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世界名牌中國爭霸戰2(2 / 3)

愛立信則是從2000年就開始遭遇虧損,尤其是手機生產一直經營不善,2000年3月的一場大火更使愛立信損失了4億美元。在這種形勢下,愛立信決定將持續虧損的手機生產業務外包,以降低經營成本,專注於自己的核心業務——係統設備的生產與銷售。從2001年4月1日起,愛立信將設在巴西、馬來西亞、瑞典、英國的手機製造工廠以及部分美國工廠轉包給總部設在新加坡的Flextronics公司,而手機的技術設計和市場營銷仍由愛立信負責。2001年10月1日,愛立信與索尼的全球移動電話業務正式合並,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公司(SonyEricssonMobileCommunication)開始正式掛牌運營,使用索尼愛立信(SonyEricsson)為新的品牌名稱。這一合並的目的是融合愛立信在通信業的領先優勢和索尼在消費電子產品方麵的特長,幫助雙方走出經營困境。

諾基亞是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其在世界手機市場中的份額也名列第一,近幾年來銷售和利潤額一直保持良性增長。但是,在世界市場銷售低迷的影響下,盡管其手機業務依然保持著很好的盈利率,但2001年第三季度的集團營業額和利潤分別比上年同期下滑7%和21%,特別是移動網絡的銷售有大幅下降,銷售額和利潤同比降低14%和57%。

在經營困境中,三巨頭不約而同地把戰略重點轉向了中國。

(二)中國市場潛力巨大

全球經濟下滑並沒有影響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仍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速度。尤其是中國的電信市場仍屬於新興市場,需求大、增長快,吸引了各大電信公司的目光。目前中國手機用戶已超過1.2億,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但是,實際手機擁有率僅在7%左右,與發達國家30%~40%的擁有率差距很大,與歐洲國家70%的數字更是相距甚遠。這說明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還相當大。近5年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一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而且,據專家分析,在今後幾年內,中國電信消費仍將保持高速的增長勢頭,無論是手機還是通信網絡都會有巨大的發展。在中國加入WTO後,貿易自由化將得到促進,這將為跨國企業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和發展空間。因此,三家公司都將中國市場的發展作為全球戰略重點,作為保衛利潤的地區。

三、電信巨頭在中國的發展戰略

(一)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和技術轉讓

要想搶占市場,首先要有大量的投入。在這一點上,摩托羅拉的動作要遠遠大於兩個競爭對手。多年來,摩托羅拉將在中國投資所產生的利潤全部留在中國用於再投資。摩托羅拉總部表示,全球裁員計劃不影響中國公司,相反,它還不斷追加對天津工廠的投資。2001年11月,摩托羅拉更是在北京宣布“三個100億”的決策,即今後5年內將向中國增資66億美元,使2006年時公司在中國累計投資額達到100億美元;2006年產值達到100億美元;今後5年在中國采購價值100億美元的零配件和服務。在中國人世前夕,摩托羅拉在北京召開其全球董事會,以顯示其致力於在中國長期發展,並把北京建成全球的研發基地之一的決心。

中國是愛立信全球供應鏈中的四大供應中樞之一,愛立信惟一沒有外包手機生產的地區就是中國。而且,愛立信還將繼續加大中國合資廠的手機生產能力。今後5年,愛立信也將使在中國的投資增加51億美元,達到過去在中國投資額的2倍。

諾基亞並沒有公布將追加投資的具體數字,但已表示要在中國設立全球軟件研發中心。諾基亞盡管在全球手機銷量第一,但在2000年和2001年該公司在中國手機市場上的份額卻不如摩托羅拉公司,部分原因恐怕也在於其對中國市場的投入不如後者。

(二)管理與技術本土化

要想在中國取得長足的發展,就必須依靠中國合作夥伴和本地員工的資源與才幹。三大通訊巨頭都明白這一道理,於是致力將管理和技術研發本土化。1993年,摩托羅拉大學(中國)成立,提供領導藝術、管理、質量、技術、銷售、市場營銷及職業發展等方麵的培訓,致力於為公司及其合作夥伴提供本土化、高素質的員工隊伍。至2000年底,摩托羅拉中國公司的經理中,75%為中國人。他們目前在中國有700家直接或間接供應商,並把配套產品國產化作為在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指導原則。摩托羅拉在中國已設立18個研發中心,研發投資約3億美元,並計劃再追加10億美元的投資。此外,他們還分別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複旦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以及聯想、東方通信、大唐電信、金鵬等著名企業合作,進行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究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