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是否豐富,應該是生活環境的影響和個人後天有意識地加以培養的結果。既然我們明白了想像對於創造機遇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如何去培養想像力,那為什麼還不快快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去創造機遇?
你對機遇有選擇的能力嗎
機遇到底屬不屬於自己,你的選擇能力很重要。
常言說:事至兩可莫粗心,人到萬難須放膽。
其實,人生最難的事情是選擇。比起左右權衡的選擇,事至萬難的拚死一搏反倒容易多了。生活現實告訴我們,即便是錯誤的選擇也比不敢選擇強。錯誤的選擇還擁有校正的可能,對於不敢選擇的人來說機遇永遠不會屬於他。我們發現機遇屬於那些敢作敢為的人。
下海潮來臨時,你是選擇下海,還是選擇上岸?
選擇機遇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當你選擇了A機遇,自然也就失去了B機遇。在機遇的選擇上,經常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一念之差,可能成為千古遺恨。一個人一旦有時間坐下來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時,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對選擇的後悔。老百姓說得好: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人生的悲劇說穿了就是選擇的悲劇,隨便擷取機遇將失去更好的機遇。機遇的不可逆性就構成了機遇的成本。
薑子牙(呂尚)也想獲得機遇,他也要表現。他的表現方法很奇特:他隱居在渭水河邊,常用無餌的直鉤釣魚而魚鉤還離水三尺,並說:“負命者上鉤來!” 能釣到魚嗎?但
他畢竟“釣” 到了周文王的器重,使他得以幫助周文王治理國家,打敗西戎,消滅了附近幾個敵國,把勢力擴展到長江漢水流域,教化南蠻,取得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對商紂展開進逼之勢。周文王病逝後,其子周武王繼承王位,就拜薑子牙為國師。武王十一年,武王命薑太公為元帥,統兵五萬伐紂,大功告成。薑太公釣魚的訣竅,在於機遇的優化。
《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 十分精彩,也說明了機遇選擇能力之重要。劉備欲成大業,缺乏扶助江山的謀臣。開始他得到了徐庶,十分投機,但徐庶在曹操的威壓之下,不得不離開劉備。不過徐庶為劉備椎薦了諸葛亮。
諸葛亮在隆中(令湖北襄陽西)居住,劉備決計拜訪這位隱士。第一次,劉備帶領關羽、張飛穿過臥龍崗,來到諸葛亮的茅屋,不巧的是,諸葛亮早晨就出門了,三人讓門童捎個口信,就回新野了。過了幾天,劉備得知臥龍先生已回,就二次登門,可諸葛亮又被好朋友請走,這次留下了一封信。第三次,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房還有半裏多地就下馬步行,諸葛亮正睡午覺,劉備耐心等待,終於得見諸葛亮。
諸葛亮想投奔明主的心情,跟劉備求賢的心情一樣急迫,但諸葛亮為了實現機遇的優化,不惜冒著失去機遇的危險來“考驗”劉備。諸葛亮也很清楚,如果自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是真正重要的,劉備是不會輕易放棄這個機遇的,如果自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不夠重要,那麼,失去了這個機遇也不可惜。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於堅持對機遇的優化選擇。
很多機遇的降臨未必是件好事,對機遇的判斷十分重要。機遇的優化,主要在於對機遇“真實度” 的把握。
在人生的求學期,機遇的優劣是以在多大程度上有利於求學的目的為判斷標準的。
人在30歲以前,需要增強全麵的知識,校正自己的人生觀,應該多接觸社會,多獲得實踐機遇,而不應該急於固守一件工作,這時候的選擇應該以有利於全麵的鍛煉為主。
魯迅最初是學醫的,後來他發現,醫生隻能看好很少的人的疾病,對於被侮為“東亞病夫” 的中國來說,其作用微乎其微。於是,棄醫從文,完成了人生的最大的選擇,致力於醫治中國民族的頑疾,成為中國文學的泰鬥、“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毛澤東語)
魯迅對機遇選擇的成本是使中國少了一位醫生,但卻使中國多了一位文學巨匠。
專業機遇需要專業經營
機遇產生時,猶如遠處洋麵上悄然而起的波浪,帶有相當的隱蔽性,不為常人所知。同時,在這個時候介人通常帶有一定的風險,它的不確定性以及其他人的不理解或冷嘲熱諷,都會帶來相當的風險。當它越來越近,最終為每個人都認清時,機遇就已冉冉逝去。對客觀經濟運作規律有清楚認識,並有頭腦的人,會在這時及時抽身撤出。雖然成功機遇的餘波也會使少數人致富,但這隻是回光返照了。
羅歐·魏格納是華爾街一位躊躇滿誌的財務專家。10年前,他在尋找一種能夠自己做老板的行業。當時,雖然有不少(如微電腦、電動玩具、甚至退休金管理等)令人心動的行業可選擇,可是他卻出人意料地購買了博瑞爾谘詢服務公司。博瑞爾公司一開始的業務是專為美國達官要人剪報,因為這些人想知道報章雜誌對他們的言談舉止、所作所為有什麼評價;接著工商界也紛紛找上門來。在一個不太大的工作室中,博瑞爾公司的工作就是鑽在報紙堆裏,剪下顧客所需要的各種文章。目前公司已發展成為美國首家使用電腦的剪報公司。其營業額 1998年為 2000萬美元。創利潤300,年增長率達25%。現在業務範圍已包括電視和廣播新聞報道內容的
搜集。魏格納認為,美國市場競爭力甚大,剪報必須爭取時效。特別是商場上的行情瞬息萬變,許多公司為了能對市場的變化作出迅速反應,日益覺得剪報紙的必要。博瑞爾公司揚言,美國500家大企業中,有半數為該公司的客戶。
博瑞爾公司現在所使用的報紙雜誌和商業期刊共有二百萬份,其剪報分類共有4萬種,找尋的範圍從公司和產品名稱到政治性文章,至於其熱門的主題則為電腦研究以及生物科技等。
該公司從1977年起,就為客戶提供全國電視網和廣播電台的新聞稿。目前其資料收集已擴大到包括43個區域性電視廣播係統。這樣龐大的資料收集,有閱報和剪報人員200人,原先大家都是使用一套有關鍵字的書籍來找尋客戶所需要的文章,目前已改用電腦係統,隻要花1分鍾時間,就能查出所要尋找文章的關鍵字來。1987年 5月,魏格納增加了一種稱為“新聞快訊”的當天新聞傳送服務。該公司分布在15個城市的剪報人員夜以繼日、不眠不休地剪貼38種報紙,接著利用資訊傳發係統,在第二天早晨9點鍾以前將剪報新聞直接傳送給客入客戶們指出,他們迫切需要快速獲得剪報資料,以利用“新聞快訊”在激烈競爭的商場上搶先一步,抓住經營契機。現在使用此種傳真服務的客戶有 25家公司。每位客戶一年的費用為l.8萬美元。魏格納認為,此項業務有了這些基本客戶已是有利可圖了。至於一般性的服務,是每星期一至星期三送出剪報一次。而每份剪報額外再收83美分的費用。
這個素來被認為是“冷門”的行業,因為魏格納的專業經營,其卓然可觀的成績,確實引人注目,同時,他獲得了滿意的專業機遇。
人生經曆豐富也會有機遇
獨特的經曆,豐富的見識,給許多名人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這種生活基礎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支持著他們事業上的奮鬥。再加上他們的悟性、努力和其他條件的配合,終於成為眾人矚目的成功人士。
畢淑敏,是在近些年來文壇上頗受好評的一位女作家,其細膩優美的文筆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喜愛。她的中、短篇小說曾多次獲獎,並被《新華文摘》等權威刊物轉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品位。
回顧畢淑敏的成長曆程,除了她良好的文學功底外,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成功要素便是,她有著獨特而感人的生活經曆。
在畢淑敏就讀於北京外語學校時,“文化大革命” 開始了,由於學校的課程都停了,她便有了時間和機遇來閱讀中外名著。為了給宿舍的同伴們講這些故事,她每本書都看得格外認真,接著又用自己的語言娓娓道出。幾十年後,畢淑敏的一位朋友對她說,你在那個夏夜所講的《笑麵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笑麵人》,我從來沒有聽過比這再好的故事了。這為畢淑敏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了豐厚的文學功底。
然而,說來也許有人不信,直到畢淑敏35周歲時,她才發表了處女作,並萌發了進一步創作的衝動,開始了艱難的文學路。她對自己說:“你既然來到了這裏,你就要讓世人知道這裏。” 她要用自己的筆寫下自己的經曆,寫下自己對人生的感悟。
畢淑敏的經曆是很獨特的。
首先,她是一名醫生。在她的人生的前半段,與文學是無關的。每天她麵對的不是書籍和稿紙,而是病人與傷口。
其次,她是一名軍人,她所經曆和麵對的是艱苦的軍旅生活,是犧牲和奉獻,是意誌與奮鬥。
最後,她是在青藏高原上的阿裏當一名軍醫。青藏高原,這是一塊荒涼而神奇的土地,冰山和風暴、犛牛和湖泊,都使它披上一層神秘的麵紗。這裏又是最為艱苦、最為危險的地方,隨時都可能麵對死亡,隨時都會目睹死亡。那麼,我們的戰士在這裏做些什麼?想些什麼?有哪些幸福、哪些痛苦?……這些都是為世人所不知的,所渴望了解的。
而畢淑敏經曆過這一切、知道這一切。
雪山高原上的獨特經曆,成為畢淑敏創作的最初素材,在她的作品裏,既有對高原自然環境的瑰麗多彩又令人驚心動魄的描繪,又有對人類在與大自然作鬥爭中所表現出來的尊嚴、情誼與高貴的讚美,令人不忍釋卷。她在港台獲獎的小說《翻漿》就是以她在青藏高原上的一段乘車經曆為主要背景的。
於是,轉業回到北京的畢淑敏,在工作之餘拿起了手中的筆,開始了她棄醫從文的人生追求,她知道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她成功了。
正如畢淑敏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所坦陳的那樣:
“我想用我的筆,告訴世人一些風景和故事。”
“記憶在蟄伏了多少年後蘇醒,將高原的生命與鮮血鋪陳子我麵前。”
“我在高聳的雪山上開始了我為醫的生涯,雪山也將它的身影,傾瀉於我的筆端。”
她說:“我與雪山有緣。”
所以,請珍視你的經曆吧。
如果你還年輕,那就不妨去試著嚐試各種各樣的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積累自己的財富,終有一天,它會給你帶來人生的輝煌!
一個人要取得機遇,豐富的知識往往也是必不可少的。縱然有人大生慧質,如果不注意後天學習,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終究成不了氣候,最後不免於落個王安石《傷仲永》文中那個神童的平庸結局。
如果你也想獲得成功,那就請你也牢記“十年磨一劍”這句話,把它貼在你的案頭,日日勉勵,身體力行。終有一天機遇會像一道彩虹出現在雨後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