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幾種常見珍品的收藏常識1
奇石的收藏與鑒別
藏石玩石國人時尚
清石山擺件高75cm價值6000元-7000元
案頭擺石,園林置石,室懸繪石之畫,架插談石之書,是中國人的一種時尚。人們對石之愛護無力不致,專於名石收藏者頗不乏人。
《梁溪漫錄》卷六載:米芾在濡須做官時,聽說河邊有塊怪石,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人們覺得奇怪而不敢取走。米芾就叫人運至官署,以便觀賞。怪石運來後,米芾見了大為吃驚,馬上讓差役為怪石設置席位,然後跪拜說:“我想見石兄已有20年啦!”禦史官聽到這件事後,彈劾米芾有失官體,並因此免去了他的官職。
後來,周竹坡路過濡須,見到怪石後很有感觸,賦詩一首:“喚錢作兄真可憐,喚石作兄無乃賢?望塵雅拜良可笑,米公拜石不同調。”意思是那些標錢為兄的人實在可憐,而米芾喚石為兄卻表現了他的見識高明,比起那些望見權貴車下塵土就拜倒的人來說,米芾的拜石確實不同凡俗。
米芾賞石拜石,似乎有些發癡。這一方麵說明了中國文人高傲不俗的人格,也反映了那些名石、怪石的確是妙造天成,勾人魂魄。
大凡藝術品可分兩大類:一日人工,二日天成。所謂名石、怪石,其實就是天然形成的藝術品。人們喜愛它,是因為它具有奇特的造型、美麗的紋理、鮮豔的色彩、名貴的石質。請看《兩般秋雨庵隨筆》、《浪跡續談》等書記載的奇聞軼事吧。
明朝有孫石雲者,在古舊物市場買回一塊圓石,搖一下聽聽,好似空心,請人剖開,裏麵是一天成太極圖,黑白分明,陰陽互位,邊上環繞著如霞般的紅線。此石幾經轉手,到了嚴嵩手中,後來嚴家被抄,又落入皇宮之內。
又有錢遜敘者,家藏“江山小平遠”奇石,厚半寸,寬六七寸,平如板,潔白如紙,上房屋和山峰數十,山峰為青黑色,石質堅硬,刀不能刻。
薑二酉有“藏魚奇石”,青色,大如柿,一日石墜於地上,碎成三四塊,發現該石中空,內有小魚一尾,長一寸,落地時魚竟還跳了兩跳,隨即死亡。
清人袁枚在友人家中見一石卵,內外瑩澈如冰,內有液體流動,下方還有一小白兔,躍躍欲動。
清康熙年間,有人在歸洲香溪得一石,大如鬥。剖開後,竟得雌鴛鴦石一枚;不久此人又過此溪,另獲一石,剖開後,乃得雄鴛鴦石一枚,恰巧成對。
清中葉,有人藏一石,上似山樹,下有天然生成7字,為杜詩“石出倒聽楓葉下”句;後此人在黔州又得一石,大小與前者無異,隻是花紋不同,下也有7字,為“櫓搖背指菊花開”,天然生成。人稱這兩石為“對仗石”。
李孝實家藏一石,長不盈寸,中有觀音送子像,冠毗盧帽,衣帶飄舉,手抱嬰兒,足下雲煙繚繞,麵目體姿,皆曆曆如繪。該石得自峨眉山,人稱“觀音送子石”。
十七寶石齋主人藏石17塊,均為河南禹州所產。其中有一石為綠色,上有紅牡丹一枚,背麵有“富貴”2字;另一石色潔白,細看上有兩個小人,手指遠方,旁邊有8個小字:“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溫州太守劉養雲者,建園時,購大青石20餘塊,堆貯於池塘邊。一日池岸倒塌,青石盡沉池中,隻有一塊獨浮水上,形狀橢圓,重三四十斤。劉讓人抱此石沉之池中,用長木拄之,仍浮水麵不下,因名之“浮石”。
清末大臣趙爾豐曾於川邊獲一石,溫潤縝密,色澤深綠,白紋密布其上,放在水中細看,縱橫顛倒,都是天生文字,而且篆籀行草楷各體都有,還有滿文。後與其下屬共同研究,競找出各體字189字,還有滿文5個、梵文8個;其上尚有人物10餘個,個個眉目俱備。趙爾豐非常高興,請來高手繪成圖畫,遍征名流題詠。
北京故宮禦花園有一“諸葛拜鬥石”。該石狀如僧帽,石麵上呈現一個躬身下拜的人影,頭戴道巾,身著紫袍,長袖下垂,雙手拱起,躬身遙拜北鬥七星,形象如生。
中華國土,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多樣,各地都有獨具特色的可供觀賞的名石、奇石。僅宋代杜綰《雲林石譜》就記有各地名石116種。中國人之所以藏石、賞石、愛石主要是崇尚自然和喜天然去雕飾的天性所使然。
林語堂先生在分析了中國風景畫家為什麼喜歡多石的山峰後,又充分解釋了中國人的石堆花園和一般人對石頭愛好的原因。他認為“根本的觀念是”:石頭是偉大的,堅固的,而且表示永久性。它們是靜默的,不可移動的。而且像大英雄那樣具有性格的力量。它們是獨立的,超脫人生的,像退隱的學者那樣。它們總是古老的,而且中國人是愛好任何古老的東西的。不但如此,由藝術的觀點上說來,它們是偉大的,莊嚴的,崢嶸的,古雅的,此外更使人有“危”的感覺。
難怪有人說:花木固然可貴,但歲有枯榮;魚鳥亦可欣賞,但飼豢勞人。惟石與宇宙同其造化,不養而成,不期而遇。觀石賞石,神遊其間,盡享自然之美,又可寄情其上,真乃樂哉!妙哉!那一塊塊靈秀神奇的紋理岩石、造型岩石、礦物晶體、生物化石、盆景岩石自是來自大自然的造化和恩賜,卻又形成於有深厚文化傳統的中華大地,這就更難怪有那麼多的中國人鍾情於它而加以精心收藏了。
斑斕絢麗雨花石
絢麗多彩雨花石雨花石,溫潤多彩,白若霽雪,紫若蒸霞,綠映遠山之黛,黑回瀚海之波,古今風物,盡收拳石之內。它如花,但不敗;似畫,卻不朽;是景,又不衰——如此世間尤物,怎不令人愛之、玩之。
雨花石,因產於南京雨花台而得名,實際上它的主要產地在南京附近的六合、儀征、江浦、江寧等地的砂礫石中層,尤以六合靈岩山為著名,曆史上又稱六合石、靈岩石、綺石、錦石等。雨花石是一種火山噴發後形成的礫石,大約形成於300萬年至1000萬年以前。質地有瑪瑙、礫岩、矽化灰岩、火山岩以及少量蛋白石、水晶、紫水晶等,其中瑪瑙石(又稱雨花瑪瑙)最具觀賞價值,人們俗稱為細石(包括蛋白石);其餘則為粗石,具有賞玩價值的很少。筆者到南京,見攤主出售的雨花石有的尚屬真品,但售價不低;有的則是經過拋光的普通石頭,原本並不光亮潤澤。天津花鳥魚蟲市場也有這種拋光的石頭,玩家萬不可當成雨花石去買。
雨花石至少在南宋時已為人所搜玩,杜綰《雲林石譜》稱其“甚溫潤瑩徹,土人擇紋采或斑斕點處就巧碾成物象”。到了明代,搜藏雨花石乃成一時風氣。萬曆年間,米萬鍾從四川銅梁改官南京六合知縣。一到六合,即被當地靈岩山澗隨處可見的異彩繽紛的雨花石吸攝住了。於是,他廣為搜采,並出高價求購珍品。一時間,鄉人紛紛投入搜探之列,不少玩家也願割愛獻寶,米萬鍾因此蓄藏了難以數計的雨花石珍品。米將其置於官窯名瓷盆盎之中,“手自品題,終日不倦”。近代賞玩雨花石,其名顯於海內者,則有所謂“南許北張”,許指許問石,張謂張輪遠。鬆江朱孔陽、杭州高洛園,亦有名藏石家,鄭逸梅曾為之撰有《觀石記》及《奇石題識》等。周恩來也喜愛雨花石,他在南京梅園的周公館就供有雨花石,郭沫若曾以“雨花石寧靜、明朗、堅實、無我……”之語題其旁。今天雨花石更被譽為天賜國寶、石中皇後。上海、南京等地不斷舉辦雨花石展,台、港、澳同.胞、僑胞及外國旅遊者對雨花石也都抱有莫大的興趣。
玩賞雨花石必須了解雨花石的品位,對何者為佳要心中有數。行家認為,狹義的雨花石,主要是指雨花瑪瑙,質堅如玉,細潤透剔,一般多呈卵石狀,以扁薄端圓為佳;有天然成趣者,亦不能排斥其賞玩價值。雨花石的色紋幾乎是無色不備,即使一種顏色也有層次不同的變化,行家則以越鮮豔豐富、越純淨者為越佳,尤以綠、藍、黑色為上品。雨花石的紋理主要由點與線構成,特征較明顯的有同心圓狀、纏紋狀、水波狀、丘壑狀、煙雨狀、星鬥狀、荇藻狀、氣泡狀、葉脈狀等,特別是圈眼往往有飛來神筆之功,故有“圈眼出巧石”之說。“紋要成物,色要結合”,紋與色結合得愈巧妙愈佳。雨花石的呈象美極為豐富。舉凡山川人物、日月星辰、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無所不有,其中又以風景、花卉、動物、人物較為典型。象形石、風景石為一般玩賞者所搜玩,象形要生動有神韻,風景須有層次感和意境美。
觀賞雨花石要將其放入盛上清水的白瓷盆中。水可折射光線,以清水供石,水充石表,可掩飾石表缺陷,更可“以顯其脈”,充分顯露雨花石的色紋之美。
天然石畫大理石
大理石,花紋美觀綺麗,能幻出世間無窮景物,令人不可思議,它既可用於建築,又是天然的觀賞品,曆來為國人所受。
大理石是一種變質岩,是由較純的石灰岩重結晶變質而成,碳酸鈣含量通常在95%以上,本色呈白色,由於其中富含有色礦雲蒸霞蔚大理石物質,在各種合力作用下呈紋層、條帶、團塊排列,往往構成變幻莫測的圖像。因產於雲南大理點蒼山,故名大理石或點蒼石。
早在唐代,大理石觀賞價值已為人所知。史稱,唐相李德裕素愛醒酒石,曾作詩讚日:“蘊玉抱清暉,閑庭日瀟灑。塊然天地間,自是孤生者。”並將其刻於石表。據考證,這“醒酒石”就是他在大理收集的大理石。明清兩代,大理石的賞玩價值真正被發掘出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見到該石之美紋後,大為讚歎:“造物之愈出愈奇,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清代學者阮元總製滇黔時,專程到點蒼山觀看大理石,稱其為“天然石畫”,非筆墨所能造成,且極力揄揚,各加品題,著為《石畫記》等。林則徐看到大理石,也發出“欲盡廢宋元之畫”的感慨。
大理石本色有白、清初紫檀大理石插屏
成交價10.35萬元灰、雜色三種,以潔白如雪為上;花紋則有黑(水墨花)、綠(春花)、褐黃(秋花)、灰、紅諸色,水墨花最佳,春花次之,常見為秋花石。色以鮮潤生動、濃淡相宜為上。最具觀賞價值的是其變化無窮的紋理,舉凡花草禽獸之類均有,自然山水是最為常見的景紋,具有“似與不似”的藝術效果。勝景名山,風雲變幻,非親曆其境者不能領略。這種“天然藝術”為畫師與攝影所不能及。偶一觀之,亦令人生發無限美感、無窮雅趣。行家自然是將這種濃縮天籟意象者視為上品。
大理石通常被切磨成石屏以供清賞,或為插屏,或為掛屏,或用於鑲嵌桌椅幾案等硬木家具,也可製成各種器玩工藝品和建築材料。品玩者常按石麵之景象予以品名,題於石上。作為觀賞和收藏的大理石石屏,一般以質地細膩、色澤鮮明、紋理成景、形體平整、年代久遠為佳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舊石屏的紋理是用生漆或銅緣敷色而成,也有刻以“阮元”之類名家假款者,玩家需仔細分辨,謹防上當。
玲瓏多姿太湖石
太湖石是一種被溶蝕後的石灰岩,以長江三角洲太湖附近的岩石為最佳,故名太湖石。北京的房山和山東、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出產。南方的太湖石呈灰白或鐵灰色,多孔而含有礫石。北方的太太湖石“玉玲瓏”
王如朝收藏湖石灰中泛黑,孔少而大。太湖石形態突兀,玲瓏多姿,可疊築假山,用於觀賞。無數文人雅士、騷人墨客目睹其獨特的風采,莫不拍案叫絕。
搜玩太湖石在唐代已蔚然成風,曆代文人曾留下了許多題詠詩文,可謂奇石中文化積澱最為豐富的一種。白居易在《太湖石記》裏說,唐相牛僧孺最喜愛的奇石便是太湖石,園墅中羅列了大量太湖石峰,“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牛把太湖石按其大小分為甲、乙、丙、丁四類,每類分別品評為上、中、下三等,刻於石表。宋徽宗趙佶在汴京建艮嶽,其石頭多是由太湖附近運去的太湖石,其中最大一塊太湖石高四丈,徽宗極愛,加封“盤固侯”。
太湖石以“瘦、漏、透、皺”為上品。其中尤以生於水中、久經波濤衝刷而多成空洞呈千奇百態者,最受歡迎。瘦是指石峰壁立當空,孤崎無倚,形體瘦秀。蘇州留園的冠雲峰堪稱其代表。漏是指石體有眼,四麵玲瓏,俗稱“彈子窩”。石眼的多少往往是衡量其優劣的重要依據。石孔不但可以透風漏月,虛實兼備,使臃腫的石峰變得瘦秀起來,而且可以增加石體的立體縱深感,使其更加空靈奇幻。上海豫園的玉玲瓏堪稱其代表。透是指石體單薄,坑窪較多,洞眼連貫通透。蘇州清織造府原址(現蘇州十中)的瑞雲峰堪稱其代表。皺是指石表富於凹凸褶皺紋理。常熟人民公園內的沁雪峰堪稱其代表。
北方的太湖石產自土中,質地堅韌,沉實渾厚,表麵也有渦、溝、洞,隻是不如南方水中的太湖石那樣玲瓏剔空,但也不乏奇偉、秀麗的佳品。北京頤和園樂壽堂前院的青芝岫,是北方太湖石的代表。該石重達數十噸,品貌雄偉,挺拔闊大,令觀者每起肅穆崇敬之感。此石最先為明人米萬鍾從房山縣尋得,準備運往他在海澱的居處,但因石頭過大,運載困難,不得不半途而廢。清代,該石被乾隆皇帝發現,隨即命人千辛萬苦運到頤和園內。乾隆賦詩對青芝岫大加讚頌,並刻詩於石上。現今北方園林的假山,大多數是用北方太湖石堆疊成的。天津海河公園的假山,中環線路邊園林小品的觀賞石,有的來自山東泰安地區,有的來自北京房山大灰廠一帶,也有的來自天津的薊縣,無不給人以“秀而野”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