淡無味。“任何人都會覺得他無趣,也因此他們多是被妻子強迫來就醫的。”這種人患的是心理治療醫師所謂的情感表達障礙(alexithymia),意指無語可表達感受。這種人似乎根本沒有感覺可言,然則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表達的能力。首先注意到這種病的是一些心理分析師,他們發現有一類人根本無法以心理分析法治療,因為他們沒有感覺、幻想和多彩多姿的夢;簡而言之根本沒有內在的情感生活可資討論。這類病人的臨床特征包括描述自身或他人的感受時有困難,情緒方麵的語彙非常有限,而且無法辨別不同的情緒以及情緒與身體感受的差異。譬如說他們會自述胃部作嘔、心悸、冒汗、暈眩,卻不知道這叫做焦慮。情感表達障礙一詞是哈佛心理治療醫師彼得·西佛尼奧斯(PeterSifneos)在1972年發明的,他對這種病的敘述是:“他們給人的印象仿佛外星人,從另一個世界來到這個以情感主導的人類社會。”這種病人很少哭泣,但一哭起來眼淚不斷。不過你如果問他為何哭泣,他又茫然無以對答。有個病人看了一場悲劇電影,敘說一名八個子女的母親罹患癌症瀕臨死亡,看完電影當晚,這個病人哭著睡著了。心理醫師告訴她,也許因為電影讓她想起死於癌症的母親,才會如此悲傷,病人聽了卻茫然不發一語。接著心理醫師問她現在有何感覺,她說隻覺得不舒服,卻說不出如何不舒服。病人又說有時會哭泣,但從來不確知是為什麼而哭。

這也正是問題的關鍵。情感表達障礙病人並非毫無感覺,而是不確知是哪一種感覺,尤其無法訴諸語言。也就是說他們缺乏基本的EQ,亦即對自身感受的自覺能力。一般人總以為自己的感覺當然自己知道,情感表達障礙病人恰是一個反證,他們完全是茫無頭緒。當某人或某事使他們有所感時,他們隻覺困惑而難以承受,會不計代價去逃避;所有的情緒歸結起來都化約成不舒服的感覺,就像前麵看過悲劇電影的病人所經驗的。

混淆的結果使病人在情緒不佳時會誤以為身體不適。心理醫師對情感表達障礙病人特別留意,主要是為了將他們與其他病人區別開來,以免耗費時日為沒有患病的身體尋求治療。

目前尚無法確知情感表達障礙的真正原因,西佛尼奧斯懷疑這導因於邊緣係統與新皮質(尤其是語言中樞)的不相連接,這與目前對情緒中樞的了解頗相吻合。西佛尼奧斯指出,有些病人因嚴重抽筋而必須手術切除此一連接,結果變得和情感表達障礙病人一樣淡漠,無法將內心感受訴諸語言,且突然喪失幻想力。病人的情緒中樞仍會有感覺反應,但新皮質已無法加以整理區分,再化為語言的形式。亨利·羅斯(HenryRoth)在小說《睡眠》(Gol1hSleep)中談到語言的力量:“隻要你能將感覺化為語言,那就是屬於你的感覺。”而情感表達障礙病人的困難正是因找不到語言而無法擁有自己的感覺。

直覺

艾利亞特的額頭正後方長了一個桃子大小的瘤,醫生將它完全切除了。手術相當成功,但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性情大變,再也不是以前的艾利亞特。他原來是個頗有成就的律師,現在卻一天到晚換工作;老婆和他離婚;他因不當投資花掉所有積蓄,現在委身在哥哥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