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失敗是對成就大事者的磨煉4(1 / 3)

第三章 失敗是對成就大事者的磨煉4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了解作為黃金準則基礎的法則的人可能會爭論說,這個行不通,因為人們一向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傾向。如果他願意進一步推理下去,他們就會明白他們看到的隻是消極的一麵,而這項法則也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想使自己的眼被人挖去,你就必須約束自己不要去挖別人的眼睛。如果友好待人或提供有益的服務,那麼,最終他也會向你提供相似的服務。

如果他未能回報你的善意行為,那該怎麼辦呢?

你仍然會有所收獲,因為你的行為已在你的潛意識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因此,如果你能友好待人,並且時刻遵守黃金準則,那麼你一定能從某一方獲得好處,同時也極有可能從另一方獲得好處。

也許你根據黃金準則來對待別人,但卻長時期未享受到任何直接利益,而且有可能你友好相待的那些人,卻從來不曾回報你。與此同時,你已經給自己的個性增添了活力,而且你所建立的這種積極的個性遲早會開始表現出來,並給你帶來複利加複利的收益。

記住:你的名譽是別人給你的,但個性卻由你自己塑造。

你希望自己有好名聲,但你卻無法確保這一點,因為它存在於別人的頭腦中,而非你所能控製。別人認為你怎樣,你就是怎樣。但是,你的個性則不同。你的個性就是你自己,是你的思想與行為所造成的結果。你能控製它。當你對自己感到滿意,而且你又知道你的個性無懈可擊時,你就用不著對自己的名譽感到憂慮,因為除了你自己之外,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壞或傷害你的個性。

愛默生深知此理,因此他說:“政治的勝利,租金的提高,病體的複原,或是舊友重逢,或是其他能振奮你精神的外在事件,都會使你認為你命該如此。不要相信。這絕不是真的。隻有你自己才能為你帶來內心的寧靜。除了原則上的勝利,沒有任何東西能為你帶來和平。”

原因之一是這種行為可能引起別人以同樣的方式報答你,但更好的原因是,友好公平待人可在采取這些行動的人的身上培養出一種積極的個性。

你也許會拒絕付給我服務所應獲得的報酬,但是誰也不能奪走因為我的服務而增強的個性。

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工業時代。我們到處都可看到我們的生活方法與方式正經曆著重大的變革。

這是一個組合式努力的時代。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組織是所有經濟成就的基礎,是最重要的因素。

這個工業時代創造了兩個新名詞,一個是“資本”,另一個是“勞動力”。資本和勞動力是組合式努力的主要推動力。這兩種力量所能取得的成就正好和雙方了解和遵守黃金準則的程度成正比。盡管事實如此,這兩種力量之間卻並不能時時保持和諧,因為一些破壞者會散播衝突的種子,引發老板與員工之間的爭端。

在過去15年當中,我花了許多時間研究老板與員工之間不和的原因。同時我從研究相同問題的人那兒獲得了不少這方麵的資料。

解決不和的辦法隻有一個,它不是我的發明。它是以一項偉大的自然法則作為基礎的。當代的一位偉人用下麵的話表述了這個方法:

“我們提出來要考慮的這個問題在目前來說引起了很大的興趣,但還不夠。這些與人類幸福休戚相關的問題經常被人提起,得到了最聰明人士的關注,並且震動了各個階層。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中充滿希望的一個跡象。這表明新的生命正在人類的內心裏跳動,就像是冰雪消融。它將造成大混亂,它將打破很多僵硬或死亡的形式,它將帶來巨大、甚至破壞性的變化,但它也宣告了新希望的成長和更大幸福的來臨。我們迫切需要更多的智慧來引導這些新的力量發揮作用。每個人必須為形成正確的大眾輿論和明智地指引大眾意誌而盡自己的一部分義務。

“要想解決勞動力的問題,解決勞動力需求與他們的苦難,唯有從道德與精神的角度才能找出辦法。我們必須跳出這些問題本身來觀察分析。自私是無法發現勞動力與資本的真正關係的。這些問題必須從比單純的工資或賺錢更高一層的目標來看。它們必須從其與人類的價值的關係來看。我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考慮擺在我們麵前的這個問題。

“資本與勞動力是彼此互相需要的。它們的利益緊緊相連,因此無法分割。在文明開化的社會中,它們是彼此依存的。唯一的區別是,資本對勞動力的依賴甚於勞動力對資本的依賴。沒有資本,照樣能活命。除了少數的例外,動物就沒有任何財產,而且不會擔心明天。上帝要我們模仿這些動物。上帝說:‘你們看天上的飛禽,它們既不播種,也不收獲,更不會在穀倉中貯存食物,但天父自會喂養它們。野蠻人沒有什麼資本,照樣過活。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每天都是靠雙手維持生計,但沒有人能夠靠財富來生存。如果沒有勞動力,資本將毫無用處。資本的唯一價值是它能購買勞動力或勞動成果。它本身就是勞動的產物。因此,它沒有資格承擔起不屬於它的這種重要性。不過,盡管資本的價值完全決定於勞動力,它是促成人類進步的一個基本要素。”

“人類開始從野蠻和相對獨立的狀態進化到文明和互相依賴的狀態時,資本就開始變得必要。人們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人們開始從事專門的工作,並同時依賴其他人為他們提供許多生活所需。這樣勞動就有了分工,就導致了交換的出現。為了促進交換,就必須建造道路,因此必須雇用工人來建造道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人們的需求種類的增加,交換開始擴大,到後來,我們就有了大規模的製造工廠,遍布各地的鐵路和在海上航行的輪船,並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無法直接供應自己的生活需求。

“因此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隨著我們需求的複雜化和文明的進步,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互相依賴。每個人都能從事專門的工作,且幹得更好,因為他可以把他的全部思想和時間投入最擅長的工作上,為大眾的利益做出更大的貢獻。在他為其他人工作的同時,其餘的人也在為他工作。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在為整個社會而工作,而社會則照顧好每一個人。這是完美生活的法則,這一法則適用於物質社會的方方麵麵。從事對人類身心有益的工作的每個人,都可以說是一位慈善家或社會捐助者,不管他是在大草原種植玉米,在印度種植棉花,在地下開礦,或是在蒸汽船上燒鍋爐。隻要人類的動機中不摻入自私心理,那麼所有的人在從事他們每天的日常工作的同時也在實踐著樂善好施的準則。

“想要進行這種龐大的交換,把各地方的產品送到每一家門口,必須要有龐大的資金。一個人不能在自己的工廠或農場工作,同時又去修鐵路。一滴水無以成江河。每個人口袋中的少數幾塊錢成不了大氣候,但集中起來,它們卻能推動整個世界。

“資本是勞動力的夥伴,而且是其節約使用和獲得公平回報的物質條件。但是,當資本單純用於自私的目的時,卻成為可怕的敵人,而且事實經常如此。但整體來說,它們對人類幸福做出的貢獻比我們一般想像得要大。資本在某些方麵,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會對勞動力有利。我們隻想到資本給我們帶來的痛苦,卻不去注意資本給我們帶來的享受。我們不會想到如果沒有這些龐大的資金,我們是不可能享受目前幸福的。能夠正確地估計我們所享受的好處和我們所忍受的痛苦,這才是智慧。

“簡單的一頓飯竟然也需要集中各方麵的力量。中國人給你種茶,巴西人替你種咖啡,印度人替你調製香料,古巴人替你製糖,西部大草原的農民為你供應麵包或牛排,園丁替你種菜,牛奶工為你供應黃油和牛奶,礦工從山裏挖出煮飯和取暖所需的煤炭,木工替你製造餐桌和椅子,鐵匠供應你刀子和叉子,陶匠供應你盤子,愛爾蘭人替你編織餐桌的桌布,屠夫替你把肉切好,磨坊主人替你磨好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