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酒禮與酒俗2(1 / 3)

第三章酒禮與酒俗2

少數民族飲酒的禮俗

在人類社會中,任何一種飲食方式都會受到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征的影響,從而形成飲食規則和食物習俗。在眾多的食物中,酒的飲用規則和飲用習俗又是最為複雜、最具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飲酒的禮俗更是新奇。

一、獨特的飲酒方式

1.羌族

羌族居住在我國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遇有喜慶日子或招待賓客時,他們會抬出一個大壇子,放在地麵。人們圍坐在壇子周圍,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蘆管,斜插入壇中,一邊談笑一邊從壇子裏吮酒汁。由於管長達數尺,人們圍坐的圈子較大,所以五六個人甚至七八個人可以同時吸吮,氣氛十分熱烈。有時飲一會兒酒,又起身跳一會鍋莊舞,再繼續飲酒,這種飲酒被稱作飲咂酒,貴州苗族也喜歡飲咂酒。

2.彝族

彝族人有飲“轉轉酒”和“杆杆酒”的習俗。轉轉酒就是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圓圈,端著酒杯,依次輪飲。關於轉轉酒的來曆,有這樣一個傳說:在一座大山裏住著漢、藏、彝三個漢子,他們和睦相處,結拜為兄弟,漢族為大哥,藏族為二哥,彝族為老三,每年過節都團聚在一起。有一年三弟彝族開荒收獲了許多養子,磨蕎麵後煮了很多,請二位兄長前來進食,第一天沒有吃完,第二天泛出了濃烈的酒香,舀進碗後,三兄弟你推我讓,誰也舍不得喝,從早轉到晚,沒有喝完。後來有神靈告知,隻要辛勤勞動,喝完後就會有新的。於是三人就轉著喝開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後來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杆杆酒即每年逢喜慶節日,彝家的姑娘、婦女就抱著一壇酒,插上幾支錦竹管或麥管,在家門口的路邊上,勸過往行人喝上幾口才讓他們繼續趕路,喝過的人越多,這家主人就越光彩。

3.壯族

壯族有一種特殊的飲酒方式叫“打甏”。據《嶺外代答》載:邕州欽州壯族村寨,用小甕幹醞成濃糟,貯存起來。客人來了,先在地上鋪一張席子,把小甕放在賓主之間,旁邊放一盂幹淨水,開甕後,酌水入甕,插一根竹管,賓主輪流用竹管吸飲,先賓後主。竹管中有一個像小銀魚一樣的開捩,能開能合,吸得過急或過緩,小銀魚都會關閉。這種風俗就叫打甏。打甏講究禮儀,要先由主婦致歡迎詞,然後將竹管莊重地遞給客人,男女同飲一甕,水盡管加。

4.布依族

布依族人愛飲米酒,飲酒時有這樣幾個特別:一是用壇子裝酒,將葫蘆(地方土語叫革當)伸進壇裏汲取;飲酒不用酒杯,而多用碗。二是對飲時要行令猜拳以助興。三是要唱酒歌,酒歌內容無所不包,諸如開天辟地,日月星辰,民族曆史,山川草木,你唱一首,我答一曲,答不了的罰酒。唱完,敬每個客人喝一口酒,人們舉起斟滿米酒的碗來唱歌答謝。

5.高山族

台灣高山族飲酒講究“聚飲”或“會飲”。高山族人很少個人閉門獨酌,常常是聚眾豪飲,通宵達旦,不醉不休。《重修鳳山縣誌》說:聚飲以木碗盛酒,土官先酌,次及副土官、公廨,眾番相繼而飲。一年之中,新屋落成,捕鹿歸來,男女結婚,新年節日之際,都要聚飲一番。飲宴時必令酒多,不拘肴核。男女雜坐歡呼;其最相親愛者,並肩並唇,取酒從上瀉下,雙入於口,傾流滿地,以為快樂。若漢人闖入,便拉同飲,不醉不止(見《番社采風圖考》)。酒酣之後,又群起歌舞,極盡歡樂。黃叔璥《番俗六考》雲:“飲酒不醉,興酣則起而歌而舞,舞無綿繡被體,或著短衣,或袒胸背,跳躍盤旋,如兒戲狀;歌無常曲,見在景作曼聲,一人歌,群拍手而和。”高山族這種聚飲方式的形成與高山族曆史上長期處在原始公有製社會階段的曆史狀況有關。

6.藏族

到藏族家做客喝青稞酒時,講究“三口一杯”。即客人接過酒杯(碗)後,先喝一口,主人斟滿,再喝一口,主人又斟滿,喝第三口時應幹杯。若客人確實不能飲酒,則可按藏族習慣以右手無名指蘸酒向右上方彈酒3次,表示敬天地神靈、父母長輩、兄弟朋友,主人不再勉強。通常在“三口一杯”之後,客人即可隨意飲用。待客人起身告辭時,得最後幹一杯,方合乎禮節。

有關少數民族有飲酒方式還有下麵二種比較常見,也很有趣。

·火塘酒

火塘酒,即在火塘邊飲酒及其相關的規程。

火塘是少數民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火塘邊,展示了生育婚喪的生命曆程;火塘邊,演繹著人間的悲歡離合;火塘邊,記錄著家庭的喜怒哀樂。在漫長的社會曆史進程中,火塘與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民族文化形成了密切的內在聯係,孕育出了獨特的火塘文化。在少數民族地區,居家飲酒幾乎都離不開火塘,火塘文化和酒文化在少數民族文化中是兩種相伴共生的重要文化質點,展示出濃鬱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迷人的民族文化光彩。

火塘多設在堂屋中。堂屋是會客、祭祀的地方。麵對門的後牆前放置供桌,桌上供奉祖宗神主、牌位等。火塘位置在供桌正前方或屋門兩側。在火塘邊飲酒絮語,也就有在列祖列宗前飲酒的意味。與豪氣萬丈或歡快活潑的少數民族酒文化主流相比,火塘酒在整個飲酒禮儀上則顯得莊重拘謹得多,整體氣氛表現出更多的理性成分。

火塘酒的拘謹與嚴肅首先表現在飲酒人的座次排列。在傳統的彝族社會中,火塘“上方”指背牆麵門的位置,這個位置離供桌最近,是家庭中男性長者的專座;納西族摩梭人則正好相反,火塘上方是當家婦女的當然座位。火塘飲酒排座次,表麵上是一種生活習俗,其深層揭示的是各民族的倫理道德觀念、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等,也反映了各民族間的社會、文化差異。

火塘酒的拘謹與嚴整還表現在飲酒禮節上。在父權製度牢固確立的民族中,居家圍坐火塘飲酒,斟酒人一般是家庭的長子,第一杯酒要敬給男性長者,次則女性長者,平輩者依年齡長幼順序斟滿。若有賓客臨門,第一次斟酒要由男性長者親自執壺,為賓客斟滿後,再移交酒壺給長子,由其依次斟滿。飲酒時,要先敬客人或長輩後才能飲用。火塘酒講究溫馨和睦的氛圍,先舉杯者,眼望尊長,再環視眾人,說一聲:“來,喝吧!”既是敬意,也是邀請,飲用時碰杯而不幹杯,飲多飲少,隨意而定。

火塘酒的拘謹和嚴整還表現在飲酒時的語言行為上。火塘邊飲酒,祖宗在堂,老幼環坐,因此不得穢語褻行,不得隨意喧嘩。火塘酒的話題多由賓客或長者提出,晚輩後生尤其是青年婦女不能隨意插話打岔。討論的內容,從農事安排到生活總結,無所不包。酒意闌珊,老人開始用本民族語言吟唱古老的歌謠,向後輩講述本民族所經曆的艱苦磨難和先祖們創業的艱辛曲折,歌頌本民族的英雄人物,傳播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此時,溫暖的火塘邊、酒壺中,流淌著一個民族古老的曆史,酒碗中蘊涵著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美酒的波光中閃動著一個家庭的溫馨與幸福。

飲火塘酒,在有的民族中,是一種團結人群、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傈僳族、怒族、獨龍族的火塘酒,除嚴禁在火塘邊汙言穢語外,較少受繁文縟節的限製,更多地是追求一種寬鬆舒暢、熱烈歡快的生活氛圍。

·咂酒

咂酒(又寫作“砸酒”)古稱“打甏”。它不是酒,而是一種飲酒習俗,也就是借助竹管、藤管、蘆葦稈等管狀物把酒從容器中吸入杯、碗中飲用或直接吸入口中。因選用吸管的不同,咂酒又稱竹管酒、藤管酒等。其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彝、白、苗、傈僳、普米、佤、哈尼、納西、傣、壯、侗等民族之中。以咂酒法飲用的酒都是水酒。咂酒有冷咂、熱咂之分。咂即搬出酒壇,將吸管插入壇底吸飲;熱咂酒是把水酒放在鍋裏加熱或者直接把酒壇架在火上,邊加熱邊飲用。咂酒是一插到底,一邊飲用,一邊加入冷開水,使壇內或鍋內的酒液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直到酒味全都喪失。

這種飲酒方法,在西南各民族中曾長期盛行,是待客的最高禮節。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曆滇中,在洱海邊的鐵甲場村民家晚餐時,這種獨具特色的飲酒方式令徐霞客大開眼界。

佳節良宵,在寬闊的場壩上置盛滿水酒的桶或大罐,其間插入竹管若幹根,人們環繞著酒壇輕歌曼舞,渴了,湊近酒壇對著竹管喝一口,清清喉嚨再唱;累了,湊近酒桶吸一氣,振振精神又跳。氣氛極為歡快熱烈。貴客臨場則歡迎加入歌舞,一曲舞罷,眾人簇擁賓客到酒壇前,主持者執管相邀,客人插管,眾人才插管入壇,同飲共歡。

以竹、藤、蘆葦等直接吸飲的咂酒法,缺乏衛生保障,有礙健康。一些民族已逐漸棄置不用,而有的民族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這一飲酒方法,有的則采取折衷的方式,將酒“咂”出,盛入杯、碗中再飲用。如普米族、侗族等群眾就是用竹管將酒吸出盛在葫蘆、碗裏,再分配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