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酒禮與酒俗1
傳統酒文化中的禮與德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盛譽。自古以來,禮就成為對人們社會生活產生很大影響的總準則、總規範,並滲透到政治製度、倫理道德、婚喪嫁娶、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麵。因此,酒行為自然也納入了禮的軌道,受到禮的約束,並產生了酒禮。它是用以體現酒行為中的貴賤、尊卑、長幼乃至各種不同場合的禮儀規範的總合,一般要注意以下六忌:不適當地勸酒;“爭強好勝”或“落井下石”;信口開河、口無遮攔;爭論吵罵;當場嘔吐或打瞌睡;久飲不休而忘了“適可而止”。且飲酒在古代就被納入禮的軌道,“非酒無以成禮,非酒無以成歡”。翻開儒家三本經典《周禮》、《儀禮》、《禮記》沒有一頁不提到禮,幾乎也沒有一頁不提到酒的:祭祀要用酒、飲宴要用酒、用什麼酒、何時用酒、用多少酒、如何用酒,規定得清清楚楚,令我們感到驚訝。
總之,古今中外的酒禮不盡相同,但均應視為觀念、行為和現象,其目的是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為此,理應做到態度誠懇,既要尊重自己,更要尊重他人。
一、古代酒禮
1.祭祀之禮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這是曆代統治者供認不諱的。戎,即兵戎,用於平服外患、鎮壓叛亂、維護統治秩序和社會安寧,被視為頭等大事。且祭祀也為頭等大事,讓人不能不歎服統治者的聰明。說白了,戎是武的一手,是力;祀是文的一手,是禮。一文一武、一張一弛、交替使用、相得益彰,於是乎天下太平,統治者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祭祀在古代中國有許多內容,天地鬼神、日月山川、列祖列宗,都要享受祭祀。各種祭祀有不同的名稱,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凡祭禮必有酒,酒在整個祭祀過程中扮演著主要角色。
統治者的祭祀活動離不開酒,下層百姓的祭祀活動也少不了酒。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社會的進步,民間的祭祀活動已經少多了。但即使如此,我們還不時能看到民間的祭祀活動,且隻要有祭祀,就仍然會見到酒,可見酒和祭祀已經分不開了。
(1)祭前備酒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祭是五經之首,絲毫含糊不得,當然要鄭重其事。古人祭前要做好多準備:首先祭祀的場所要打掃幹淨,家廟祠堂除了撣掃之外,如有破損還需修好;祭祀之人,事先要沐浴更衣,以示心誠;祭祀用具要洗滌、清理,不能缺損;祭祀用的三牲和酒是最重要的,不能怠慢;三牲必須活殺,死牲萬萬用不得,那是大逆不道的罪行。至於用酒,更有講究,以周代為例。據《周禮》記載:掌管國家祭祀大典的官員稱大宗伯,大宗伯手下有一大批官員作為助手,協助他掌管好祭祀大典,其中有專門管禮器的(司尊彝)、專門管幾席的(司幾筵)、專門管玉器等寶物的(天府)、專門管天子祭祀冕服的(司服)等等。各個環節可以說分工明確、職責分明。而專門負責酒供應的官員稱酒正,隸屬於天官,其責任是掌管有關酒的一切政令和作酒的材料。凡因公事所需的酒,由酒正發給造酒用料,供有關官員自行釀造。平時,天子設宴招待群臣,賜宴耆老、功臣、後裔……由酒正按規定準備,負責供應;逢到有祭祀,也由酒正負責備酒。因受技術條件限製,那時候酒的質量不如今天,都有渣滓。且按清濁程度將酒分為五等,稱“五齊”,由濁至清依次為:泛齊、醴齊、盎齊、醍齊、沈齊。這五齊專供祭祀用。此外還有“三酒”之說:有事臨時釀的酒為事酒,釀造時間較長的為昔酒,釀造時間比昔酒更長的,一般頭年冬天釀造第二年夏天飲用的酒稱清酒。這三酒主要是祭祀後供人飲用的。祭祀前,五齊、三酒都得準備好。“凡祭祀,以法共(供)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周禮·天官塚宰》),數量講得十分清楚,要裝滿八個大樽。這還不算,還有更具體的規定:凡是祭上帝、先王的大祭祀,可以添酒三次;祭四望山川的中祭祀,可以添酒二次;祭風雨師的小祭祀,隻可添酒一次。用酌盛酒於樽,都有規定數量。
(2)列酒和酹酒
祭天地山川一般都在戶外,例如曆代帝王都熱衷的泰山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不辭辛苦,千裏迢迢跑到泰山去舉行是露天祭祀。而祭祖先一般都在室內,天子在太廟,百姓在家裏(或稱家廟)。野外祭祀,酒的陳列方法記載不詳;室內祭祀,酒的陳列規定得極為明白:“元酒在室,醴酢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禮記·禮運》)
元酒指水;醴、酢指五齊中的醴齊、盎齊;粢醍指五齊中的醍齊;澄酒指五齊中的沈齊。水透明無色、最清,所以在最上。醴酢、粢醍、澄酒顏色一樣比一樣淺,於是依次往下降。
所謂室、戶、堂,和我國古代建築特點有關。中國古代建築,往往是堂室結構,坐北朝南,堂和室建在同一個堂基上。堂基的大小高低,取決於主人地位的尊卑,主人地位高,則堂基大台階高,反之,則堂基小台階低。堂和室的上方為同一個房頂覆蓋,堂在前,室在後,堂室之間隔著一道牆。牆外屬堂,牆內屬室。這道牆靠西邊有窗(牖),靠東邊有門(戶)。堂的東北西三麵有牆,東牆叫東序,西牆叫西序,南邊臨院子敞開,式樣仿佛今日的戲台。堂的中間一般有二個大明柱(楹),堂上不住人,是議事、行禮、交際的場所。寢室住人,廟室祭祖。但對一般下層人民來說,沒那麼多講究,能有個遮風避雨的處所就不錯了。
祭祀活動通常在室內進行。打開室門進去,迎麵看到的是室的西牆,那是供祖先神位的地方,最尊貴,即“元酒在室”。理所當然,“澄酒在下”,則指的是堂之下,是最卑下的了。上下尊卑是禮教的核心,且在祭祀活動中表現得最明顯。古人在室內座次以東向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所以,室內神主牌位都是放在東向讓人跪拜。萬一有的人家世係綿長、人丁興旺,神主牌位東向牆上置放不下,那也有辦法,則分昭穆排放,始主仍在東向牆上不動,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依次排列,也即第二、四、六代祖牌位在南向,第三、五、七代祖牌位在北向。祭祀時,子孫也按這種規定排列行禮,“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了。”(《禮記·祭統》)
祭祀時要獻三次酒,稱為三獻,一邊獻一邊口中還要祈禱,不可沒有聲音。第一次獻泛齊,第二次獻醴齊,第三次獻盎齊。大夫和士不能像天子、諸侯那樣奉神主,他們供奉的對象是屍。這屍不是屍體的屍,而是主的意思。祭祀祖先,不見亡親形象,哀慕心情難以宣泄,於是就以兄弟中一人為屍主,用他來代替死者的形象,作為行祭施敬的目標,後世用畫像代替了“屍”。祭祀者向“屍”行三獻之禮,以示心誠。祭祀之禮的最後一道程序是酹酒。蘇軾詞有:“一樽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因在長江上,當然隻能酹江月。一般祭祀都要以酒酹地,祝禱之後必須以酒酹地,才意味著祭祀結束,與祭的人才能開始食饗,否則祭祀不能算結束。酹酒也有儀式,必須恭敬肅容,手擎杯盞,默念禱詞,然後將酒左、中、右分傾三點,再將餘酒灑一半圓,形成個三點一長鉤的“心”字,表示心獻之禮。
2.宴飲之禮
宴,在古籍中也同燕。而筵本意是指鋪在地上的坐席,後來延伸為宴。所以,宴飲、燕飲、筵飲,在古人眼中是同一回事。
中國人好客,常設宴款待客人。設宴之風源遠流長、綿延不斷,上至天子諸侯,下至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人人都設過宴、赴過宴。伴隨宴飲活動,產生了許多相應的禮節。
入席,古人設宴對座次安排十分講究,主人坐什麼位子,客人坐什麼位子,都有嚴格規定,亂坐就有喧賓奪主、以下犯上之嫌。《史記·項羽本紀》就記載了座次安排的尊卑觀念。鴻門宴上,項羽、項伯東向座,亞父(範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羽是主位,東向坐,而南麵為上,坐的是亞父範增,顯示項羽對範增的尊敬,張良地位最低,不能稱坐而稱侍,意思是與今天的侍從差不多。
宴飲必定論資排輩,以別尊卑長幼。南北方座次雖略有不同,但上座則完全相同。同樣是上座,還有左右區別。以右為尊。如《史記·漢文帝紀》就有右賢左戚的記載:這裏的右與左,古人韋昭的注釋是右猶高,左猶下也。顏師古注:右亦上也。沿襲古製,今人也視右席為上席,無論北方南方,座次排列,其右麵都是單數,而左麵則是雙數。但是左右之分隻是相對而言,它還得服從上下之分。宴飲時,必須得上座者入席後,其餘人方可入席就座,否則被人認為是失禮。時代發展到今天,建築式樣、家具式樣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禮節也發生了變化,完全照搬古人宴飲禮儀既無必要,也很困難。於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變通的、新的宴飲座次禮儀。古人在堂上向南為尊,在室內以東為尊,說穿了就是麵對門,視野不受阻為尊,今人沿襲了這個禮儀,以麵對門為上座,不去管東南西北。萬一麵對門的座位不大寬敞,則以最寬敞、少受幹擾的座位為尊,將貴賓安排在此座,以示對客人的尊敬。當然,客人入席在先的禮儀仍舊未變。
獻報酬,入席後,主人得先給客人斟酒,以示禮貌。斟酒次序是先長後幼。俗話說:淺茶滿酒,酒可以比茶斟多些,但也以八分不溢為敬。給客人一一斟完酒後,主人才給自己斟。有的主人不善飲,甚至滴酒不能沾,則可以請一位善飲的親友代為陪飲,也可以以茶或其他飲料代酒,但無論是陪飲或代酒,主人均得主動向客人打招呼,征得客人同意,否則為失禮。
宴飲正式開始時,主人必定先恭敬肅立,擎起酒杯向客人敬酒,這叫作獻,客人也必定站起來擎起酒杯表示回敬。主人口稱:先幹為敬,將杯中酒一口幹掉,爾後將酒杯倒轉以示一滴不剩的誠心待客,客人紛紛響應,也將各自的酒幹掉。客人飲畢,需回敬主人,再給主人斟酒和給自己斟酒,此為報(也稱酢)。然後為勸客人多飲,主人再先飲以倡之,稱酬。此種禮儀,由來已久,至今仍在沿傳。古人習慣席地而坐,今日所見桌椅,南宋時才廣泛采用。南宋以前,因坐姿關係,宴飲幹杯時賓主均不起立,各自舉杯,邀齊同飲即算幹杯。今人幹杯,往往要碰杯,而且要碰出響聲,逢到碰杯,主客都要站起來,麵向對方正視,才算禮貌,否則為失禮。
3.作客之禮
作客之禮有很多,《禮記》就有詳細的規定。可依今天的眼光來看,它真是瑣碎得厲害,要想全部做到實在太難而且沒有必要,但剔除其不合理部分,合理部分還是應當繼承的。事實上,我們今天生活中許多作客禮節也確實是從《禮記》等古籍書中傳承下來的。
作客之禮依宴飲順序大致有以下內容:
宴飲前,要精心做好準備,衣冠整潔,不要遲到,以免讓主人和其他客人久等,即使因某種特殊原因而遲到,到達後也應該主動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講明,並致歉意,以此體現自己的誠意和修養。
落座時,應等主人招呼才落座,切忌大大咧咧目中無人,隨意找個位置坐下,那是失禮的。碰杯時,客人的酒杯以略低於主人酒杯,小輩的酒杯低於長輩的酒杯,以此為敬。幹杯時,必須起立正視對方,碰響杯子,並喝幹自己杯中的酒,才能落座。有的人不勝酒力,遇到有人敬酒幹杯不站起來,這是失禮的。即使不幹,也得舉杯起立答禮,表示感謝。
酒逢知己幹杯少,酒宴上經常會看到這種亢奮熱烈的場麵,每到這時,客人須及時提醒自己掌握分寸。酒是特殊飲料,既有益於人,也有害於人,是有益還是有害全在於掌握之中。客人可以適當勸酒,不宜頻頻相勸,各人酒量不同,頻頻勸酒難免醉倒,不論是自己還是他人醉倒,都是失禮。有人以為酒宴上非得有人醉倒才夠味,拚命勸酒,甚至摻假,以水代酒等來灌醉對方,這就帶點惡作劇味道了。
宴飲時,要注意謙讓,特別對老人、婦女、兒童,看他們喜歡吃什麼,適當予以照顧。“凡嚐遠食,必須近食”,注意吃相,不能隻顧自己不顧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