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誰說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1(1 / 3)

第四章 誰說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1

機遇就像一個蒙著麵紗的女人,你必須要知道如何尋找她,捕捉她,等待她,知道投其所好,先於他人,乘勝追擊,借花獻佛等等,才能最終俘獲她的芳心,掀起她的蓋頭來,才能看到她對你燦爛的微笑。

機遇的“廬山真麵目”

什麼是機遇?想發現機遇,你必須先明白機遇的本質。

現實生活中,人們把科學工作者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某項觀察、實驗時的偶然發現,稱之為機遇;把某人得到貴人的提攜,或者在困境中遇到轉折點,從此走上成功之路的現象,稱之為機遇;把在政治、軍事、文化等活動中出現的起帶動促進作用的新情況、新機遇,稱之為機遇。

由此可見,機遇,在人們的各個領域中都廣泛存在。隻要你發現了它,並能夠駕馭它,它總會帶給你不錯的回報。機遇在成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人總結出,人的成功取決於三大要素:天才、勤奮和機遇。其中的機遇更是萬萬不可缺少的。有的人才華過人,有的人勤奮肯幹,可總與成功無緣,他們欠缺的便隻是機遇了。而相當多的人能夠成功,就是因為機遇來了。

就拿中國先富起來的人來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政策,他們縱然個個智比孔明,勇賽子龍都無法致富。這個改革開放的政策就是他們最大的機遇。看到了這個機遇勇於迎頭而上的大都發了,看不見的還是普通老百姓一個,這就是機遇的重要性。一個機遇扭轉一個人的人生走向,甚至幾億人或幾代人的人生走向都是可能的。

然而,能看到機遇的人畢竟是少數,這就是機遇可貴的原因了。其實機遇並不是那麼難測,它的奧秘也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麼神秘深遠。機遇經常在你身邊,在你伸手夠得著的地方。

機遇的存在是客觀的,它並不會因為人的喜惡而改變。因此,一般說來機遇是平等的。

機遇是指能促進事業獲得成功的偶然的或一閃即逝的現象、先兆或時機。生活中,人們經常遇到一些很小的不方便,如果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小改動或小發明,就可能成為發財賺錢的好機遇。可為什麼這種人人都遇到的小麻煩卻被少數幾個人抓住機遇發財了呢?這就是善不善於發現機遇的問題了。

機遇是普遍而客觀存在的。它並沒有注定要被誰發現。善用頭腦、仔細的人在一般普通的事物中就可以發現許多的機遇。而對凡事馬馬虎虎的人來說卻怎麼也找不到機遇。

遵義沙發大王羅忠福的經曆就是如此。一次偶然的機遇,新婚的羅忠福在廢舊汽車裏發現了軟車座的構造與沙發相接近,而那時他正為跑遍全遵義市買不到一隻沙發而發愁。他看見沙發的原理不過就是坐墊下有幾個彈簧而已。羅忠福是個鉗工,做一隻沙發輕而易舉。新房裏自製的沙發得到妻子的稱讚。羅忠福靈機一動,這說明遵義乃至全國都有巨大的沙發潛在市場,我何不辦個家具廠呢?說幹就幹,他辦起了第一家屬於自己的工廠。工廠一開始就紅紅火火,幾百套沙發剛做成就銷售一空。1979年,他居然還在中央電視台打了家具廣告。一代沙發大王就此崛起了。

分析當時的情況,不可否認,懂得沙發下是彈簧又有能力自己做的人在全國絕不是少數,也許已經有人自製過沙發。可見這個沙發潛在市場的機遇是客觀平等的。羅忠福腦子比別人領先了一步,不但自己做沙發,還意識到了機遇就在眼前。所以這個客觀平等的機遇也很公平地被羅忠福發現了。

如果你認為這種事仍說不上是非常貼近平常人,你也許會辯解:“那香港生意人有錢立刻去西歐,我哪有錢呀!”或是“羅忠福是鉗工,我又不懂得這些技術,沙發潛在市場這個機遇怎麼也輪不到我呀!”好,那麼給你舉個小得不能再小的例子,它離我們的生活是那麼近。

1973年,年僅15歲的格林伍德收到別人送給他的聖誕禮物——一雙冰鞋,他非常高興,因為他一直渴望有滑冰的機遇。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

拿到這件禮物後,格林伍德馬上就跑出屋子,到離家很近的結了冰的河麵上去溜冰。可能是他初次出來溜冰的原因,他感覺天氣太冷了,一溜冰,耳朵被風吹得像刀子割似的發疼。他戴上了皮帽子,把頭和腮幫捂得嚴嚴實實,結果時間長了,又問又熱直流汗。

格林伍德想,應該做一件能專門捂住耳朵的東西。他終於琢磨出一個大概的樣子,回家後請媽媽照他的意思做。媽媽擺弄了半天,給他縫了一雙棉耳套。

格林伍德戴上棉耳套去溜冰時,果然很起保暖作用。一些朋友看見,都向他要。格林伍德和媽媽商量了以後,把祖母請來,一起做耳套。經過幾次修改,耳套做得更適用、更關觀了。格林伍德把它叫做“綠林好漢式耳套”,並且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

你也許會問,一副耳套值多少錢?申請專利又有什麼用?你如果這樣想,很遺憾,類似的機遇你一生也抓不住。看不見。

告訴你,格林伍德後來成為了世界耳套生產廠的總裁,因為這項專利,他成為了千萬富翁。

你會領悟點什麼了吧!這種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換個角度去看去想,往往會發現其中隱藏了許多機遇。

機遇是那樣廣泛地存在,它又是那樣的公平與客觀。當你失去機遇時,你不能怪誰,隻能怪自己。它一直在那兒,你卻沒發現。別人發現了,那是因為腦筋轉得快。機遇可沒有主動投懷送抱。

所以,朋友們,不妨對你周圍的東西睜大眼睛。

好的開始是一種機遇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這句話我們已聽過太多遍,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沒有一個好的開始。

好的開始來自於充分的準備,充分的準備來自於詳細的規劃,詳細的規劃來自於前瞻性的思考。

一個人要有前瞻性的思考,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做準備,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有很好的成效。

我們常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世界銷售保險第一名的專家,每天早上 5點多就出門拜訪顧客,到晚上 10點才回家。

如果你的起步比別人晚,現在開始,每天都要你去思考,如何比別人捷足先登,這就是前瞻性的思考。

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比別人早一步,都要比別人更迅速地掌握未來的動態、未來的資訊、未來的走向。這就是超級成功者所擁有的觀念,這就是我們思考的模式,這也就是超級成功者的秘訣。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千萬要讓自己有好的開始。

從對大多數成功者的研究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成功首先來自明確的目標,來自對未來的科學預見和高瞻遠矚。

被人譽為“電腦神童”的關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經過短短 20年的努力,在 1998年美國《幸福》雜誌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中,以千億美元的資產榮任首富,引起了世人的注目。他的成功之道除了電腦時代所賦予的機遇外,更主要的還是他的高瞻遠矚和遠見卓識,善於洞察先機。

蓋茨當選全球首富後,自稱其事業成功主要是由於他能專注長線目標,並不理會短期困擾。他說:“作為一名企業領導者,必須不斷地自問,自己是否應用了可長期通行的技術?是否可長期維係顧客?自己的分銷策略是否長久不變?設立的薪金標準和獎勵製度是否適合公司長遠需要?”“當改變必然發生時,你必須預先指出它、接受它和找出方法使其改變能為你服務。”

蓋茨的成功的確是靠其對未來發展的準確判斷。10年前他就預測光盤軟件將大有可為,可以立即帶頭發展,事實證明了他的正確。在 20世紀 80年代花費億萬美元巨資改進視窗係統,在go年代收到了重大回報。1995年,比爾·蓋茨推出了《未來之路》一書。在書中,比爾·蓋茨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國際計算機網絡(Internet)將成為今後的發展方向。他又走在了別人的前麵,領導時代的潮流。

目標的最終實現,主要依賴於有效的管理,依賴於決策者英明的遠見和科學的預測。

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不但是香港家喻戶曉的財經界傳奇人物,而且是世界級億萬大富豪,曾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天之驕子”。他在談及成功的要訣時說:“最重要的是要有遠見,殺雞取卵的方式是短視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