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隱忍故事庫2
[BT2]挑戰豐坐折需要氣魄
人生在世享受生活樂趣,便是瞻望未來的成功,遺忘過去的困境。把錯誤和失敗當做學習的方法,然後就將它們逐出腦外。
從未成功的人總是為每當陷入困境就自責不已。
逆境中可能發生的危險隻有一個:不恰當地歸咎自己。
隻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不論遭遇何種不幸,隻要能繼續生存下去,就證明自己不是挫敗者。
我們應該時時以自己為對手,戰勝自己,直麵自己。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人走不出困境,是因為缺乏堅忍的信念和信心;相反,能這樣做的人,就會是另外一種樣子。
二戰後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失業人數陡增,工廠效益也很不景氣。一家瀕臨倒閉的食品公司為了起死回生,決定裁員1/3。有三種人名列其中:一種是清潔工;一種是司機;一種是無任何技術的倉管人員。三種人加起來有30多名。經理找他們談話,說明了裁員意圖。清潔工說:“我們能成功,如果沒有我們打掃衛生,沒有清潔優美、健康有序的工作環境,你們怎麼會全身心投入工作?”司機說:“我們能成功,這麼多產品沒有司機怎能迅速銷往市場?”倉管人員說:“我們能成功,戰爭剛剛過去,許多人掙紮在饑餓線上,如果沒有我們,這些食品豈不要被流浪街頭的乞丐偷光?”經理覺得他們說的話都很有道理,權衡再三決定不裁員,重新製定了管理策略。最後經理令人在廠門口懸掛了一塊大匾,上麵寫著:“我很重要”。每天當職工們來上班,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我很重要”這4個字。不管一線職工還是白領階層,都認為領導很重視他們,因此工作也很賣力。這句話調動了全體職工的積極性,幾年後公司迅速崛起,成為日本有名的公司之一。
你可曾沮喪消沉?遭遇嚴重困境?或為自己所犯的錯誤過分自責?你可曾勞而無獲?你這一生中可曾發生個人悲劇?你可曾因疾病或受傷而造成殘障?你是否會因為希望破滅而心情沉重?是否會冒險犯難,結果徹底陷入困境?
當然,這些情形,都不應妨礙我們達到最後目標。陷入困境正如冒險和勝利一般,是生命中必然具備的一部分。偉大的成功通常都是在無數次的痛苦失敗之後才得到的。大劇作家兼哲學家蕭伯納曾經寫道:“做成事情是經過許多次的大錯之後才得到的。” 討厭自己的人,他們的做法往往恰好相反。他們回想過去的困境,忘卻往日所有的成就,以致摧毀自信心。他們不但記住失敗的情景,還情緒化地將它深植在心中。從未成功的人總是在每次陷入困境時就自責不已。另一方麵,雖會遭遇挫敗但仍喜愛工作的人卻能了解過去犯了多少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從每一次陷入困境中吸取教訓,以至在下一次能有較好的表現。
我們應將陷入困境中其他不利因素當做修正方向,再度瞄準目標的工具,僅此而已。
從困境中走出來的方法是有講究的。
誠懇而客觀地審視周遭情勢。不要歸咎別人,而應反省自己。
分析陷入困境的過程和原因。重擬計劃,采取必要措施,以求改正。
在重作嚐試之前,想象自己圓滿地處理工作或妥善地應付客戶的情景。
把足以打擊自信心的困境記憶一一埋藏起來。它們現在已經變成你未來成功的肥料了。
重新出發。你可能必須再三試行這些步驟,然後才能如願達到目標。重要的是每嚐試一次,我們就能夠增加一次收獲,並向目標更加進一步。坦然接受批評並不是易事。我們都怕出錯,自小師長便教導我們犯錯是不好的事,會使我們失去親朋的疼愛。但是我們可以學會行動不受情緒左右。
受到批評,不必感到失望、不平或憤怒,而應把精力用來研製一項明確的計劃,以平息批評,重新起步。與有關的人共同研究我們的計劃,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彼此抱怨,應該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有時候我們又太勇於自責了。我們會說:“這都是我的錯。”“我什麼事都做不好。”如果是我們的錯,自責倒也無妨,但明明不是我們的錯而強要自責,便有危險。喜歡自責的人內心常有“我是笨蛋,我是失敗者”的想法。這麼一來,下次你又會犯同樣的錯誤。或是你誤信自己的確是笨蛋,而根本不再嚐試了。奇怪的是,我們的確能安於失敗。不動腦筋地自憐要比絞盡腦汁分析自己、籌劃下次如何成功來得容易多了。
另一方麵,如果你不願從錯誤中學習,你便會千方百計地掩飾錯誤。隱藏的錯誤會成為你工作上的毒瘤,甚至危害到你的人際關係和公司本身(尤其如果你是主管人員的話)。掩飾錯誤就像掩飾癌症的症狀一樣,將導致整個機構的瓦解。你如果有責任心,就應勇於認錯。你應該對自己這麼說:“我的能力不僅如此,下次我會表現得更好。”或“我沒考慮到空虛因素,以後我就知道該注意這件事了”。這就是“從錯誤中學習”的含義。
逆境中可能發生的危險隻有一個:不恰當地歸咎自己。
一個人若開始以失敗者自居,便會真的成為失敗者。“你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真的成為怎樣的人。”這句格言在此處同樣適用。
對於運動員的競技而言,比賽完了就是結束了——有人贏,有人輸。比賽不能重來,可是在工作上,永遠有第二次機會。套用奧哈拉的話說:“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明天永遠有另一個成功的機會。
隻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不論遭遇何種不幸,隻要能繼續生存下去,就證明了自己不是失敗者。
不論發生什麼事,絕不要認為自己是失敗者,反而要阻止消極的思想侵蝕你的心靈。不要落入不滿的陷阱,變得憂慮、蠻橫或憤世嫉俗。處境不順時,千萬不要借酒精或實物來逃避現實,這些東西對心靈遲早會產生壓抑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要與其他失敗者同病相憐。不幸的人喜歡結伴同行,更為可悲的是,你那些什麼也做不好的同伴可不願見你脫離苦海,他們要你和他們一起沉淪下去。
自以為別人都與自己作對的人,以及尖酸刻薄的人,比患了絕症還要不幸。事實上,有些醫學專家說,這種精神上的墮落確實可能導致絕症。但是,毒瘤可以用手術割除,惡劣的情緒卻不能。隻有你自己有力量糾正心理的偏頗,才能重回健康、富有和幸福的正道。
挫敗不可能排除態度的因素。愛迪生曾長期埋頭於一項發明。一位年輕記者問他:“愛迪生先生,你目前的發明曾失敗過一萬次,你對此有何感想?”愛迪生回答說:“年輕人,因為你人生的旅程才起步,所以我告訴你一個對你未來很有幫助的啟示。我並沒有失敗過一萬次,隻是發現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愛迪生估計他發明電燈時,共做了14000次以上的實驗。他成功地發現許多方法行不通,但還是繼續做下去,直到發現了一種可行的方法為止。他用自己的人生經曆證實了大射手與小射手之間的唯一差別:大射手隻是一位繼續射擊的小射手。除非我們放棄,否則我們就不會被打垮。偉大的希臘演講家德謨克利特因為口吃而害臊羞怯。他父親留下一塊土地,想使他富裕起來,但當時希臘的法律規定,他必須在擁有土地所有權之前,先在公開的辯論中戰勝所有人才行。口吃加上害羞使他慘敗,結果喪失了這塊土地。從此他發憤努力,創造了人類前所未有的演講高潮。曆史上忽略了那位取得他財產的人,但一連好幾個世紀,世界各地的學童都在聆聽德謨克利特的故事。
不管你跌倒多少次,隻要再起來,你就不會被擊垮。
挫敗,繼續堅持;繼續努力,你就會成功。
“菲亞特”是“意大利都靈汽車製造廠”的縮寫。近百年的創業史,曆盡了艱辛坎坷,菲亞特從小到大,從國內到國際,靠的就是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
菲亞特的創始人老阿涅利在都靈辦廠時,許多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嘲笑他,說什麼“汽車隻是少數貴族人家的奢侈品,沒有前途”。但老阿涅利卻毫不動搖,堅持辦廠。
如今,有多少萬輛汽車在亞平寧半島上奔馳,更多的車輛行駛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事實證明了老阿涅利的遠見。喬瓦尼-阿涅利在繼承了家業的同時,也承襲了他祖父這種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方爆發了能源危機,汽車工業更是首當其衝。阿涅利在嚴峻的現實麵前探索道路,勇於開拓,針對能源短缺,絞盡腦汁研製低耗油車;針對市場萎縮,千方百計降低生產成本,最終,菲亞特以競爭性的價格戰勝了對手。
我們知道,在做成事情的旅途上,我們不僅時時受到外界的壓力,還時時受到自身的挑戰。自身是阻擋我們成功的最大“敵人”,要靠我們自己去對付。因此,我們要敢於做自己的對手,戰勝自己。
首先,我們要在心理上做自己的對手,要有信心,要自信地從挫敗中走出來。有了必勝的信心,才會有做成事情的可能。
其次,我們應該對自己已做成的事情提出新的挑戰,不要躺在成功的溫床上。今天的我們要超越昨天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為。我們要盡我們最大的能力去爬今天的高山。明天我們要爬得比今天更高,後天爬比前一天還要高的山。超越別人的事業並不重要,超越自己已有的事業才是首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