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抱有這種願望的巨大力量來源於深深埋藏於心底的一種魔力感,這種感覺是從我們每個 人的孩提時代遺留下來的。這種嚐試是一種無效的活動,它隻能轉移你的目標,使你無法去 做那些本來可以做的事,以便使局勢得到緩解。
③要理解難相處的人
相信自己能設身處地理解一位難以相處者,似乎確實有助於更全麵地了解他。當你理解了以 前在你看來屬荒謬透頂的行為之後,就不會再感到迷惑不解、束手無策,因而也就更有辦法 去對付這種行為。
我所說的這種理解,借用心理學家喬治·凱利的話來說,是“從內部理解”。設想一下,某 人公然不顧別人表示反對的舉動、暗示、辭職,甚至公開爭吵,總是要做那些拆台的壞事。 你的任務是,想象一下在那個人看來生活是什麼樣的,並且把這種情況與你自己生活中可與之比較的經曆聯係起來。
要想獲得並且保持這種理解是極其困難的。我們能夠完全理解任何人嗎?對此我表示懷疑。 但是,這種理解即使隻是一星半點的,出能使你比較容易和難以相處的人交往。
有個女士性格暴戾,心胸狹窄,幾鄰居同她處得很僵,差不多都有過爭吵的經曆。有一次 ,住在她樓下的鄰居看球賽,開大了電視機音量。這個女士態度很凶地訓斥鄰居,又端起洗 衣服的水,兜頭把鄰居潑成了落湯雞。好在鄰居是個為人和氣、寬厚誠懇的人,他對這個女士的刁潑行為並不在意,心平氣和地聽從了勸告,又找個機會和風細雨地請這個女士注意態 度。這樣一來,女士反而愧疚起來,雖然未明確表示歉意,但顯然接受了。在這個鄰居的影 響下,其他鄰居也放棄了對抗態度,都變得冷靜起來,有了矛盾和顏悅色,有了衝突堅決忍 讓。結果那個女士逐漸改變了性格,端正了心態,與左鄰右舍終於能正常交往,融洽相 處了。
④要改變觀念,認同難相處的人
有些朋友把“難處的人”打入另冊,堂而皇之地給他打了這麼個標簽,也給自己找到了 不與這些人增加交往的理由,顯得心安理得。其實,他們也是正常的交際對象,之所以迄今 沒有打破與他們的交往的僵局,責任不在對方而在自己沒有真正認識到這些人,了解這些人 ,沒有采取相應的得宜的交際方式。有個辦事員是個冷麵臉,有人觀察好長時間,竟從未見 他臉皮綻露一點笑意。他辦事十分幹脆,“行”與“不行”,一語定乾坤,一脫口就是金口 玉言,天王老子也改變不了,因而,大家感歎這個辦事員“難處”。然而他畢竟是辦事員, 有事必須求他,還得與他相處。雖然心情忐忑,但事情並不比其他事情難辦。過後細想:這 個辦事員並不比其他人難處,一旦硬著頭皮與其交往,也不過是那麼回事;有時事情弄糟, 反倒是自己心理反常、言行失控所致。這麼一想,觀念也就改變了,對這辦事員也漸漸習慣 了。
某女大學生來自山區,母親生活作風輕浮,私下與他人勾搭。在外地打工的父親知道實情後 怒不可遏,打那個野男人殺死。父親因此鋃鐺入獄。女大學生靠著男友接濟,勉強維持學業 。因為這層原因,女大學生感到很自卑,也很悲觀,生怕有人窺知她的內心世界,更怕別人 瞧不起她。她簡單成了套中人,全寢室的人都感到她很難處。好在這個寢室風氣很好,大家 都很和善,很有修養,明知她心中有隱秘,卻誰也不去碰它,隻有格外地關心她,真誠地與 她友好相處。有時,大家為把她帶入共同的氣氛中來,還故意逗她開心。這個女大學生起初 態度冷漠,但直到感受到同寢室姐妹的拳拳之心後,熱情地與大家正常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