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麵對現實1(1 / 3)

第十三章 麵對現實1

盡管事實很有威力,許多人卻害怕麵對事實。也許他們害怕一旦他們對事實看得太清楚的話,他們——或者是他們上麵的某些人有可能會不喜歡他們看到的事情。或許他們以為隻要他們不去看,那些令人討厭的事實就會煙消雲散,但事實是不會煙消雲散的。因為學過哲學的人都知道,矛盾是無處不在,並且它不為人的意誌所左右。而躲避事實所開的是一劑失敗的藥方,終有一天事實會水落石出。

讓事實說話

你是否經常意識到有些時候,你的項目的範圍太大或者是太模糊,從最初的假設入手就毫無意義。還有些時候,你很想去開拓一個新的領域,但是你的經理中並沒有助於解決問題方案。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要惶恐!因為隻要你把事實收集起來進行誠懇地分析,解決方案就會自己找上門來。

為了能讓這個道理更具有說服力,下麵給你講一個故事:

有位叫哈米施·麥克達莫特的項目經理,當時他所進行的一項研究是努力改善一家大銀行在外彙業務方麵的業績。他們一行人假定要把後勤部門的經營成本降低30%。麥克達莫特要指出的是,在那個階段他尚一無所知,沒有任何關於把這些成本從企業中消減下去的最初假設,坦白地講,在其後勤部門的運作流程方麵他們知之甚少。

麥克達莫特不得不去拜訪負責後勤部門流程的那位女士及其高級助手,沒想到這位助手直截了當地說:“你們以前從未做過這些事情,而且你們對這一行一無所知。這兩種情況之一肯定會發生:要麼你們帶回一些我們已經知道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你們沒有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我們理解你們到這裏來的原因,而且你們正在這方麵進行努力,但從我們的觀點看,這完全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和銀行的錢!”

話雖這麼說,她還是把他們所要求的資料給了麥克達莫特他們。結果證明,有一項產品,大約占了其業務的5%,卻正在形成其成本的大約50%。麥克達莫特覺得銀行完全有能力可以改變這種情況,於是在項目接下來的階段,他們把這一分析擴展到企業的其他部分,很快就超出了原定的目標。

這個故事的寓意在於,最初的假設並非是成功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有最初假設會有助於你組織和深化自己的思維,但如果你提不出一個最初假設,也不要灰心,要知道沒有任何一個問題可以躲得過以事實為基礎所進行的分析的威力。隻要把足夠的事實放在一起,把它們與某些創造性的思維結合起來,你自然就會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下麵這個故事是引用了麥肯錫一個成員的實事求是的經曆:

有一次,在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項目中,項目經理使其團隊和客戶確信,恢複客戶盈利能力的關鍵在於消除“遺漏”,在接受顧客索賠時不要做什麼調整。他派了一位新手去搞清楚過去三年火險索賠的遺漏率。如同任何優秀的麥肯錫成員一樣,這個年輕人不知疲倦、十分勤奮地投入了自己的工作。他把堆成小山似的索賠梳理了一遍,以便找出遺漏。結果是:幾乎沒有任何遺漏,與項目經理所預測的幾乎不是一回事。

這位項目經理不是想辦法搞清楚這些資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恰恰是他需要重新檢驗自己的假設的一個線索,而是簡單地告訴那個年輕人要麵對現實,要再去看看汽車保險,接下來是海事保險……最後是商業保險。但沒有哪一個地方找到了期望中的遺漏率。有一天,這位項目經理坐在團隊的現場辦公室裏,顯得有一點沮喪。團隊與客戶的主要接觸索繞在他的腦海裏。他問了一句:“怎麼回事,尼克?你難道還沒有找出足夠的遺漏嗎?”

這個小故事的寓意在於,不管你覺得最初的假設有多麼出色、多麼深刻、多麼根本,你都必須做好準備,接受事實,進行調整,回到事實上去。

那麼,你又如何才能避免這個陷阱呢?在這裏,編者引用了一位首席執行官的話:

(1)間或從對事實所進行的連續不斷的收集和分析中停下來,問一問自己,過去一個禮拜(也許是兩個禮拜或者更長的時間)你已經學到了些什麼?

(2)新的信息與你的最初假設適應程度如何?

(3)如果不適應,它可能會怎樣改變你的假設?

(4)馬上就做這樣一些小小的現實性檢驗,會節省你在死胡同裏鑽牛角尖的時間。

麵對現實,回到事實中去!讓事實說話!不論是正確做事,還是做正確的事,這都是一個必須牢記的準則。很多時候,正是對事實的梳理和回歸,讓我們對什麼是正確的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執行

不正麵麵對恐懼,就得一生一世躲著它。

——奧姆斯特德

實事求是是執行文化的核心,但對於大多數組織來說,裏麵的員工都是在盡量避免或掩蓋現實。為什麼呢?因為實事求是的態度有時會使得生活變得非常殘酷,沒有人願意打開潘多拉的盒子,他們總是希望能夠掩蓋錯誤,或者拖延時間來尋找新的解決方案(而不願意承認自己此刻並沒有找到任何答案)。他們希望能夠避免對抗,大家都希望彙報好消息,沒有人願意成為製造麻煩、對抗上級的倒黴蛋。

企業的領導者也是如此,當我們要求領導者們描述自己企業的強處與弱處的時候,對方總是對自己的強處誇誇其談,而對於自己的弱處,卻總是諱莫如深。當我們問對方準備采取什麼措施來改進自己弱處的時候,答案總是含糊其辭。他們會說:“我們必須實現目標。”當然,你應該盡量達到自己製定的目標,但問題是你準備采取什麼具體的措施。

那麼,如何使自己在做出任何決策的時候,始終把實事求的態度放在首位呢?

首先,你自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當然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要麵對現實;

其次,要確保組織中在進行任何談話的時候,都把實事求是作為基準。

堅持實事求是就意味著你必須用一種客觀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公司,尤其是在拿自己的公司與其他公司進行比較的時候。你一定要非常清楚地了解公司當前所發生的一切,同時要放開眼界,在衡量自己進步的時候,要把眼光放在與其他企業的對比之上,而不是僅僅局限於本企業內部。你不能把自己的關注點停留在“我今年取得了什麼進步?”這樣的問題上,你應該問,“和其他公司相比,我們公司目前的狀況怎樣?它們是否取得了更大的進步?”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才是真正的執行。

實事求是就要直麵恐懼

“不正麵麵對恐懼,就得一生一世躲著它。”

——麥克阿瑟

不要因為恐懼失望而害怕嚐試,一旦你正麵麵對恐懼,很多恐懼都會被一一擊破。

對此,西點軍校的1967屆畢業生卡蘭德有切身的體會。

有一次,卡蘭德在紐約的一個漂亮飯店裏,看著善泳的朋友們在陽光下嬉戲,忽然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湧上心頭,但卡蘭德隻告訴他們不想下水的原因是自己怕曬黑,所以不想去遊泳。朋友們笑著慫恿他:“不要因為怕水,你就永遠不去遊泳……”

陽光濺在他們水滑滑、光亮亮的肌膚上,他們一個個像海豚一樣驕傲地水裏嬉戲著,而卡蘭德其實並不想躲在沒有陽光的陰影裏看著他們的快樂而已,而他覺得自己動作太笨拙,害怕在眾人麵前出醜。

一個月後,朋友邀卡蘭德到一個溫泉度假中心,他鼓足勇氣跳下去了。

卡蘭德發現自己沒有想象中那麼無能,但他不敢遊到水深的地方。

“試試看,”朋友和藹地對他說,“讓自己滅頂,看會不會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