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幾種常見珍品的收藏常識1(2 / 3)

太湖石不僅可置於園林,一些小型佳品也被愛石者陳之於室、供之於院。著名畫家張大千曾在巴西建八德園,在美國建環篳庵,後在台灣建有摩耶精舍之庭園,裏麵均有怪石聳立。大一點的太湖石堆之於自家園林,小巧的置於書齋畫室,點綴其間,表現主人的清淡高雅。畫家劉旦宅的房內也陳列了不少太湖石佳品。書法家龔望的自家小院內矗立著一塊高不過兩米的太湖石,為居家增色不少。廣州西苑的大廳、走廊中也陳設著一些小型太湖石峰石。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湖石這種著名的觀賞石,將會進入更多的家庭和私人庭院。

靈壁秀美英石雅俏

青灰海澡雪山白靈璧石靈壁石產於安徽省靈壁縣浮磐山,它是一種碳酸岩的變質岩,實際是一種大理石。石埋土中,赤泥漬染,刮淨後方顯本色。這種石頭質地素雅,色澤美觀,多呈中灰色,清潤,指彈有共鳴聲。石麵有坳坎,石形多變化,但少有宛轉回折洞眼,稍稍加工,可掇山石小品,或盆景置石。《博物論》說:“靈壁有玉石山,出石如菜玉色,磨之可為屏風、棋子、圖書之類。”《格古要論》也說:“此石能收香,齋閣中有之,香雲終日不散。假者多以太湖石染色,刀刮成屑。”由於靈壁石擊之能發8音,其聲清逸,如“青銅碧玉”,故早在戰國時代就被作為貢品,用以製做樂器。明洪武年間,取其石作磐,賜於各府文廟。

靈壁石觀賞性極強,而且具有多樣化的特點。《雲林石譜》卷上說:“石底多有漬土,不能盡去者,度其頓放,即為向背。石在土中,隨其大小具體而生,或成物狀,或成峰巒峰岩,透空其狀,妙有宛轉之勢。或多空塞,或質偏樸,或成雲氣、日月、佛像,或狀四時之景。須籍斧鑿修治磨礱,以全其美。或一麵,或三四麵。若四麵全者,即是從土中生起,凡數百之中無一二。有得四麵者,多是石尖,擇其奇巧處鐫治,取其底平。頃歲靈壁張氏蘭皋,列巧石頗多,各高一二丈許,峰巒岩竇,嵌空具美,大抵亦三兩麵,背亦著土。又有一種石理嶙峻,若胡桃殼紋,其色稍黑,大者高二三尺,小者尺餘,或如拳大,坡拖拽腳,如大山勢,鮮有高峰岩竇。又有一種產新坑黃泥溝,峰巒嵌空奇巧,亦須刮治,扣之稍稍有聲,但石色青淡,稍燥軟,易於人為,不若磬山青潤而堅。此石宜避風日,若露外日久,即色轉白,聲亦隨減,書所謂泗濱浮磬是也。”靈壁石之所以英石《峭壁懸崖》多姿多彩、質地堅脆,與該石的結構和形成有關。據地質學家分析,這種石頭是在8億年前生活在淺海中的低等植物群藍綠藻死亡後,與海水中的碳酸鹽物質一起沉積下來而形成的。那些碳酸鹽沉澱的結晶為方解石,那些藍綠藻就成了花紋美麗的靈壁石。

靈壁石之美,博得了諸多曆史名人和藏石家的喜愛,曆來為人所搜求。據傳明朝時當地有兩個人掘出兩大塊靈壁石,紋致色潤,高近丈,厚數寸,可以當做屏風。老子山有位叫悟本的僧人,酷愛奇石,他聽說後,立即找到物主將其買下,又請吳中著名石匠,根據石之長短,製成兩個大磬,磬的拴繩處正好有天然生成的9個小洞,如同連環一般,玲瓏宛轉,擊之冰然。悟本視同生命。後來悟本圓寂,其弟子也不便隨意處理二石。後有高郵進士吳某經過老子山,忽見寺內奇石,視為罕見之寶,撫之良久而不忍離去,心中喜愛而不能強取。有位客人替吳某出主意,要他出資修廟。吳某照辦,贈金300,悟本弟子十分感激,為表示謝意,便將這奇石送給了他。吳某將石送至高郵,築小園置之。清初時,很多名人目睹此石,爭先賦詩,以誌其盛。

英石產於廣東英德縣。英德城臨江海,石山回繞。此石多出自溪水中,有數種。一種色呈淡青灰,間有白色紋路。一種呈灰黑或淺綠,各有峰巒,嵌空穿眼,宛轉相通,其質稍潤,手指叩彈有共鳴聲。還有一種呈白色,輪廓變化突兀,四麵峰巒聳拔,麵麵有光,扣之有聲。英石常作特置、散置或庭院、案頭陳設,精巧多姿,別具一格。《格古要論》說:“此石如銅礦聲,倒生岩下,以鋸取之,故底平起峰二三寸,亦可作幾案奇玩,黑潤者可愛。”《清稗類鈔》說:“石工入山,擇其形勢適用者,鑿之以歸。大者充園囿中假山之用。其小者或剖而分之,或粘而合之,作幾上假山及案頭硯山之類,均以皺瘦透秀四者備具為良。”

英石在宋代已有人收藏。據《雲林石譜》載,當年蘇軾收藏一綠色一白色兩峰石,認為是仇池石,實為英石。有一位叫王廓夫的人曾藏有數枚英石。高尺餘,大小不一,各有可觀,其色也不隻白綠二色,尚有多種。嶺南園林也常有用英石綴山的,如廣州西關逢源大街8號“風雲際會”假山即用英石所造。清人筆記中記有德清徐某曾在嶺南見有三件英石佳品:一件是商人吳某家的幾上之石,高一尺五六,長三尺多,千峰萬嶂,長亙連綿,其下坡陀,若臨水際,宛然衡嶽排空,湘江九曲環回於下,右首邊際石壁鐫八分書“南嶽真形”4字,並鈐朱文印章一枚。一件為兩淮運使趙之璧所藏之石峰,是其祖勇略將軍良棟遺留下來的,石高三尺多,上大下小,根底處形成三足,以紫檀為座,絕似奇峰插天,卻一點沒有造作的痕跡,石之中部刻著“一柱擎天”4字篆書。還有一件是梧州太守永常所藏之硯山,長有五寸,高僅二寸,但峰巒挺拔,岩洞幽深,玲瓏剔透,且無反正麵之分,至為奇觀。徐某所見三石,都是英石中的珍品,曲盡皺瘦透秀之妙,今藏英石者依此三石比較,自知所藏當屬何品。

壽山石玩趣

“愛他冰雪聰明極,何止靈犀一點通。”清代文人黃任曾在他的詩作中如此稱頌壽山石之美。

壽山石因產於福建省福州郊區的壽山而得名,屬於葉臘石的一種。壽山石色彩斑爛,很早以前已被人們用作裝飾品,並施以雕工。最早的壽山石雕多限於印章或刻在硯台上做為裝飾用的花蟲鳥獸。後來,隨著雕工的精進,較為簡煉的雕刻技法逐漸發展為精細的薄意、浮雕、高浮雕、鏤空雕、透花雕和圓雕,雕刻題材逐漸發展到各種人物、山水、鳥獸、花卉、瓜果、器皿等,成為深受國內外人士鍾愛的玩物和觀賞品。今天,如若能在書房、客廳陳列幾種精美的壽山石雕,或平日自我把玩觀賞,或時而邀約三五好友,邊品茶邊論石、賞石,既充實精神生活,又為居家增添雅趣。

清中期壽山石山子

價值7萬元-10萬元壽山石有田坑、水坑、山坑之分。論其質地,田坑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較差。田坑中最名貴的是田黃凍石,相傳此石經溪水雨跡長年流淌洗浸慢慢形成,其明顯特征是細潔瑩亮的石體內呈桔瓤絲或羅卜絲紋狀,其中色黃者稱為田黃,色白者稱為田白(或白田),黃白間有者稱為金銀田。這一石種曆來出產稀少,故深為藏家所寶愛。民國年間就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近年來,其價更是成倍增長。水坑中以“水晶凍”、“魚腦凍”、“牛角凍”等品類為佳。山坑中以“都成坑”、“高山凍”等品類為好。

現在,文玩市場上銷售壽山石雕的商販日漸增多,給玩家提供了選擇精品的契機。有人說:“壽山石除了可賞其變幻無窮的色澤,若再加上名師鬼斧神工的雕工,更能使壽山石的價值大增。”這固然不假,但玩家也須學會賞石才能買到既可供玩賞又有收藏價值的壽山石珍品。行家認為,優秀的壽山石雕應具備“三美”,即石品美、石質美和工藝美。石品美:石之難得可貴者,如田黃、白田、紅田等,其他品類,隻要細膩潤澤,也有收藏價值。石質美:溫潤如玉,顏色嬌豔迷人。工藝美:雕工古博、有法、精致、有神,把玩不刺手,開絲整齊,條條不亂;半浮雕要因材施藝,善取巧色,並能剔除石病;薄意講究畫工與刀法,排除石病,亦取巧色,且脈工(用墨畫後,用尖刀描之,有如素描,日脈)要精,深度適當,磨工平整。如果符合這三大要素,就稱得上一件完美的壽山石雕。玩壽山石要盡可能搜集這類有欣賞價值的精品。

玩壽山石還要善於保養,而保養其實也是玩賞。壽山石雕適宜陳列在室內,或放在錦盒中,以防其幹裂。小型擺件和印石,要經常把玩,使之逐漸顯出溫潤的古意。若將其放在臉頰或鼻翼兩側摩擦,亦能增加石麵的溫潤感。台灣某些玩家提出“三坑分法”的保養方式可為參鑒。他們認為:田坑石性質穩定,無需特別的油養(將白茶油塗在石雕的各部位),平時隻要多把玩即可。水坑石的石性與田坑一樣穩定,也無需油養,也要經常把玩。山坑石品種繁多,石色鮮豔多彩,但質地略鬆,必須經常油養,石表吸收油脂,可使石質潤膩。隻有白芙蓉石不宜油養,免得使潔白的石表變得灰暗。

寄石的品題

奇石(之一)奇石是大自然的縮影,是無聲的詩,不朽的畫,它不僅需要玩家去評賞,還需要獨具慧眼的品題。清代學者阮元在《石畫記序》裏說:“名石雖有造化之功,若無品題,猶未鑿破混沌。”這也是玩奇石與玩他物的不同之點。

品題,要求玩家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和學養,隻有具備相當的文化根底和文學修養,才能作出深刻而富有創意的品題。《萬石齋大理靈岩石譜》的作者張輪遠先生,從3000餘枚雨花石中精選出64枚,一一為之作小傳,敘說其形狀、色彩、紋絡,並附名人題詩,各加品題。如黃石公、黃山雲霧、黃岡竹、雪嶺、朱霞、西湖春曉、上清仙境、冷楓夕照、柴門雪夜、禦溝紅葉、疏籬秋色、莫高石窟、萬裏長城、探海石、金帶圈等等,不僅石奇無敵,而且多由他以品題賦予深刻的寓意和巧妙的情致。他從平生集藏的100餘方大理奇石(之二)石屏中選擇20方佳品,從審美的角度加以品評,闡幽發微,並係以詩及友人題贈,使自己的石玩又上了一個檔次。這20方佳品分別題為五嶽獨尊、華嶽三峰、黃山雲海、雁蕩一覽、白雲在望、青鳥使、獨坐看雲、湖山夕照、江村雨霽、荒山積雪、石中石、奇峰獨秀、絕島驚濤、碧落橫雲、天台采藥、春山如笑、穀口鶯聲、點蒼春曉、軟翠浮風、行有恒堂。這些大理石屏多有不同意境,經玩家品評賦詩,觀者如臥遊名山大川,美意無窮。如“黃山雲海”方屏,縱橫各一尺二寸,質微灰,黃綠紋,峰巒起伏,雲霧彌漫,儼然黃山雲海。玩家題詩日:“白雲鋪海隱嵯峨,片石英英幻境多,可有詩人黃仲則,絮袍翦處化兜羅。”又如“獨坐看雲”立方屏,高八寸、寬五寸,似大米山水筆意,其下磐石上有一老人形象,宛若坐看雲起時。玩家題詩雲:“出岫本無心,歸來亦無意,為問石中人,久看何所思。”

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品詩賞畫,令人神往。張輪遠先生是位玩石者,但首先是位詩人、學者,而且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因為他具備很高的文學水平和美學造詣,所以才能以巧妙的構思、突發的靈感,通過畫龍點晴的品題為他的奇石“點石成金”。由此說明,玩石除了需要玩家具備相應的藝術鑒賞知識,還需要調動玩家豐富的想象一種基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藝術遐想力。

欣賞和品題奇石,還需要清淨的心境和氛圍,摒除雜念,凝神觀照,遠觀近取,也就是美學意義上所說的“審美靜觀”。過怒過喜會影響人對周圍事物的評價,容易產生偏見。此時品石,絕無所獲,更不會窺見其中的意境。如心淡平和無欲無求之時進行品評觀賞,定能神思飄逸,浮想聯翩。過去常見這樣一副對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上聯所指就非常適用於對奇石的品題和欣賞。

奇石往往與古玩有關,今人品鑒奇石還要注意其曆史淵源。有的因出於古人和名家之手,流傳數代,本身就是古玩,這樣的奇石更具特殊的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奇石賞玩》一書認為:大凡古雅有征、幹史可稽的奇石便可廁身於古玩之列,玩者尤其應該留意這種舊石。筆者曾在老畫家梁崎先生那裏見到這樣的奇石,其外表烏黑發亮,主人說這是宋人遺物,在它的身上積澱著傳統文化和悠久的曆史。有許多舊石,本身就刻有古代收藏者的品題,詞句相當典雅。這種奇石可謂中國石文化精華的代表,人們見到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聯想和感慨。它的身價是一般奇石所不能比擬的。

玩石就是“發現藝術”,能否在茫茫石海裏發現“珍寶”,全憑玩家一雙慧眼了。

印章的收獲及鑒別

要懂得典章製度和印學知識

北宋時期,權臣蔡京為了取寵皇帝,令人偽造一枚古璽,並指使他人詭稱此璽乃地下重出的秦皇傳國之寶。這方偽印呈方形,印文為鳥書,印體邊長10厘米。蔡京持偽印向皇帝出土銅印祝賀,說是賢君聖明,天賜寶物,實國之祥瑞。皇帝信以為真,龍顏大悅,詔令改年號“紹聖”為“元符”,以示紀念。東漢金印廣陵王璽後來有博物學家指斥說,那璽是偽造的。根據是:①印文的鳥書俗不堪目,非先秦鳥書真體;②印體過大,不合璽印方寸的古製。這兩點辨偽理由頗有見地。因為秦漢古印是隨身攜帶的,多佩於腰間,偌大的印璽不可能出自秦漢,而且秦漢璽印,印文考究,古樸美觀,非粗俗濫製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