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存故事庫5
[BT2]不同的結果
魯國有一戶人家姓施,施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愛學儒家的仁義之術,小兒子愛學軍事。大兒子用他學的儒家思想去遊說齊王,得到齊王的賞識,聘請他為太子的老師。二兒子到楚圍去,用他所學的法家軍事思想遊說楚王,在向楚王講述自己的思想、觀點時,結構清晰,條理清楚,楚王聽了很高興,認為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封他為楚國的軍事長官。這樣,兄弟兩人一個在齊國任職,一個在楚國做官,他們賺的錢多,使家裏很快富裕了起來。兄弟二人的地他都很顯赫,親戚朋友都以他們為榮。
施家鄰居中有一戶姓孟的人家,也有兩個兒子,家境與施家以前差不多,並不富裕。大兒子與施家大兒子一樣,好學儒家仁義之術;二兒子也是愛學兵法之術;兩家的兒子還曾經在一道討論學問.研究兵法。盂家為貧窮所困擾,牛活很艱難。孟家看到施家這兩年很快富裕起來,並且門口經常停有車馬,來的人員中有當兵的,也有當官的,真夠榮耀,很有點羨慕施家。由於這兩家的關係一直不錯,孟家就向施家討教經驗。施家的兩個兒子就把各自如何獲得官位的經過告訴了他們。
孟家兩個兒子聽到後,覺得這是個門路。於是大兒子準備到秦國去,二兒子準備到衛國去。
孟家大兒子到秦國去後用儒家學說遊說秦王。他滔滔不絕地向秦王陳述自己的思想、觀點。秦王說:“目前的形勢是,各國諸侯都要靠實力進行鬥爭,要使國家更加強大,就必須發展兵力,增加糧食。如果光靠仁義治理國家,隻會把國家帶進死路。”秦王心想:這個人固然有才能,他要我用仁義之術治國就是想要我國不練兵不打仗,不積糧食不富裕,這能行嗎?於是,命令軍士對他施行了最殘酷的宮刑,然後又將他趕出了秦國。
孟家的二兒子到了衛國以後,就對衛王進行了遊說,主張發展衛國軍事。他為了能讓衛王采納他的意見,能在衛國授爵當官,向衛王進言時有條不紊地講述自己用兵的道理。
衛王聽後說:“我們衛國是個小國,國力不強,又夾在大國之間。對於那些強大的國家,我們隻能夠服從它;對於同我們一樣或比我們還要弱的小國,我們就得好好地安撫他們,隻有這樣做,才能夠保證我們國家的安全。你提的軍事治國同然不錯,但如果我采用了你的軍事主張,周圍的大國就會聯手攻打我國,我們的國家很快就要滅亡。如果我就這麼放你舊去了,你一定會將你的主張帶到別國去,別的國家發展了軍事力量再對外擴張起來.會對我國造成很大的威脅。”
衛王感到這個人既不能留,義不能放,於是派人砍斷了他的雙腳,然後把他押送回魯國。
孟家的兩個兒子回到家裏,已是殘廢人了,全家人感到非常悲痛,他們懷著一肚子的怒氣來到姓施的家裏,拍著胸脯責備施家。
施家的人回答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違背時勢的就會失敗、滅亡,而適應時勢的就會成功、昌盛。我們所學的東西跟你們相同,但是卻取得了完全不同的效果,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你們選擇的對象不同,同時又違背了時勢啊。我們的做法和行為又有什麼錯誤呢?”
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死套別人的經驗有可能給自己帶來失敗。
[BT2]“曾左”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曾國藩年長於左宗棠,並且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頗為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裏。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則無曾公。”
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沉思良久。
謙卑不失身份,反而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
[BT2]徒手鬥虎
北魏的皇族中,有個名叫可悉陵的人,生得高大魁梧,性格勇敢堅毅,又練得一身好武藝,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因而很受皇室器重。
在可悉陵17歲的那一年,北魏皇帝拓跋燾帶著他一塊兒到山林裏去打獵。
陪同皇帝出行的這幫人個個身懷絕技,善使弓箭,勇猛無比,打獵對他們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隻一會兒的工夫,他們便捕獲了許多野味,有山雞、野兔、鹿等動物。
大家心裏都很高興,邊說邊笑,興致很高。忽然有人察覺旁邊的樹在微微顫抖,傳出一陣草葉的“沙沙”聲,好像有什麼動物在快速行走。就在這時,叢林中突然躥出一隻猛虎。它大吼了一聲,吼聲震得地動山搖。
人們驚出了一身冷汗,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隻聽得一個人大喊道:“大家保護好皇上,看我的!”說話問,人已到了老虎跟前。大家定睛一看,原來說話的是可悉陵。
可悉陵沒有拿任何武器,赤手空拳地和老虎搏鬥起來。老虎的尾巴用力一掀,眼看要掃到可悉陵身上,可悉陵卻靈巧地避開了這次攻擊。大家回過神來,彎弓搭箭想要幫可悉陵的忙,可悉陵卻喊道:“我一個人就可以對付,請大家不要插手!”大夥隻好放下手中的弓箭,眼睜睜地看著可悉陵和老虎周旋,心裏暗暗為他捏一把汗。
可悉陵躲過了老虎最為凶猛的攻擊,找準機會跳到老虎背上,揪著虎皮死死按住虎頭,掄起鐵拳向老虎的天靈蓋使勁地砸下去。也不知打了多少拳,可悉陵累得不行了,才發現老虎已經七竅流血,死了。於是可悉陵把這頭老虎獻給了拓跋燾。
拓跋燾沒有過分稱讚他,說道:“本來我們可以不跟老虎糾纏,找準機會逃走,要是實在走不了,大家一起上,也能夠輕易地把老虎打死,而你偏要徒手和老虎搏鬥,你的勇敢和謀略確實超人一等,但應該用來造福國家,而不應該把它浪費在這種不必要的搏鬥上。如果出現了什麼意外,不是太可惜了嗎?”
人的才能應該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而不能為了出風頭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BT2]戴高帽
袁枚是清代有名的才子,二三十歲就名滿天下,出來做縣長,赴任之前,去向老師尹文端辭行請訓。
老師見到他後,問道:“這次去上任,有些什麼準備?”
“我準備了100頂高帽子”。袁枚答道。
“年輕人怎麼搞這一套?”老師不滿地說。
“社會上的人都喜歡戴,有幾人像老師這樣不愛戴的。”袁枚不慌不忙地說。
老師聽後點了點頭,認為他說的話很有道理。
當袁枚出來,同學們問他與老師談得如何?
他笑著說道:“我送出了一頂。”
許多人嘴上說不喜歡戴高帽子,其實心裏又願意接受高帽,於是便有人順應人心送“高帽”。
[BT2]戴鈴鐺的狗
一隻特別喜歡偷襲別人的狗咬過不少人,很多人都說要宰掉它。這隻狗的主人也很氣惱,但是一時狠不下心殺死它,隻好找了一個鈴鐺,係在狗脖子上,提醒別人注意這隻狗。
這隻狗卻不解其意,還以為這隻鈴鐺是主人給它的獎賞。它搖著鈴鐺,神氣活現地在其他狗麵前炫耀。
一隻老狗白了它一眼,說道:“你神氣什麼,主人給你戴上鈴鐺並不是因為你了不起,而是要提醒大家,你是個危險的壞蛋!”
很多人對自己的缺點和毛病不但不以為然,反而自以為是了不起的表現,別人礙於麵子給他點奉承和吹捧的話,他就雲裏霧裏飄飄然了,全然不知背地裏人們鄙視的眼神。得意不要忘形,否則,你的愚笨隻會成為他人的笑柄。
[BT2]富蘭克林借書
一位議員因為政見上的不同,對待富蘭克林的態度很不友好,甚至還公開咒罵過他。但是,富蘭克林並不想因此而跟他結下宿怨,他決定讓對方改變對自己的態度。
富蘭克林曾聽說這位議員的圖書室裏藏有一本特別的書,於是便給他寫了一個便箋,表示自己極欲一睹為快,請求他把書借給自己幾天,好仔細閱讀一遍。
這位議員自然很樂意把書借給了富蘭克林。一個星期後,富蘭克林把書還給他時附上一封信,強烈表示自己的謝意。
當他們再次見麵時,那位議員競主動地跟富蘭克林打起招呼,十分有禮貌。後來,他們成了很好的朋友。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以德報怨,誠心相待,自然會打動他人,從而消除對你的偏見和誤解。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
[BT2]題字留念
有一個關於曾國藩的故事。
一次,他微服出巡,一個人來到一座寺廟裏。寺僧見他其貌不揚,以為是一般的遊客,所以隻淡淡地招呼他:“坐”,然後對門外的小和尚說:“茶”。
第二次他又去寺廟時,穿著比上次要華麗整齊些,寺僧才稍稍禮遇他:“清坐”,同時吩咐小和尚:“泡茶”。
第三次他再去時,寺僧知道他是有名的兩江總督後,非常恭敬地迎接他,並且再三地招呼他:“請上坐”,並趕緊吩咐小和尚:“泡好茶”。寺僧哪會錯過這樣的機會,連忙捧出筆墨紙硯,請他題字留念。
曾國藩提筆就寫:“坐,請坐,請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寺僧汗顏。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人,自己才會得到眾人的認可。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BT2]一塊金幣
一戰結束後,一群法國士兵回到他們的家鄉小鎮上。
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生活得不錯,隻有利比家要糟一些。為了保持彼此間的友誼,大家每年都要在穀冉丁家聚會一次。
一年一度的聚會又到了。在宴席上,大家盡情地飲酒,放聲談笑,隻有利比鬱鬱寡歡。望著這一桌豐盛的酒菜,利比想到了自己的妻兒,他們此時正忍受著饑餓的煎熬。想到這,淚不知不覺地流了出來。
這時穀冉丁從口袋裏掏出了一塊大金幣,將它遞給客人們欣賞,戰友們互相傳看,整個客廳裏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可是,散席時,穀冉丁卻發現那塊金幣不見了。戰友們都說沒有拿。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其中一位建議翻衣兜,他也這樣做了。一時大家都爭先恐後仿效起來,最後隻剩下利比沒有翻衣兜了,。他漲紅了臉,兩隻手不自然地垂在身邊,想要遮掩什麼。一道道犀利、鄙視的眼神似乎要把他生吞活剝。
“看他那遮遮掩掩的樣子,金幣一定是他偷的,利比是賊!”人群中有人喊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