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隱忍故事庫4(1 / 3)

第二章 隱忍故事庫4

[BT2]你能比想象做得更好

傑克住在英格蘭的一個小鎮上。他從未看見過大海,他非常想看一看海到底是什麼。有一天他得到一個機會,當他來到海邊,那兒正籠罩著霧,天氣又冷。“啊,”他想,“我不喜歡海。慶幸我不是水手,當一個水手太危險了。”

在海岸上,他遇見一個水手。他們交談起來。

“你怎麼會愛海呢?”傑克問,“那兒彌漫著霧,又冷。”

“海不是經常都冷和有霧。有時,海是明亮而美麗的。但在任何天氣,我都愛海。”水手說。

“當一個水手不是很危險嗎?”傑克問。

“當一個人熱愛他的工作時,他不會想到什麼危險。我們家庭的每一個人都愛海。”水手說。

“你的父親現在何處呢?”傑克問。“他死在海裏。”

“你的祖父呢?”

“死在大西洋裏。”

“而你的哥哥呢?”

“當他在印度一條河裏遊泳時,被一條鱷魚吞食了。”

“既然如此,”傑克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也不到海裏去。”

“你願意告訴我你父親死在哪兒嗎?”

“啊,他在床上斷的氣。”傑克說。“你的祖父呢?”

“也是死在床上。”

“這樣說來,如果我是你,”水手說,“我就永遠也不到床上去。”

在懦夫的眼裏,幹什麼事情都是危險的;而熱愛生活的人,卻總是蔑視困難,勇往直前。這就是勇者與懦夫的區別。

在生命中,冒險是一切成功的前提。沒有冒險者,就沒有成功者。冒險越大,成功越大,冒險是成功的開始,一個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熱情而安於現狀的人來說,冒險是唯一可以解救他的東西;對於一個小有成就的人來說,冒險會使他的投資更加贏利(冒險本身就是一種投資)。

不敢接受挑戰的人,已經被打敗。

一個房產開發商多次投資冒險都以贏而告終,開發商說,他之所以屢屢得手,主要是他敢於冒險。他在選擇一個投資項目時,如果別人都說可行,這就不是機會——叫別人都能看見的機會不是機會。他每次選擇的都是別人說不行的項目,隻有別人還沒有發現而你卻發現的機會才是黃金機會,盡管這樣做冒險,但不冒險就沒有贏,隻要有50%的希望就值得冒險。

一億年以前,地球上到處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上發生變故,恐龍在很短的時間中滅絕,迄今,科學家還不能確定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導致了這樣的大災難。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故,而遭致絕跡的下場。

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上古時代,同樣也適用於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承認,在這場激烈的競賽中,凡是不能適應者,都會被淘汰。

商場如戰場,刀槍本無情。如果一個人在作戰的中途倒下,顯示其生存的條件不夠。不幸的是,在各個工作場所中,我們可以看到,仍然有太多的“恐龍式人物”存在。這些“恐龍式人物”的特征大致如下:頑固、嚴苛、立定不前、缺乏彈性。

在工作上,“恐龍族”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適應環境。在他們周圍有許多學習新技術、深造、更換職務、創新企業等機會,但是他們往往視而不見,根本無心去尋求新的突破。

工作與生活永遠是變幻無窮的,我們每天都可能麵臨改變,新的產品和新服務不斷上市、新科技不斷被引進、新的任務被交付,新的同事、新的老板……這些改變,也許微小,也許劇烈。但每一次的改變,都需要我們調整心情重新適應。

麵對改變,意味著是對過去某些舊習慣和老狀態的挑戰,如果一個人頑固地守著過去的行為與思考模式,並且相信“我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嚐試新事物就會威脅到我們的安全感。

“恐龍族”不喜歡改變,他們安於現實,沒有創新精神,沒有工作熱忱,滿腦子都是目前的狀態,不設法改進自己,不讓自己有資格做更好的工作。

“恐龍族”不肯承認改變的事實。他們不願為自己製造機會,而情願受所謂運氣、命運的擺布。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運,所以會選擇錯誤,他們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蹣跚前進,就是一輩子坐錯位置,他們的人生隻是一場悲劇。

“恐龍族”犯的最大毛病,就是無法視變化為正常現象。他們沒有衡量自己適應變化的能力,包括步調、新觀念、做事的彈性和效率,他們更不會探索自身的潛能,遇到變故發生,一般隻會坐以待斃。

不再成長,使得“恐龍族”過去所有的優點,逐漸都變成缺點。譬如,對工作的野心轉變為鉤心鬥角、玩弄權術,對公司的忠誠轉變為逢迎拍馬,為了取悅上司,卻對下屬粗率無禮。他們讓自己受限於困境,恐懼局限了他們的眼界,當然也降低了他們行事的能力。

“恐龍族”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一個人能否獲得個人成就,看他是不是願意嚐試。樂於冒險,喜歡試驗,能變通。這些才是獲得學習和進步的唯一途徑。

縱觀曆史,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民族的振興,一個國家的繁榮,都與這個民族所具有的冒險精神分不開。冒險精神常常更能充分地體現一個民族的創業精神。可以說,沒有一大批冒險家從事美國西部地區的開發,就不會有今天的美國。在中世紀的歐洲,沒有冒險精神也就不會有許多懷有新穎思想和見解的學者,因為缺少勇氣,也就被神學禁錮了自己的創新成果。如果沒有哥白尼、布魯諾那些勇敢的科學家,荒誕的“地球中心說”不知要延續到何時。對於個人發展來說,冒險則成為通向強者的必由之路。在同樣情況下,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就是因為他們敢為別人所不敢為。

走運的人一般都是大膽的。除了個別的例外情況,最膽小怕事的人往往是最不走運的。幸運可能會使人產生勇氣,反過來勇氣也會幫助你得到好運。當然,“大膽”不同於“魯莽”,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如果你把一生的儲蓄孤注一擲,采取一項引人注目的冒險行動,在這種冒險中你有可能失去所有的東西,這就是魯莽輕率的舉動。如果你盡管由於要踏入一個未知世界而感到恐慌,然而還是接受了一項令人興奮的新的工作機會,這就是大膽。

J.保羅·格蒂是石油界的億萬富翁、一位最走運的人。在早期他走的是一條曲折的路。他上學的時候認為自己應該當一位作家,後來又決定要從事外交部門的工作。可是,出了校門之後,他發現自己被俄克拉荷馬州迅猛發展的石油業所吸引,那時他的父親也是在這方麵發財致富的。搞石油業偏離了他的主攻方向,但是他覺得,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外交生涯延緩一年。作為一名盲目開發油井的人,他想試試自己的手氣。

格蒂首先是通過在其他開井人的鑽塔周圍工作籌集了錢,有時也偶然從父親那裏借些錢(他的父親嚴守禁止溺愛兒子的原則,可以借給兒子錢,但是送給他的則隻是價值不大的禮物)。年輕的格蒂是有勇氣的,但不是魯莽的。如果一次失敗就足以造成難以彌補的經濟損失的話,這種冒險事他從來沒有幹過。他頭幾次冒險都徹底失敗了。但是在1916年,他碰上了第一口高產油井,這個油井為他打下了以後騰飛的基礎,那時他剛好23歲。

是運氣嗎?當然。然而格蒂的走運是應得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錯。那麼格蒂怎麼會知道這口井會產油呢?他確實不知道,盡管他已經收集了他所能得到的所有事實。“總是存在著一種機會的成分。”他說,“你必須樂意接受這種成分,如果你一定要求有肯定的答案,那你就會捆住自己的手腳。

廉·丹佛說:“冒險意味著充分地生活。一旦你明白它將帶給你多麼大的幸福和快樂,你就會願意開始這次旅行。”

世界的改變、生意的成功,常常屬於那些敢於抓住時機,適度冒險的人。有些人很聰明,對不測因素和風險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點險,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永遠隻能“糊口”而已。實際上,如果能從風險的轉化和準備上進行謀劃,則風險也並不可怕。

茫茫世界風雲變幻,漫漫人生沉浮不定,而未來的風景卻隱在迷霧中,向那裏進發,有坎坷的山路,也有陰晦的沼澤,深一腳淺一腳,雖然有危險。但這卻是在有限的人生中通往成功與幸福的捷徑。

但世界上大多數人卻不敢走這條冒險的捷徑。他們熙來攘往地擁擠在平平安安的大路上,四平八穩地走著,這路雖然平坦安寧,但距離人生風景線卻迂回遙遠,他們永遠也領略不到奇異的風情和壯美的景致。他們平平庸庸、清清淡淡地過了一輩子,直到走到人生的盡頭也沒有享受到真正成功的快樂和幸福的滋味。他們隻能在擁擠的人群裏爭食,鬧得薄情寡義也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穿上褲子、養活孩子.而這,豈不也是一種風險嗎?而且是以整個人生為代價的。所以,生命運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次探險,如果不是主動地迎接風險的挑戰,便是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所以,康德說,人的心中有一種追求無限和永恒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理性中的最直觀表現就是冒險。所以,有人把世界看作上帝安排的一個賭場,把人間看作冒險家的樂園,認為人生就是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