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家庭理財技巧與策略家庭理財1
如何讓財富翻番
介紹一種“倍增”理財的方法給大家,希望大家學會用加倍的方法打理自己的資產。試想1粒米經過64次倍增,最後變成了1800億萬粒米。那麼如果把那粒米換作是1元錢呢?
“倍增法”理財,其實是通過巧妙地利用“複利”獲得了驚人的收益。
“增財法則”——倍增法,該方法為精通理財、投資理財的人士所熟知。稱之為"72法則”。
既然每年投資1000元,在3%的收益率下堅持投資理財35年,就能使35000元本金變成6萬多,那麼,能不能算出在複利的作用下,自己的財富怎麼能更快地翻番?我們就用“72法則”解釋這個問題,同時也為大家介紹令財富加倍的方法。
在計算你的資產翻番需要多久前,先確定一個條件,投資理財所能實現的年利率。你還需要保證,在投資理財過程中,不動用本金和利潤。
據業內人士介紹,“72法則”名稱是從計算方法得來的,如果投資者資本收益年利率為1%,則資本倍增也就是我們說的翻番需要大約72年的時間。按照1%與72的對應關係計算,結果就是你的投資理財倍增所需的年數。
例如,一個人投資理財10000元在股市中,每年的回報率為10%。按照“72法則”的計算過程如下:
1∶10=x∶72x=7.2年結果就是:7.2年後,10000元變成20000元,如果這個人不動用這筆資金,股市也能基本保持10%的年收益,那麼,14.4年後10000元將成為40000元,21.6年後將成為80000元,28.8年後成為16萬元。
再為大家詳細整理對比一下,“72法則”形成的資產倍增年限表:
年收益達1%的投資理財產品,令資產加倍需要72年;
年收益達2%的投資理財產品,令資產加倍需要36年;
年收益達3%的投資理財產品,令資產加倍需要24年;
年收益達8%的投資理財產品,令資產加倍需要9年;
年收益達10%的投資理財產品,令資產加倍需要7.2年;
年收益達20%的投資理財產品,令資產加倍需要3.6年……
需要提醒的是,“72法則”受到很多條件的嚴格限製,在很多情況下計算的結果會產生細小偏差,因此“72法則”僅僅是一種比較適合個人投資理財收益的粗略估算方法,不能應用在專業領域。
如何提高回報率
投資者最擔憂的事,不是付出的本金太高,而縮小了年均回報率,就是在市場上漲時不敢人市,在市場下跌時,又怕入市太早,遭受損失,投資者總想要選擇一個最佳時機。何時投資才準確呢?其實。不論是追高或者摸低,都隻是想要增加投資回報率,是不是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
下麵這個價位平均投資法就是一個例證,又可以叫做定期定額投資理財法。
某投資理財人打算投入3000元本金,而且想要以最合理價格購入較多的投資理財品種,下表演示三種可能性,而其中定期定額投資理財法,可明顯提高回報率。
一次性購入3000元,市價每單位10元,購入300單位,每月定數買入50單位,6個月後也買入了300單位,但成本均價每單位9元,每月定額500元投入,6個月後總投入3000元,但可購入350單位,每單位均價8.57元。對風險及回報的認識
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講,風險的概念可以被歸納為一個問題“我是否會遭受虧損”。任何投資理財策略中的關鍵因素,就是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尋找平衡。
簡單來說,為了尋求更大的收益,例如更高的投資理財回報,你就要承擔更高的風險。如果你希望降低風險,你就要承擔較低的收益,你無法消除所有類型的風險。
在三種基本資產類型中,現金投資理財(例如貨幣市場賬戶、大額存單)具有最低的風險,債券具有中等風險,股票的風險最高。但是,現金投資理財產生的收益最低,而股票可能會產生最高的收益。這就是分散投資理財的重要性。
你最初的想法可能是通過選擇保守的投資理財方式來保持儲蓄的價值,這些方式的確會使資金價值保持穩定,並且具有較低的短期風險。如果你要進行長期投資,你就應該承擔更高的由價格波動帶來的短期風險,這樣你就可以降低通貨膨脹侵蝕儲蓄價值的長期風險。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進行長期投資,基金股票(會比債券和現金投資理財產生更高收益)將是你投資理財組合中的主要品種。
家庭理財數字
保險記住兩個“10”
保險是每個家庭的必需品。那麼,你應該要買多少保額,負擔多少保費才恰當?綜合理財師的意見,記住兩個“10”就可以了:“保險額度為家庭年收入10倍最恰當”,“總保費支出為家庭年收入10%最適宜”。
投資理財股票不超過30隻
雖說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但籃子太多也不利於財富的積累。有理財師做過統計,如果想通過炒股獲得較高收益,買股票最好不要超過30隻。因為超過30隻的組合,其平均收益與大盤基本沒有區別,還不如去買更便宜又不用費腦筋的指數基金。
九段式巧理家財
為什麼有些人勤勞一生仍然入不敷出?為什麼有些人年紀輕輕就財源滾滾?在眾多原因之中,理財觀念的差異應該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
真正的理財規劃是通過對個人財政資源的有效管理和投入組合達到人生不同階段的目標。在這裏,筆者嚐試將個人理財按照風險的大小分為三個大的層次、九個層級,模仿圍棋的段位稱呼,將其簡稱為理財九段。
1.個人理財的初級層次
理財一段即儲蓄。它是所有理財手段的基礎,也是一個人自立的基礎。它來源於計劃和節儉,是一個人自立能力、理財能力的最初體現,也是最基本檢驗。
理財二段是購買保險。購買保險也是理財的一種方式。同時,購買保險也是一個人家庭責任感的體現,還是一個人社會性的體現。
理財三段是購買國債、貨幣市場基金、人民幣理財產品等各類保本型理財產品。
以上三段可以歸結為同一個層次,即個人理財的初級層次。其特點是將個人財富交給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所購買的金融產品為大眾化的無風險(低風險)、低收益(固定收益)、高流動性產品。購買這些產品無需專業化知識,風險很小,當然,收益也很小。
2.個人理財的中級層次
理財四段是投資股票、期貨。股票投資在前10年大體可以歸為高收益投資品種,最近5年基本上是高風險投資品種;期貨則永遠是收益與風險並存,不斷考驗投資者的經驗和運氣。
理財五段是投資房地產。這裏所說的房地產投資,是指以投資為目的購買房地產,而非買房子自己住。之所以將其列為較股票、期貨投資高一個段位級,原因在於其投資金額起點較高,流動性較低,參與難度相對較高。
理財六段是投資藝術品、收藏品。這是一個參與人群更少的投資種類。它需要更加專業的知識和更為長期的積累,也需要更為雄厚的財力。其流動性更低,參與難度更高。
這個層次的投資品種都是屬於高風險、高收益的品種。投資這些品種都需要較為專業的知識,同時也需要一些運氣,當然更需要一些實力。敢於冒險的人,在利用某些財務杠杆的情況下,在這個層次努一把力,往往能使自己成為富翁。
3.個人理財的高級層次
理財七段是投資企業產權。在這裏,它特指為擁有企業控製權,或參與企業管理而進行的企業產權投資。而不是指為了獲取差價而進行的企業權益票據——股票投資。這種投資之所以超越了一般的理財概念而位列理財七段,其意義的通俗解釋就是羅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窮爸爸》中一再強調的那樣:要有自己的事業,不要一生為別人工作,以免在失去工作時變得一無所有。
理財八段是購買與打造品牌。購買品牌也必須獲得企業控製權或控股權,但它與一般投資企業產權的區別在於其企業經營行為的目標——指向企業所擁有的品牌,而不僅僅是短期的利潤,因此,更有可能獲得高於社會平均水平的超額收益。
理財九段是投資人才。真正的老板是特別善於發現人才並運用人才的人。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僅能雇用比自己更聰明的人,而且能夠信任並使用他們。因此,理財高手的最高境界不是投資理財在物體上,而是投資在人身上。
在這個層次上,投資理財品種都不是簡單的物體,而是物體與人的組合;所需要的知識也不僅僅是某個學科的專門知識,而是某個領域專門知識和管理學、社會學的複合知識體係。在這個層麵上,理財成敗的關鍵在於對社會性因素的把握,如對行業趨勢、市場變化、人們心理因素變化等因素的把握等等。正因為充分諷動了社會資源,因此,這個層次的投資理財所能獲取的收益往往也極大。
家庭最佳理財五法
家庭理財的目標,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就是4個字:“會掙巧花”。把收入爭取到最大限度,把支出控製到最小程度,以期獲得最理想的利潤。
家庭理財怎樣做到會掙巧花呢?可以有5種方法:
1.邊際效用法
消費是為了給人以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美味食物,入時衣著,都能給人以滿足,這種滿足經濟學上稱為效用。但是,消費每一單位商品時它的效用都是不同的,邊際效用是僅僅指每增加一個單位消費時所增加的效用或滿足。比如吃蛋糕,吃第一塊香甜可口,心理上的滿足程度極高,邊際效用很大:吃第二塊時也不錯;吃第三塊時你可能就吃飽了,不想再吃,此時,邊際效用下降為零;如果勉強吃第四、第五塊,也許會反胃,引起嘔吐,這就產生了負的邊際效用。這樣吃5塊蛋糕,每一塊的效果都不一樣。因此,消費時一臼氣吃上5塊蛋糕的效用當然不理想。根據邊際效用法,在進行消費時,不如把5塊蛋糕的開支分散到其他需求上去,比如吃兩塊蛋糕,買一本雜誌,再理一次發,給小孩買一本小畫書,花錢一樣,但效用大大提高。這表明多元消費大大優於一元消費。
2.價值比較法
在進行消費決策時,可以把同一種需求的客觀價值與主觀價值進行比較,比如你覺得多花1元錢買水果,比買蛋糕能得到更大的滿足,你就買水果,一直到你的滿足減退到拒絕再買水果時為止。
3.橫向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城市與農村、南方與北方、沿海與內地,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部位,不同領域,其收入和消費水準也是有差距的,有時差距懸殊,充分了解這些特點並加以利用。便可求得最佳理財模式。一位女士專程從北京坐火車到天津買手機。她說,搭上路費吃喝,同樣一部手機也比北京便宜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