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處世藝術1(1 / 3)

第二章 處世藝術1

個人能做到謙遜,已屬不易;能做到讓賢,就更難了。古人崇尚"允公克讓",意思是"推賢尚善"。傳說中"推賢尚善"的典型人物是堯,"堯不以有天下為貴,故授舜"。孔孟則推崇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因為他"三以天下讓",成全了侄子文正,自己則南奔東南,披荊斬棘,斷發文身,創立東吳。他的後裔、春秋時期的季紮也有三讓之德。楚昭王據說也有五讓之譽。西漢代王劉恒,在朝中平定陰謀篡奪劉氏天下的諸呂之後,被迎立為文帝。他到了長安,在群臣麵前,一再推讓。他向西讓者三,向南讓者再,故有五讓之美。漢文帝的"五讓"開創了漢代文景之治的盛世。他們讓賢的結果,都使國家興旺發達,所以受到後世稱譽。

周恩來三讓毛澤東,使全黨團結一致,終於取得全國政權。本文單表周恩來的謙遜美德,在自我塑造中所顯示的魅力。

謙遜的性格和作風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教育和自律的結晶。孔融讓梨的故事,無疑根植於小恩來心靈之中,對他產生終身的影響。他在南開組織的敬業樂群社,在天津組織的覺悟社,都是擔任職務最多的人,實際上是這兩個團體的負責人,但他總是將第一把手的職位讓給別人,盡心盡責、全力以赴地工作。他總是將一切成績歸功於組織,歸功於大家的努力,從不居功自傲,盛氣淩人。他這種任勞任怨的謙遜態度,嬴得大家的敬重;大家都樂意團結在他周圍,根據他的意見行事。這一直成為他投身革命後持之以恒的風範。

周恩來從不以自己是留洋的大知識分子自居,常說自己是個中學生。他還在許多場合表示:我當總理是毛驢子當馬騎啊!當總理我是不夠格的,隻要有比我強的人,我馬上下來讓他當。

虛心學習,自我改造,表現了周恩來的謙遜胸懷。他有句名言: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他的學習精神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他不但向書本學習,而且向生活學習;不但向中國人學習,而且向外國人學習,甚至向反麵教員學習;他不但學習前人和今人的間接經驗,而且在實踐中總結自己的經驗。由於他抽不出時間進行集中的學習,他找到了一種特殊的學習方法,就是把工作當做學習對象。工作就是學習,學習就是工作。所以他的工作質量高,學習成果大。他還喜歡采取討論的工作方法,事實上也是辯論的學習形式;真理越辯越明,既提高了自己,也幫助了別人。所以他說:"工作和學習是分不開的。如今我們隻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我們的工作才能夠順利開展。我相信,隻要我們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學習的。"不恥下問,向群眾學習是周恩來自訂的修養要則之一。他嚴於律己,勇於自我批評,從不隱晦自己的缺點,有了錯誤,再三檢討,並在實踐中改正。工作中有什麼失誤,自己首先承擔責任,從不文過飾非,諉過於人。他總覺得自己也犯過許多錯誤,總覺得自己對革命有所欠缺,總覺得工作做得不夠好,不能滿意。他是黨內領導人中自我批評最多的人。可是他說,他從不灰心,革命的信心和革命的樂觀主義鼓舞了自己;犯了錯誤就檢討改正,不但要把犯錯誤的包袱丟開,還應該公之於眾,得到大家的幫助。他的品德清澈如水,他的人格透明似鏡。謙遜,使他胸懷坦蕩;謙遜,使他無私無懼;謙遜,使他心扉敞開,從諫如流;謙遜,使他濾盡思想雜質而升華。

周恩來從學生時代起,就很重視調查研究,實事求是。他在南開讀書時,便注意了解學校和社會;在歐洲留學時,就對英、法、德的工人狀況進行調查,"虛心查考以了解彼邦社會真相暨解決諸道,而思所以應用於吾民族間者"。他在長期的領導工作中,始終要求"有臨事而懼的精神"。他說:"建設事業,千頭萬緒,動一根頭發就要牽動全身,稍一不慎,就會出亂子","不能急躁,不能草率,必須謹慎從事"。謙遜,使他踏實。

周恩來終生堅持謙遜為人,他的謙遜作風也是全方位的,立體式的:他少年謙遜,老年也謙遜;他對領導謙遜,對普通幹部和群眾同樣謙遜;他工作順利時謙遜,遇到挫折時仍然謙遜。有的人在奮鬥中謙遜,一旦功成名就便驕傲起來,不可一世,最終落得個悲劇的下場。這就更顯得周恩來品德之高尚,形象之偉大!

大家都承認周恩來是個英明的政治家、戰略家。他胸懷全局,高瞻遠矚,洞察秋毫,通達事理。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站得高,看得遠,方向明,立場穩。他看人,看事,看問題,看形勢,總是看得清,看得明,看得準。尤其是在同陰險狡詐的敵人或兩麵派作鬥爭的,更顯見他的機智與靈活。1927年大革命失敗時如此,"文化大革命"中在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鬥爭時如此,抗日戰爭勝利後同國民黨的談判如此,建國後同蘇聯、美國、日本等國談判時亦複如是。他在嚴峻的政治鬥爭中,似乎沒有什麼謙遜可言。但他凜然而不盛氣淩人,給對方以回旋餘地;詞嚴而不疾言厲色,給人以教益;這就不能不使他的反對者信服,折服。英明中流露著謙遜,這是周恩來的魅力所在。

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領導人,周恩來足智多謀,精明善斷,具有過人的決策才能。他在幾十年間,不僅參與中央許多戰略決策,而且在他領導的工作中作過不可計數的重大決策。實踐證明,他的決策是正確或基本正確的。他不僅深謀遠慮,善於決策,而且具有實現決策的組織才幹。他集"運籌帷幄"和"決勝千裏"的帥才幹一身,體現了製定決策與實現決策的密切結合和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精明強幹的組織家和實踐家的統一。他善於同群眾商量,能以謙遜的態度博取眾長。英明與謙遜的統一,是他的魅力的另一種表現。

周恩來的英明蘊涵著謙遜,謙遜中顯露出英明。他才高不驕,位高不顯,高於人而又平易近人;他深謀遠慮,從眾而又出眾;正是"珠藏川自媚,玉蘊山含輝","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謙遜使他的英明愈加光輝,愈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英明使他的謙遜更加感人,更使人樂於接受他的教誨,心悅誠服於他的領導。謙遜不同於歉卑,也不隻是謙和忍讓,更不隻是謙恭禮貌。謙遜不是消極的不爭,而是積極的進取。謙遜為他的英明提供了用之不盡的"能源",為他的英明開拓思路,開擴視野,開辟新的天地,使英明不斷發揮作用,顯示更大的力量,取得更大的成就。

謙遜是周恩來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人生觀與中華傳統文化和諧統一的體現。他始終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愛戴,主要不在於他的職位和權力,而在於他的謙遜品德。他將辯證法融會貫通於心靈之中,辯證思維成為他的自然思維運動。他在謙遜中顯露的英明,在英明中顯露的謙遜,自然而親切,正是辯證法在思維中的天然運行。這樣的謙遜在中國曆史上是少見的;謙遜而產生魅力,更是少見!

跟周恩來學求同存異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總是在矛盾中前時。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既有鬥爭性, 同一性。所謂同一性,指矛盾雙方相互聯係、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包含有共同點的意思。在一定條件下,正確地發揮共同點的作用,能夠推動事物的發展。因而在矛盾中把握統一,像周恩來所說的"撇開"分歧點,尋找共同點,避免矛盾激化,促使矛盾緩和,朝良性方麵發展,這就是求同存異的思想。

求同存異是周恩來的一貫思想,他一直熟練而巧妙地運用於領導活動中,不管是領導黨和國家事務的活動,還是指導統一戰線的工作,或是進行政治談判、外交談判,他總是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協調階級矛盾,排解黨的紛爭,處理人際關係,使一些複雜的爭端,得到緩和和消解,使黨多次擺脫了分裂的危機,維護了黨的團結和統一,為黨和國家團結爭取了大批愛國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周恩來成了我們黨和國家解決爭端的高手,協調矛盾的能人。尼克森在他的《領導者》一書中寫道:"周恩來是有獻身精神的思想家和深謀遠慮的現實主義者,是政治鬥爭的能手和傑出的調解人。"而求同存異正是周恩來的協調矛盾的高超領導藝術。

區分異同的性質和大小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在不同的國家之間,階級、階層以及個人之間,異同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或是本質上的同,或是形式上的同;或是長遠的同,或是暫時的同;或是戰略上的同,或是戰術上的同等等。我們的方針政策的製定就是建立在對事物之間異同點的分析和區別的基礎上。

周恩來曆來重視對矛盾的分析和區別。他認為統一戰線的隊伍是複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更是如此,不僅有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還有一部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這個隊伍可分作三類:一類是進步力量,就是工農小資產階級;一類是中間力量,就是中間階級;一類是頑固力量,就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他們對抗日的態度和抗日的方針、路線、辦法,有很大的不同,在統一戰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樣,如果不加區分的地去求同存異,必然會犯"左"或右的錯誤。王明認為在抗日統一戰線中,隻有抗日與不抗日、抗日與親日之分,不主張分左中右,結果做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尾巴。所以周恩來指出,對於統一戰線中的各個階級"應該有一個嚴格的區別"、"左中右是應該分的,分才對,不分不對"。正是由於這種嚴格的區別,才產生了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問題以及獨立自主的原則,確立了"既統一,又獨立"的方針。周恩來說:"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團結,是在堅持獨立自主的條件下和人家講團結,而不要受其他階級的影響。"不懂得這個統一性和區別性的道理,就會使求同存異脫離正確的軌道。

在對外關係中,周恩來要求對不同國家進行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上最為突出的問題,是戰爭與和平。新中國的基本政策是堅持和平,反對戰爭。周恩來根據資本主義國家當時在對待和平與戰爭問題上的態度把他們分作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主戰派",第二類是以英法為代表的"維持現狀派",第三類是新獨立的國家和正在爭取獨立的殖民地,可稱為"和平中立派。周恩來主張新中國應該團結"和平中立派",爭取"維持現狀派",孤立"主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