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語智慧故事2
[BT2]盲人摸象
從前,印度有一位國王,他特別喜愛大象。
有一天,國王騎著大象到郊外遊玩,走著走著,忽然看見一群人坐在路邊休息,竟沒有一個人向他致敬。
國王心中頓生不快,便命令他們走過來,想問個究竟。等他們來到跟前,才發現他們都是盲人。國王想捉弄他們一下,於是對他們說:“我是你們的國王。現在我來考考你們,你們誰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
盲人們一齊搖頭,連聲說:“請國王恕罪,我們是一群盲人,實在不知道國王駕到,更不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
國王說:“好了好了,我不怪罪你們。你們現在就來摸一摸大象,然後告訴我它是什麼樣子。”
盲人們急忙湊過來,圍著大象摸起來。
摸到象牙的說:“大象就像一個又粗又長、光光溜溜的大蘿卜。”
摸到大象耳朵的說:“大象和芭蕉扇一樣。”
摸到象腿的說:“大象和寺廟大殿裏的柱子一樣。”
摸到象背的說:“大象好似一張光滑的大竹床。”
最後一個盲人似乎很認真。他拖著大象的尾巴,又摸又捏好半天,才說:“國王,他們說得全不對,大象原來和繩子一樣。”
國王聽了,哈哈大笑,盲人們莫名其妙。
看問題要全麵,顧全大局,否則就有可能會對事物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
[BT2]打草驚蛇
南庸時,當塗縣令王魯行為不檢,營私舞弊之事時有發生。衙門中大大小小的官吏,見縣令如此,也都心照不宣,互相勾結。對百姓敲詐勒索,無惡不作。百姓見了,個個搖頭歎氣,怨聲載道。
後來,有人狀告王魯的主簿貪汙受賄。王魯接過狀子,打開一看,心中不免打起了寒戰。因為狀子上寫的主簿的那些罪行,都是證據確鑿的事實,和他所幹的壞事大同小異,有些就是在他包庇縱容下幹出來的。更令他感到不安的是,其中不少罪行和他有牽連。
王魯雖然有些害怕,但又感到十分幸運,因為狀子落在他的手中,要是落在別人手上,他必定罪行暴露,縣令這頂烏紗帽也保不住。他越想越為自己慶幸,隨手就在案卷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意思是說,你們雖然打的是草,可是我這條藏在草中的蛇,卻已因受驚而有所警惕、戒備了。
“打草驚蛇”的原意是為懲辦某人,卻使有同樣情況的人引起警惕。現用來比喻做事不縝密,致使對方覺察到了而有所防備。
[BT2]功虧一簣
召公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他曾經輔佐武王姬發滅了商紂王,建立了西周王朝。
有一次,召公同武王聊天,他對武王說:“玩物這東西是談不上貴賤的,關鍵在於德行。沒有德,物不值錢;有了德,物才顯得貴重。培養德行要靠自己修養,聖主不該沉浸在聲色之中。如果把人當作玩物加以戲弄,會喪失德行;把稀罕物件當作玩物加以賞玩,會喪失誌氣。”
召公接著又說:“現在最要緊的是珍惜人才,這是安邦固國的根本大計。君主應該隨時積累德行,從細微的德行做起。大德都是小德積累而來的。比如要堆一座九仞高的土山,即使隻差一筐土,如果你不加上去,山就沒有堆成。您是一個聖君,如果從這些方麵加以注意,就可以世世代代穩坐天下。”
武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對召公更加賞識、信任了。
做任何事情,隻要認準了,就要堅持到底,不能放棄。在你最最艱難的時候,可能就是你即將成功的時候,再堅持一下,一切都會豁然開朗。不能堅持,就會失敗。
[BT2]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有一個珠寶商人,常常往來於楚國和鄭國之間做生意。有一次,他又帶上一批珠寶到鄭國去賣,為了吸引顧客,他想了一個招攬顧客的辦法。他選了一些上等的蘭木,做成許多式樣新穎的木匣,然後在匣子外雕刻上精致的花紋,同時還用名貴的香料把匣子薰得香噴噴的。他想,把珠寶放在這樣的匣子裏,鄭國人一定會搶著買,他就可以好好的賺一筆了。
到了鄭國以後,他選了一條最熱鬧的街市來展示他的珠寶。果然不出所料,馬上有許多人圍攏來欣賞,珠寶商看到顧客這麼多,心中暗暗高興。
可是他仔細一聽顧客的對話,心裏很不是滋味。原來顧客們欣賞的是匣子的美麗,而對匣中的珠寶,卻毫不在意。
珠寶商為了改變這個局麵,高聲推銷匣子中的珠寶,可是顧客們感興趣的隻是那些匣子,甚至有人寧願出很高的價錢買匣子,而把珠寶還給那個珠寶商呢!
生活中有許多人,他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為了一個盒子,卻買來一粒珍珠,取舍不當,舍本逐末。
[BT2]南轅北轍
戰國末年,魏國已日漸衰弱。可魏安釐王仍想去攻打趙國來擴張自己,以顯示自己的強大。季梁聽說此事後趕忙勸阻安釐王。
季梁對安釐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在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麼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沒有用。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說,路費多也不行,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技術高超。’這人真是太糊塗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再快,路費帶得再多,馬夫的駕車技術再好,也隻能使他離目的地越遠。”
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入正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於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己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就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隻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
魏安釐王聽了這一席話,認為季梁說得非常有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我們要樹立目標,然後沿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追求,而不要背道而馳,那樣不但不能成功,反而耗費了大量的精力與時間。
[BT2]守株待兔
從前,宋國有個農夫,一天在田裏幹活,忽然看到有隻野兔從遠處跑過來,徑直撞在一個樹樁上突然不動了。
他走近一看,那野兔已折斷頭頸死了。
農夫非常高興,把那隻死兔子揀起來,帶回家去美美吃了一頓。
第二天,農夫放下農具,再也不願下田幹活了。他就坐在那個樹樁邊,等待著另一隻野兔跑出來撞樹樁而死。於是,這樣一天、兩天過去了,十天、半個月過去了,卻再也沒有等到撞樹樁而死的野兔,田裏的莊稼卻因為沒人料理而荒蕪了,得不償失。
機會是坐等不來的,隻有行動起來,發揮聰明才智,尋找並創造機會,才會抓到更多的“兔子”。
[BT2]江郎才盡
南北朝時梁朝有個叫江淹的,字文通,考城人。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連紙和筆都買不起。但他讀書十分刻苦,後來官至光祿大夫,而且他能詩會文,名噪一時。
可當他年紀漸大,他的文章不但沒有長進,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也平淡無奇。過去他寫作時,文思如潮,下筆如神。而現在卻提筆吟哦好久,依舊寫不出佳作來,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也是文句晦澀,內容平淡。
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一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給張景陽。從此,他的文章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睡午覺時,夢見一個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並對他說:
“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現在應該物歸原主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裏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了。
知識要不斷更新,思維要不斷發展,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才不至於被淘汰,才不至於有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BT2]歧路亡羊
戰國時期,有個叫楊朱的人。有一天,楊朱的鄰居跑丟了一隻羊,於是全家出動尋找,又找來楊朱的僮仆幫助去尋找。
楊朱問道:“為什麼需要這麼多人去找?”
鄰居說:“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於是楊朱就讓僮仆和鄰居一起去找羊。
過了半天,找羊的人陸續都回來了。楊朱問鄰居:“羊找到了吧?”鄰居垂頭喪氣地說:“沒有找到。”
楊朱又問:“為什麼找不著呢?”
鄰居答道:“岔路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誰知道羊跑到哪條路上去了?所以找不著了。”
楊朱因此而沉思好久,表情嚴肅,學生見他這樣,不解地問:“隻是丟了一隻羊,況且羊又不是老師的,您為什麼這樣悶悶不樂呢?”
楊朱回答說:“我並不是為了一隻羊,而是由這件事聯想到我們學習和研究學問的事。如果我們在學習方麵,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也會像在岔路上找羊一樣,結果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