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存故事庫3(1 / 3)

第一章 生存故事庫3

[BT2]嘲笑驢子

拉比阿基瓦都快四十歲了,但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學過,新婚妻子催他到耶路撒冷學習《律法書》。

“我都四十了,”他對妻子說,“和他們一同學習他們都會嘲笑我的一無所知的。我現在學還能學出什麼來呢?”

“讓我來告訴你吧!”妻子說著牽來一頭背部受傷的驢子,她把灰土和草藥敷在驢子的傷口上,這樣,驢子看起來非常滑稽。

他們把驢子牽到市場上。

第一天,人們都指著驢子大笑。

第二天還是這樣,但是人已經變少了。

到了第三天就沒有人再這樣做了。

“去學習吧!”阿基瓦的妻子說,“今天人們笑話你,明天他們就會不以為然,到了後天他們就會說:‘他就是那樣’。”

求知沒有年齡界限,即使年齡再大,也不要怕別人嘲笑,隻要你有這個決心,就一定會學有所成。

[BT2]北方菜

有個南方人,從來不吃雞蛋。

一次,他出遠門到北方。走得又累又餓,就進了一家小店,想吃些東西。

夥計忙過來招呼:“客官,您想吃些什麼?”

這人頭一次來北方,對北方的菜一點也不了解,就隨便地說道:“有什麼好菜就上吧。”

“本店的木須肉可算一絕,您可以嚐一嚐。”夥計應道。

一會兒工夫,菜端上來了,南方人一看,裏麵竟有自己不吃的雞蛋,可說出來又怕被人嘲笑自己無知,因此隻是問道:“還有別的什麼好菜嗎?”

夥計說:“還有攤黃菜,也是本店的招牌菜。”

南方人心裏嘀咕:菩薩保佑,可千萬別再有雞蛋呀!但又不願直說,便說道:“太好了,就這個吧!”

等菜送上來一看,還是有雞蛋。也不好再推了,他隻好說:“菜是不錯,可惜我還不餓,不想吃東西。”

他的仆人餓得實在不行了,便勸他說:“路還遠著呢,現在不吃,待會兒可要挨餓了。”他於是借機說:“也是,那就吃點心吧。夥計,有好點心嗎?”

“有窩果子。”夥計答道。

南方人便說:“那就多拿幾個來吧。”

他一看“窩果子”,不禁傻了眼,竟然又有雞蛋。他又羞又惱,卻再也找不出什麼理由了,隻得餓著肚子上路,直走得疲憊不堪。

生活是實實在在的,虛榮和麵子變不成麵包,解決不了任何實際的問題,隻會成為我們的負累和枷鎖。放下虛榮,你會發現一片釋然的天空。

[BT2]海上和床上

一個人在濃霧籠罩的海邊遇見一個剛從海上歸來的水手。他們交談了起來。

那個人問水手:“你很喜歡大海嗎?那兒彌漫著大霧,冷清清的。”

“當然。”水手回答說:“海並不是經常有霧的。平時,海是明朗、廣闊的。但不論什麼樣的天氣,我都愛海。我的家人同我一樣,也都愛海。”

“你父親現在在哪裏?”

“他死在海裏。”

“你的祖父呢?”

“他死在大西洋裏。”

“你的哥哥……”

“他在一場風暴中失蹤了,那時他在印度洋捕魚。”

“既然如此,”那個人說,“如果我是你,我絕不會到海裏去。”

“你願意告訴我你的父親死在哪裏嗎?”水手問那個人。

“啊,他在床上斷的氣。”

“你的祖父呢?”

“也是死在床上。”

“這樣說來,”水手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也不到床上去。”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熱愛生活的人勇於挑戰困難,直麵危險,感受其中的樂趣;怯懦的人不敢邁出巢穴一步,生怕一點閃失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幸,他卻不知道,這正是他最大的不幸。

[BT2]沉人井底的石頭

一天,修道院的院長給一群年輕的修士講道。突然,他走到花園的古井前,撿起一塊石頭丟了下去,石頭“咚”的一聲就沉到了井底。

院長對修士們說:“來,現在圍著井禱告,讓沉在井底的石頭浮上來!”

“院長,這不太可能吧!”修士們一臉困惑地說:“石頭已經沉入井底,怎麼可能浮起來呢?”

院長點點頭說:“你們講得很對,所以要好好地修身養性,不要讓你們的‘石頭’也掉進井裏。否則,再浮起來可就不容易了!”

良好的品行不易形成,敗壞的操守更難除去。所以,應時時保持警惕,不要讓自己墜入惡習之中。

[BT2]歐陽詢讀碑

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在一次騎馬外出郊遊時,偶然發現了晉代大書法家索靖手跡的碑刻,便立刻下馬來看了一會兒。看完了覺得索靖的字很平常,沒什麼驚人之處。

他牽著馬剛離開石碑不遠,又不放心地回來看了一遍,這一次他覺得字還寫的不錯,有自己的風格,算得上是一位書法家。

等到他騎著馬走了好一段路的時候,覺得石碑上的字似乎還沒看夠,於是他策馬揚鞭又趕回來,仔細地欣賞起石碑上的字體來。這一次他越看越癡迷,深深地被索靖的書法所折服,在石碑前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依然還不肯離去。

很多事情僅憑一眼是很難看出個子醜寅卯的,隻有反複地審視和琢磨後你才能得到真實的體會。所以,對於自己尚未熟知的人或事物,不要過早地做出自己的評判或論斷,這樣得出的結果即使正確.也會有所偏差的。

[BT2]慢慢地走

一天,有一個人挑著一擔橘子趕往城裏去賣,眼看天快黑了,城門一關,他就進不了城了,心裏十分著急。

這時,迎麵走過來一位長者。

“請問長老,我還來得及進城嗎?”挑橘子的人問。

長者瞧了瞧他那慌忙的樣子,答道:“你要是慢慢走,興許還趕得及。”

“真是存心氣我,快走都怕趕不及呢,還說慢慢走。”那人心裏邊嘀咕,邊加快了腳步,甚至小跑起來。

突然“撲通”一聲,挑橘子的人摔了一跤,一擔橘子滾得四處都是。無奈,他隻得把橘子一隻隻撿進擔子。等他走到城門口時,城門早已關閉了。

:應該銘記這句古話,“欲速則不達”。

[BT2]我什麼也不種

春天來了,田地裏開始繁忙起來,人們都在開始播種。

有一個農夫什麼也沒種。別人地裏的種子都已經發芽了,他的地裏依然荒蕪。

鄰居問他:“你怎麼不在地裏種上麥子呢?”

農夫回答:“今年天旱,我怕不會下雨,把麥子旱死了。”

“那你為什麼不種棉花呢?”鄰居接著問道。

他又回答:“棉花招蟲子,被蟲子吃了還不是跟白種一樣!”

鄰居不明白了:“那你究竟準備種什麼呢?”

“我什麼也不種,這樣既省事,又保險。”農夫自信地說道。

到了夏天,種麥子的人豐收了;到了秋天,種棉花的人也豐收了;到了冬天,這個農夫沒有麥子去磨麵粉,沒有棉花縫被子,他又餓又冷。還沒等到下一個播種的季節來臨,就去了保險的地方——天堂。沒有什麼事情沒有風險,生活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一個人如果做什麼都害怕冒風險,那麼他將一事無成。

[BT2]兩個蘋果

貝爾蒙多出生在巴黎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天生反應遲鈍,在學習上更是一塌糊塗。

為此,貝爾蒙多十幾歲時就終止了學業。他感覺自己成了家裏的負擔,非常沮喪。一天,母親給了他兩個蘋果,說:“孩子,別憂傷,也別發愁,隻要用心,最普通的蘋果也能變得與眾不同。”聽了母親的話,小貝爾蒙多對著兩個蘋果琢磨起來,終於自創了一種甜點。此後,他經常用幾個蘋果為母親做甜點以博得母親舒心的微笑。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去了巴黎一家非常豪華的大酒店當了一名打下手的小廚師,當時他會做的惟一一道甜點,就是小時候在家用幾個蘋果為母親做的甜點。他巧妙地除去一個蘋果的果核,再將它的果肉放進另一個蘋果中,那隻蘋果就顯得很豐滿,吃起來特別香甜,而外表一點兒也看不出是兩個蘋果拚起來的。

那幾年裏,巴黎經濟蕭條,酒店裁員更是常有的事。而他,可愛的貝爾蒙多卻成了酒店離不開的人物——許多客人會專程來這裏吃那道甜點。

比爾·蓋茨畢竟隻有一個,不耀眼的事情也總得有人去做。重要的不是做什麼,而是你能做好什麼。

[BT2]炒栗子

一次,遼聖宗巡視天下,發現一個叫蕭樸的臣子特別善於治理。在他的領地內,百姓安居樂業,每個人都是笑逐言開,於是遼聖宗便將其叫來詢問其是如何施政的。

蕭樸非常謙恭地說:“臣下哪裏有什麼經驗啊!不過是在炒毛栗子。臣下授命之初,發現這裏盛產毛栗子,於是便想到如果將毛栗子炒熟,賣到別處,百姓也會有一筆小收入,於是就在同一個鍋裏炒,但卻發現了一個問題:小的熟了,大的還生著;大的熟了,而小的卻又糊了。後來臣下就把大的和小的分開炒,隻要火候掌握得好,都能炒得一樣香甜可口。所以,臣下辦任何事情,都像炒毛栗子一樣,既分清層次,又注意火候。除此之外,臣下別無他能了。”

遼聖宗聽了,哈哈大笑說:“你這哪裏是在炒毛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治國之道啊!”

後來,遼聖宗就把蕭樸調到自己身邊。而蕭樸也不負聖望,無論大事還是小事都能做得恰到好處,因而也被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事無大小,行之以道。凡事抓住脈絡,掌握分寸,定能做好。

[BT2]一對冤家

在一個小城的西頭,住著全城最有名的法官——加裏曼;在城的東頭,住著全城最有名的律師——理查得。他們是一對冤家對頭。

每當城裏有什麼案子,總是加裏曼負責審判,理查得負責為人辯護。兩人向來都是針鋒相對,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會讓步。時間一長,兩人由於工作上的衝突逐漸演變成個人的恩怨,最後竟成了互不相容的仇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