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求真務實2(1 / 3)

第六章 求真務實2

重要的事情永遠第一

一個要想成功的人士應該知道輕重緩急,應該在處理一年或一個月、一天的事情之前,先精心確定主次,把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位。

一個要想成功的人士都應該明白輕重緩急的道理。應該在處理一年或一個月、一天的事之前,精心確定主次,把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位。

假如在你麵前擺有一件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另一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你首先去辦哪一個?麵對這個問題你或許會很為難。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是這樣,在處理自己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時,的確分不清哪個更重要,哪個更緊急。這些人以為每個任務都是一樣的,隻要時間被忙忙碌碌地打發掉,他們就從心眼裏高興。他們隻願意去做能使他們高興的事情,而不管這個事情有多麼不重要或多麼不緊急。正如法國哲學家布萊斯·巴斯卡所說:“把什麼放在第一位,是人們最難懂得的。”

有一天,教授把一個罐子放在桌子上,然後從罐口放進一些鵝卵石。這時教授問他的學生:“你們說,這罐子是不是滿的?”

“是!”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

“真的嗎?”教授笑著問。然後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從罐口倒下去,搖一搖,再加上一些,再問學生:“這罐子現在是不是滿的?”

這回他的學生遲疑地回答:“也許沒滿。”

“很好!”教授說完後,又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裏。倒完後,他再問班上的學生:“現在你們有誰能告訴我,罐子是滿的嗎?”

“沒有滿。”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說。

“好極了!”教授又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進看起來已經被鵝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滿了的罐子裏……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要想成功的人士應該知道輕重緩急,應該在處理一年或一個月、一天的事情之前,先精心確定主次,把重要的事情擺在第一位。就像往罐子裏放石子、細沙、水一樣,如果先填滿細沙,石子就放不進去了,如果先放碎石,大的鵝卵石就放不進去了。

在確定了應該做哪幾件事之後,必須按它們的輕重緩急安排行動順序。可將幾件事寫在紙上,把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排在第一項,安排第一時間去完成。“先做重要事情”是辦事的一項最基本的原則。學會分清輕重緩急,能夠合理安排為主次,將會給自己帶來生活上和事業上的喜悅,並能保證自己的一生始終都在精力充沛地從事最有意義的工作。

把手邊的事情做好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成功都是一件件小事積累和鑄就而成的。要實現遠大目標,就必須踏踏實實地把手邊的事情做好,因為,手邊的每一件小事,正是你理想大廈的一磚一瓦。

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踏踏實實地把手邊的事情做好,因為手邊的第一件事,正是你理想大廈的一磚一瓦。

威廉斯勒是英國蒙特瑞綜合醫科學校的學生。他對人生中的許多問題很困惑,他不明白應該怎麼處理遠大的理想和身邊的具體小事,一個人應該有怎麼樣的做事態度才能成功。他渴望成功,但對手邊的小事又覺得沒有什麼意義。他甚至以為現在的學校生活枯燥乏味,沒有什麼值得去用心的。因而他的學習成績也每況愈下。他找老師探討這些困難的人生問題。他的老師推薦他閱讀哲學家卡萊裏寫的一本哲學啟蒙讀物。老師說,在這本書裏或許有答案能幫助他解決問題。

威廉斯勒是一個意誌很堅定的青年,他一向不崇拜大人物,更不相信所謂的名人名言,對許多問題一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既然是老師推薦,他想或許真的有用。他拿過書漫不經心地瀏覽起來。

突然間,書中的一句話讓他眼前一亮:“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目標,而要做手邊最具體的事情。”他恍然大悟:是啊,不論多麼遠大的理想,都需要一步步實現啊;不論多麼浩大的工程,都需要一磚一瓦壘起來啊。

他明白了,他的困惑解決了,他終於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知道,那些遠大的理想,應該讓它們高懸在未來的天空裏,最緊要的,是把自己手邊的每一件具體事做好。

也就是從那一天開始,年輕的威廉斯勒開始埋頭讀書,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目前最緊要的事情,他要把自己的成績提上去。半個學期以後,威廉斯勒就一躍而成為整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

兩年以後,威廉斯勒以全校最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後他到一家醫院做醫生。他認真對待每一個患者,對每一次出診都一絲不苟。兢兢業業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很快成了當地的名醫。

幾年以後,他創辦了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他把自己的人生態度貫徹到每一個細節裏。許多專家學者慕他之名來到他的學院工作,使他的學院很快成為英國乃至世界最知名的醫學院。

威廉斯勒總是告訴他身邊的人:最重要的是把你手邊的事情做好,這就足夠了。他靠著這句話,精心地做著自己的事情,不僅成為他那個時期最著名的醫學家,還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教授,被英國國王授予爵士爵位。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裏。”成功都是一件件小事積累和鑄就而成的。要實現遠大目標,就必須踏踏實實地把手邊的事情做好,因為,手邊的每一件小事,正是你理想大廈的一磚一瓦。

走自己的路最踏實

所以,一個人在走自己的路之前,必須先給自己的大腦注入一種清醒劑和敏銳劑,確認自己的行動路線是一條正義的、積極的、有益於人類發展的光明大道,如此你才能獲得精神上的極大動力,一往無前地邁步行進!

但丁在《神曲》中借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之口說道:

“為什麼你的精神分散?為什麼你的腳步放慢?人家的竊竊私語與你何幹?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吧!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絕不因暴風雨而傾斜。我們可以活得平凡,但是我們絕對不能活得平庸……”

“走你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對但丁的這句名言,我們並不陌生。可是在現實行動中,你是否真的信奉它,實踐它呢?類似下麵故事中所發生的情形,如果是你,是否也會犯同樣的錯誤呢?

從前,有一個老人和一個小孩用一頭毛驢馱著貨物趕集回來。一開始,孩子騎在毛驢上,老頭跟在後頭步行,路過的人見了都說:“這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騎著毛驢,卻讓老人跟在後麵走!”

於是,這孩子馬上從毛驢背上跳下來,讓老人騎上毛驢,他自己跟在後麵走。這樣又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說話了:“這老頭怎麼自己騎毛驢,叫孩子在地上走,真不像話!”

老人聽了,就把孩子抱到毛驢上,兩人一同騎上毛驢。走了一段路,又聽到有路人說話:“兩個人的分量加起來多重啊,不把小毛驢壓死才怪!”

最後,老人和小孩隻好從毛驢背上下來一起走路。走了幾步路,卻依然逃不了被嘲笑的厄運:“這兩個人,有驢不騎自己走,不會是有毛病吧?”

老頭聽了,搖了搖頭對小孩歎息道:“看來,我們隻好兩個人抬著毛驢走了……”

其實,身處社會中的個體,很多行為都會受到這個群體的輿論,有褒也有貶,有讚許也有誹謗,如果你不能從容麵對,堅持走自己的路,而是很容易受他人之言而有所左右,那麼你定會淹沒在眾人的言語和觀點之中,人雲亦雲,不敢有越眾人之軌的行為,長此以往,必然使自己流於“從眾”的不良現象之中,無論在自己的事業上還是在生活中都很難有所突破。

少年時代的愛迪生就迷上了化學實驗,他不惜用賣報和賣水果掙的錢來買化學試劑和試驗用品,雖然當時的人都在嘲諷他,但他並沒有在這些譏笑聲中迷失自己,而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著他理想的實現。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他寧可拉他自己創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以致於他的老師對他作了這樣的斷言: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進化論》的主人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嚴厲斥責,說他不幹正事,整天打獵捉耗子。此外,所有老師和長輩們也都認為他資質平庸,與聰明完全沾不上邊……如果他們沒有堅持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左右,怎麼能取得舉世矚目的傲人成就?

格羅根指出:“無論做什麼事情,開始時,最為重要的是不要讓那些愛唱反調的人破壞了你的理想。”

俄國作家契訶夫也說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當叫,就讓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

既然小狗也有權利大聲地喊叫,那人們為何還是容易受眾人言辭的羈絆,難以真正“走自己的路”呢?

其實,人類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並且時刻都在為維護這種群居而努力著,一旦發現某人在思想或行為上“不合群”,大家便會采取各種方式排擠和打擊那些“異類”,迫使他們“改邪歸正”。

有關專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小組中,安排一位經常標新立異的“不合群”者。專家請這個小組推薦一個人去參加一次令人不愉快的懲罰性實驗,結果大家不約而同地推薦了那位“不合群”者;再請同一個小組推薦一人去參加一次有獎勵的實驗,結果大家誰也不願推薦“不合群”的那位——這充分說明,特立獨行、標新立異的人更容易受到自己群體的排擠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