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產後與飲食保健5(1 / 3)

第三章產後與飲食保健5

產後的營養

這裏所說的產後營養,主要是指產褥期和哺乳期之間的營養,特別是分娩至產後6個月,即授乳期內的營養。此期婦女處於調節自己的身體,提高抵抗力,對外界環境有適應能力的階段,同時還要將體內的營養通過乳汁輸送給嬰兒、維持嬰兒的生命和生長發育的需要。

(1)授乳期的生理特點:

①有泌乳活動。一般乳母平均每日可分泌800~1000毫升乳汁,其產後兩個月泌乳量逐漸增加,9個月逐漸減少。泌乳量的多少與乳母的營養狀況有直接的關係。因此,產後必須飲食營養豐富,而我國有些地區不良的舊習慣尚未破除,對產婦的飲食加以種種限製,婦女產後1個月內隻能吃素食和小米湯,這樣對母子身體健康是不利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成書的我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氣味合而服之從補益精氣。”這就明確指出了每日飲食要全麵、豐富,何況是又要恢複健康,又要哺育嬰兒的產婦呢?

②乳母要利用機體儲備補充乳汁。為維持乳汁成分的恒定,不論乳母膳食供給量如何也一定保證乳汁質量,因此,勢必動用乳母在肝髒、骨骼及其他器官中所儲存的營養素。研究證明,乳母每日通過泌汁要損失約300毫克鈣,如此時膳食供應不足時,則要由乳母的牙齒、骨骼組織的儲備中攝取,以維持乳汁成分的平衡,這樣3個月就要動用母體中儲存鈣的2%,將會造成乳母骨痛、牙齒鬆動、骨軟化症等。又如維生素A也要從肝髒中被動用,引起乳母體內維生素A的負平衡,而出現夜盲、抵抗力低下、易感染等症狀。

③乳母的基礎代謝率增高。她們比普通未授乳的婦女要高出20%,每日泌乳活動所消耗的熱能約2930.8千焦,乳母每日約額外增加4186.8千焦熱能,處於基礎代謝的活躍階段。

有鑒於乳母在授乳期的上述生理特點,必須采取相應的飲食營養,才能達到營養平衡。(2)產後的營養特點和要求:

①要高熱量。每日所需熱量要高達12560.4~16747.2千焦,基本上與男性重體力勞動者相當,如此高的熱量單靠碳水化合物是遠遠不能滿足的,需要攝入羊肉、瘦豬肉、牛肉等動物性食品和高熱能的硬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芝麻、鬆子等。此外,紫菜、海帶等菌藻類食物,除提供熱量外,還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利嬰兒腦的發育,也可多食。

②高蛋白質。這是因為每日泌乳要消耗蛋白質10~15克,6個月內的嬰兒對8種必需氨基酸的消耗量是極大的,為成人的8~12倍。所以,乳母的膳食蛋白質的質量是很重要的。此外,產後本身氣血虛弱,生殖器官複原和髒腑功能康複,也需要大量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含大量氨基酸,是恢複組織器官的基本物質,這些對產婦本身是十分必要的。一些食物,如小米、豆類、豆製品、豆漿、瘦豬肉、牛肉、雞肉、兔肉、雞蛋、魚類,這些食物含蛋白質豐富,每日必需搭配2~3種。

③要保證鈣等元機鹽的需求。這是因為泌乳使乳母每日消耗約300毫克鈣,為減少動用母體的儲備鈣,必須選擇含鈣多的食物,如牛奶、蝦皮、水產等。對於碳酸鈣、乳酸鈣、骨粉等一些鈣製劑有時也可選用。

④水分要供給充足。原因是水和乳汁分泌量有關。一些流質食品,如小米粥、排骨湯、豬蹄湯、骨頭湯要多食用。此外,要多喝些茶。

⑤不可缺少水溶性維生素。乳母膳食中的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攝入量要非常充足,原因是水溶性維生素B、維生素C是可以通過乳腺轉移至乳汁中的,但轉換力不高,約50%。

(3)產後必須進食的一些食物:

①麵湯。是產婦適宜的飲食,既可用掛麵下湯,也可自己做細麵條或薄麵片下湯,再加兩個雞蛋,放些酉紅柿,更有利於產婦補養。

②牛奶。其蛋白質含量很高,且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對產婦健康恢複以及乳汁分泌很有好處,每日用量250至500克。

③小米粥。其營養豐富,優於精粉和大米,同等重量的小米含有的鐵比大米高一倍,含有維生素B1比大米高1.5~3.5倍,維生素B2比大米高一倍,纖維素含量比大米高2~7倍。但注意應與其他米麵調節食用,多樣化不偏食為好。以防造成營養不良。

④雞蛋。為優質蛋白食物,還含有脂肪和鐵,有壯身和促進乳汁分泌的作用,有利於嬰兒生長發育,每日進食4~6個即可,吃太多吸收不了,不但浪費,而且易引起消化不良。雞蛋宜選用配菜炒,或做荷包蛋、雞蛋羹等吃法,而不宜煮吃,因這樣不易消化和吸收,如果在牛奶裏放雞蛋一起食用效果更好。

一些地方在產前都要為產婦準備醒糟酒(即糯米酒)坐月子用,這也是好習慣。原因是醒糟辛溫,辛能散能行,有活血化淤的功效,溫能祛寒助熱,使人身體感到溫暖。現代醫學認為,髎糟能增強心率加快血行,擴張毛細血管,促進子宮收縮,將子宮中的餘血濁液排出體外。一般情況下,最好在產後10天內,加食醒糟蛋,因產後10天內,是子宮複原最快的時候,需要很好地收縮。

⑤紅糖。若兩餐之間飲適量紅糖水能補身體,紅糖含的鈣比白糖多2倍,鐵的含量比白糖多1倍,此外,還含有胡蘿卜素、核黃素、煙酸及微量元素錳和鋅等,這些成分是懷孕和哺乳期母親及胎兒、嬰兒十分重要的營養素。此外,紅糖還含有一定量的麥鹵堿,能幫助子宮收縮,促進惡露排出,並有止血作用,可治療產後出血。中醫認為,紅糖有補血、破瘀、緩肝、健脾、去寒之功效。食用前將紅糖溶於水,沉澱去除雜質煮開後食用。

⑥雞肉。在我國,自古就有給產婦吃燉母雞催乳的習慣。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在國外的許多地區也有類似的習慣。但調查結果又發現,許多產婦盡管產後營養很好,但仍然奶水不足或無奶,據分析,產後吃燉母雞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原因是產婦在分娩後血液中雌激素與孕激素明顯減少,這就有利於發揮體內的催乳素的泌乳作用,使乳汁分泌增多,這時如果讓產婦吃燉母雞,由於母雞體內的卵巢、蛋中含有較多的雌激素,吃後產婦體內就會增加雌激素的含量,從而抑製了泌乳素的作用,不但不能催乳,反而減少了乳汁的分泌量,使產婦乳汁不足,甚至產後無乳。

若是產後食用大公雞,其作用恰恰相反,因為公雞的睾丸中含有雄激素,雄激素有對抗雌激素的作用,減少血液中雌激素的含量,從而有利於發揮摧乳素的泌乳作用,使產婦的乳汁增加,達到催乳的目的。但要注意的是,吃公雞時,要連睾丸一起吃,這樣效果可更好。

⑦肉湯。肉湯味鮮,刺激食欲,使乳汁分泌增多,牛肉湯,排骨湯,雞湯皆可選用。

⑧蔬菜。新鮮蔬菜含有大量維生素纖維素和微量元素,能防止產婦便秘。胡蘿卜、西紅柿、菠菜、白菜、柿子椒等宜配炒瘦肉、肝或魚蝦等一起吃。

⑨水果。是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較多的食品,能幫助消化,促進排泄,增加乳汁分泌。每日宜食200~250克。水果不同於冷飲,不傷脾胃,也不影響子宮收縮,產後吃水果對身體恢複、增加抗病能力有益。為防止過涼,可將水果在室內放一段時間再吃。

⑩鯉魚。我國一些地方,凡婦女產後都要吃些魚類,人們認為“魚能攆餘血”。這裏的餘血,就是指惡露。在魚類中主要是鯉魚能促進子宮收縮,攆餘血,如《食療本草》中說:“鯉魚鱗傷,煙絕,研細,用酒送服,方寸匙(約3克),可破產婦滯血。”所以,婦女產後可適當吃些鯉魚,或用鯉魚鱗煆灰,用酒送服一湯匙。

(4)產後營養需要注意的問題:有些專家在調查中發現,我國婦女在產後第一個月的膳食中的營養素含量一般超過國家新規定的供給量標準,但是第二、第三個月後,乳母膳食質量急劇下降,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的含量均減少很多,乳汁成分變差,已不能滿足嬰兒生長的需要了。

我國嬰兒從出生至4個月齡的生長曲線,完全可以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相比,甚至比他們的嬰兒還好。但是,4個月以後,卻不如他們了,這主要是因為此時母乳量不足,質下降,又缺乏合適的嬰兒輔助食品有關。因此,我們必須糾正過去隻注重乳母產後第一個月膳食的老習慣,使乳母在哺乳期間膳食營養始終充足、恰當,達到均衡。在4個月時,可以給嬰兒添加合適的輔助食品,以補充母乳營養的不足,促進嬰兒正常生長發育。

2.合理的喂養

能否合理喂養,不僅影響嬰兒的生長,也關係到產婦自身的保健。如為減少乳房疼痛,開始喂奶時每側隻喂幾分鍾,以後逐漸增加喂奶時間,使母親逐步適應。兩側乳房交替喂奶非常重要,這可使雙側乳房都得到嬰兒吸奶時強有力的吸吮,這樣一方麵可避免一側乳房承受較大的壓力,另一方麵可使雙側乳汁都有規律排空,產生理想的乳量。又如,不要按固定的時間表來喂孩子,因為那樣會限製母親和嬰兒之間的相互作用,哺乳次數減少,進而減少乳汁的分泌,這樣還會幹擾嬰兒正常的饑飽周期。若喂奶間隔時間較長,孩子因饑餓而用力吸吮,導致乳頭腫脹或疼痛,因此,應按孩子的需要喂奶。還有,剛開始喂奶時,孩子每隔2~3小時就需要喂奶一次,這會使母親感到非常疲憊。這時需向母親說明,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大久,隨著孩子的成長,哺乳次數可減少到每天6次,5次,最後每天4次。此外,母乳喂養對產婦本身也有好處,因為嬰兒吸吮母乳時,通過神經反射,刺激腦垂體後葉釋放更多的催產素,使母親的子宮收縮加強,有利於產婦早日恢複。母親的乳汁被新生兒吮吸,可避免生奶癤或乳腺炎。此外,吮吸母乳還可抑製排卵,減少受孕機會。由此可見,產婦要樹立信心,增強母乳喂養意識,一定要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好你的嬰兒。此外,還有如下喂養方法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