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市場調研1
市場調研是運用科學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搜集、整理和分析有關供求雙方的各種情報、信息和資料,把握供求現狀和發展趨勢,為銷售計劃的製定和企業決策提供正確依據的信息管理活動。
學習完本章,你應該了解以下內容:
1.市場調研的必要性;
2.市場調研的基本步驟;
3.市場調研的基本方法;
4.如何設計調查問卷;
5.如何對競爭對手進行調研;
為什麼要進行市場調研
1.市場調研是企業製定營銷計劃和策略的基礎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光有質量優異的產品和服務,沒有強有力的市場營銷活動,是很難確保企業的經營成功。而市場營銷計劃必需與企業內、外條件相吻合,由此才能製定出切實可行的營銷方案。企業營銷策略也要考慮企業內、外部的條件,而且更多的是外部條件。隻有根據市場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製定的企業的營銷組合,營銷活動才能做到正確而有效。而要了解和掌握這些企業外部情況,就必須依賴市場調研,依賴市場調研獲取市場信息資料,分析這些信息資料,預測市場發展趨勢。通過市場調研,可以了解市場總的供求情況、市場的大小和趨勢。以便確定企業的生產計劃和銷售方案。通過市場調研,可以對日益複雜的分銷渠道進行篩選,確立最有效的分銷途徑和分銷方式,以盡量減少流通環節,縮短運輸路線,降低倉儲費用,降低銷售成本。由此可見,市場調研是企業製定營銷計劃和策略的基礎工作。沒有市場調研,營銷計劃和策略的製定就沒有依據,也就製定不出切實可行的營銷計劃和營銷策略。
2.市場調研是我國企業競爭力弱的重要原因
我國企業競爭力較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場調查和市場營銷力度不夠。下麵這篇德國《商報》刊載記者彼得·賽德得茨的評論可以為證明。
[/i]文章摘錄:
西方產品正在排擠中國當地的產品。外國人憑借名牌產品又一次占領了中國。中國人喜歡使用日本富士公司和美國伊斯曼·柯達公司生產的膠卷,購買普羅克特—甘布公司、約翰遜父子公司和尤尼萊佛公司出口的洗發露、香皂、牙膏和化妝品,渴望坐梅塞德斯—奔馳和寶馬牌汽車……
國際性跨國公司,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公司,已經占領中國彩電市場的60%。冼發、護發用品市場的30%歸外國品牌所有。外國公司生產的軟飲料在中國四大城市的市場占有率高達85%。過去幾年,中國的國有企業雖然換了設備,建立了一些合資子公司,卻忽視了為產品設計出具有促效果的包裝,沒有製定適合時代發展的營銷戰略,也很少開展大規模的廣告宣傳活動。以前,不含灑精的“天府可樂”不僅是各大飯店的必備品,也是人民大會堂國宴用飲料。現在,可口可樂公司通過一家合資企業生產專為中國市場開發的濃縮飲料“天與地”;宴會桌上擺的是百事可樂。
甚至一些擁有世界知名品牌的中國公司,如德國人本世紀初在山東省建立的青島啤酒在青島本地幾乎賣不出去。外國競爭對手和本國的嶗山啤酒占據了那裏的市場。該公司董事李桂榮悲歎道:“我們連家鄉的市場都忽視了,這是不可原諒的!”
與此同時,一些外國企業以強大的宣傳攻勢打入了各大超級市場和百貨公司,以讚助商的身份出現在啤酒樂園、啤酒屋和飯店的開張儀式上,並占據中國電視廣告聽黃金時間。
中國企業在市場營銷和廣告宣傳上純屬業餘水平。在過去,人們認為這些領域根本不需要專業訓練,中國企業過去不願意為市場谘詢花錢。長期以來,企業對產品的去處和消費者的想法不感興趣。反正國家會保障產品的銷售。現在中國企業被西方的市場營銷行家逼得走投無路。美國人、日本人,現在又加上韓國人在占領中國市場的競爭中顯示出咄咄逼人的氣勢。它們每年投入數以百萬的資金用於產品推銷和電視廣告。
中國大城市的市場尤其具有吸引力。富裕的中國人就像日本人在七八十年代、韓國人在九十年代一樣,喜歡購買名牌產品。1992年進入中國的麥當勞公司,今天已牢牢地在快餐市場立住了腳。許多中國家庭定期光顧這個迅速膨脹的龐大物的分店。1991年時中國還沒有外國品牌的冰淇淋,現在生產冰淇淋的廠家已達到220個。現在,北京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是銷售卡夫、和路雪和雀巢公司冰淇淋的攤點。
沒有創造出自己的名牌是亞洲地區的典型錯誤。台灣、香港、新加坡、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產品在世界上也沒有什麼名氣。韓國人是唯一的例外。他們雖然在各方麵模仿日本人,卻依靠三星、大宇等公司在世界上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中國政府正式通過喚起民眾的民族自豪感來保護老字號企業。中國外貿部為出口產品增長率的下降感到擔心,它認識到,要想占領外國市場,中國需要自己的名牌產品。
我國企業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營銷環節薄弱造成的。營銷活動的前提就是市場調研,隻有找準問題,對症下藥,營銷活動才能有成效。
隨著中國改革的深化和市場開放的增長,特別是加入WTO的臨近,外資進入中國必將掀起搶占中國市場的“搶灘登陸”戰。繼膠卷市場、洗滌用品市場、飲料市場、啤酒市場大片“失陷”後,彩電、電腦、快餐業等市場也“全線告急”。
為什麼外資搶灘能頻頻得手呢?當我們分析外資搶灘得手的領域時會發現,他們主要選擇了三類產品切入市場,首先是日用工業品,如洗滌用品、膠卷、食品、啤酒、快餐、電視機等。這些產品市場容量大,彈性也大,蠶食起來容易。二是高科技產品,如通訊器材、電腦等。這些產品在中國市場幾乎是空白、自己又沒有能力占領。三是名牌產品。這些產品在國內已擁有相當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但普遍存在設備老化、生產規模難以擴大、資金緊張等問題。外資趁機投其所好,花錢收編。這是許多名花易主的主要原因。再次,我們自己對市場熱點把握不準。中國市場,特別是日用消費品市場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需求與收入關係極敏感。一旦收入許可,在極短時間內就可形成某種新產品消費高潮,且市場容量巨大。如冰箱、電視機,在80年代幾乎還是空白,幾年時間中國卻成為世界上電視機、冰箱最大的生產國。這是把握市場熱點的結果。但是,洗滌用品、啤酒、飲料等,卻未很好把握;未來幾年的電腦、通訊設備等我們能把握嗎?
市場動向把握不準,即市場信息不靈容易導致經營決策失誤。搞好市場調研,對於科學地進行戰略決策,製定發展規劃,確定經營目標,決定分銷渠道,製定市場價格,改善企業經營,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求得企業發展,都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許多公司設有市場營銷部,而該部門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市場調研。隻有在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才能找準企業的銷售對象,才能使用恰當的媒介去影響銷售對象,人而起到擴大企業影響、提高銷售收入的作用。反之,也有許多企業不進行市場調研,結果大把的廣告開支花得很冤枉,其中原因在於,無論是廣告代理商,還是發布廣告的新聞媒介,是不可能為企業作市場調研的。他們接受企業的委托,隻是照章行事地設計、安排和發布廣告,至於廣告的作用和影響,早已超出他們關心的範圍。相比而言,製造業企業,特別是消費品生產企業,市場調研搞得卓有成效,而流通領域的批發和零售企業,以及服務性企業,市場調研搞得較差。
[i]案例:
豐田進軍美國
1958年,豐田車首次進入美國市場,年銷量僅為288輛。豐田進入美國的第一種試驗型客車,是一場災難,這種車存在著嚴重的缺陷:引擎的轟鳴象載重卡車,車內裝飾粗糙又不舒服,車燈太暗不符合標準,塊狀的外型極為難看。並且該車與其競爭對手“大眾牌甲殼蟲”車1600美元的價格相比,它的2300美元的定價吸引不了顧客。結果,隻有5位代理商願意經銷其產品,而且在第一個銷售年度隻售出288輛。 1960年,美國汽車中心底特律推出了新型小汽車 Falcom、 Valiant、 Corvair與“甲殼蟲”競爭,盡管豐田公司並非底特律的競爭對手,但由於美國方麵停止進口汽車,迫使豐田公司進行緊縮。
麵對困境,豐田公司不得不重新考慮怎樣才能成功地打進美國市場。他們製定了一係列的營銷戰略。其中最要的一步就是進行大規模的市場調研工作,以把握美國的市場機會。
調研工作在兩條戰線上展開:(l)豐田公司對美國的代理商及顧客需要什麼,以及他們無法得到的是什麼等問題進行徹底的研究;(2)研究外國汽車製造商在美國的業務活動,以便找到缺口,從而製定出更好的銷售和服務戰略。
豐田公司通過多種渠道來搜集信息。除了日本政府提供信息外,豐田公司還利用商社、外國人及本公司職員來收集信息。豐田公司委托一家美國的調研公司去訪問“大眾”汽車的擁有者,以了解顧客對“大眾”車的不滿之處。這家調研公司調查了美國轎車風格的特性、道路條件和顧客對物質生活用品的興趣等幾個方麵。從調查中,豐田公司發現了美國市場由於需求趨勢變化而出現的產銷差距:
調查表明,美國人對汽車的觀念已由地位象征變為交通工具。美國人喜歡有伸腳空間、易於駕駛和行駛平穩的美國汽車,但希望在購車、節能、耐用性和易保養等方麵能使擁有一輛汽車所花的代價大大降低。豐田公司還發現顧客時日益嚴重的交通堵塞狀況的反感,以及對便於停放和比較靈活的小型汽車的需求。
調查還表明,“大眾甲殼車”的成功歸因於它所建立的提供優良服務的機構。由於向購車者提供了可以信賴的維修服務,大眾汽車公司得以消除顧客所存有的對買外國車花費大,而且—旦需要時卻經常買不到零配件的憂慮。
根據調查結果,豐田公司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新產品—皇冠牌(Coronn)汽車,一種小型、駕駛和維修更經濟實惠的美國式汽車。
經過不懈努力,到1980年,豐田汽車在美國的銷售量已達到58000輛,兩倍於1975年的銷售量,豐田汽車占美國所進口的汽車總額的25%。
市場調研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