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這就有了一個新的命題,有效的凱恩斯主義就是將過剩的生產力轉移到短缺的生產部門。這裏說的過剩的生產力,不是社會生產能力的全麵均衡過剩。事實上,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現代經濟社會,社會生產力的全麵均衡過剩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一個社會生產力全麵均衡過剩的國家裏,成為達到飽合程度的經濟,不管怎樣管理總需求,恐怕也不能有快速的增長。
第四、曆史證明,一些實施凱恩斯政策取得成效的國家,其擴大總需求的資金取向,大抵都是曆史性短缺的第四產業的生產部門。盲目擴大總需求的,伴隨而來的,或者是通貨膨脹,或者是更劇烈的經濟波動。
第五、政府的擴大總需求的投資取向如果是第四產業,因為是私人或社會集團所不願或不能投資的領域,一般說來不存在所謂擠出效應。如果是其它產業,因為是私人或曰市場投資領域,就極有可能產生擠出效應。
第六、凱恩斯通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三個基本的心理規律,來說明在一般情況下總是有效需求不足。一般說來,三個心理規律是有的,但不是全部。
以中國經濟而言,它有著很高的儲蓄率。我們假設為30%,一般地說,這30%的貨幣實際上是不能存起來的,而是要通過銀行再投入生產過程,創造產品和勞務。如果銀行就此把這些貨幣放進銀箱不動,真正的存起來。結果就是這個社會隻有70%的有購買能力的需求,30%的生產力就得閑置起來。於是,產品過剩和失業的問題也就出來了。但是,銀行沒有那麼傻,它把錢借給需要的人,並索取有利可圖的利息。這樣,凱恩斯就把問題解決了。借錢的人最終把30%的錢都花出去了,總需求和總供給也就平衡了。政府的任務就是通過財政金融手段保證把這30%花出。但凱恩斯認為銀行家那裏不是問題,他對銀行家是放心的,銀行家總是要把錢貸出去的。問題出在一是因為“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的作用而使沒有人去向銀行家貸款,二是私人把貨幣放在手邊不用。這樣,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就萎縮,導致蕭條和失業。
然而,如果我們把經濟的運行放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來考察,我們就會發現這樣一個情況,人們把這30%存入銀行,是要把消費推遲,即要在當前退出消費,而在年老退休或在其它情況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把它投入消費。所以在一個特定的時段,既有年輕人存錢退出消費也有老年人取錢加入消費的情況,一般能達到某種平衡。所以,一個時段的儲蓄率或存款餘額就是人們實實在在要退出當前消費的憑據。這時借錢的人,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生活消費,而是為了投資消費以錢生錢,因為借錢用於生活消費最終是無法還錢的。
初初一看,借錢用於投資需求,也能達到凱恩斯管理總需求的目的,在一定條件下,也確實能夠達到管理總需求的目的。問題是,存入銀行的30%儲蓄實際是要退出消費的,而這30%儲蓄在投資者手裏用於投資需求,最終還是可能要生產出消費品和勞務來。這樣不是消費品和勞務的供給又大於有購買力的需求,生產又過剩了嗎。這時,客觀上有兩個辦法可以在一段時間解決問題。一是這個30%儲蓄就在投資領域內循環,使生產資料的生產不斷地自身膨脹,以實現所謂“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二是出口以擴大市場需求,因而能夠擴大總需求。實際上西方國家在相當長一個曆史時期就是通過拓展世界市場來擴大總需求的。但出口總是要進口的,最終同樣麵臨兩大部類的選擇。
相當大一部份社會發展資金在生產資料領域裏循環膨脹,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前蘇聯和改革開放前的中國。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的情況下,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為此,專門總結出了“生產資料優先發展的規律”作為理論依據。這樣,政府通過經濟計劃分配資源,將大量的資源投入生產資料生產領域,人為地製造了一個投資需求自我循環的總需求。這個總需求是與總供給相平衡了,經濟減少了波動,因而在一段時間裏能夠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這個平衡中的總需求與總供給各自的構成卻未必就是經濟發展內在所需要的構成。這樣發展到一定程度,高速度就必然不能持續下去,而在這具有相當的產業規模的經濟條件下,人民的生活水平還很低,因為大量的資源用於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中去了。而這時,再回過頭來生產消費資料,其已經形成的生產能力的構成,就必須麵臨一個大的轉變。這遠不僅是資金的轉移,大量已經形成的生產投資資料的生產能力,必須完全廢棄或重新改造。實際上即是說,以前的高速度中相當多的百分比要作廢,經濟實際上仍然處在一個相當低的水平上。前蘇聯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這個問題。在幾十年中以高速度發展起來的有著相當大規模的國營經濟,一夜之間要搞市場經濟了,其經濟基礎的產業構成卻與市場經濟要求的構成相差很大,或者說,與社會總需求內在所要求的產業構成相差很大。一國的產業結構是物質性的,這種情況下要完成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就隻能在國家的控製下逐步的進行。基本原則就是要在轉變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利用已經形成的生產能力,使其在不形成大的損失的前提下逐步轉化。這和德國戰後的幣製改革完全兩樣。人們往往把戰後德國的幣製改革當作自由市場成功的典範事例,然而當時的德國人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再失去了,而且德國社會經濟的結構和觀念就是市場經濟的,沒有要轉變的問題。而前蘇聯人麵臨的是幾十年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觀念和幾十年中形成的物質產業基礎都需要轉變的局麵,那裏是可以一夜之間就轉得過來的呢?
無庸諱言,中國經濟在八十年代麵臨的也是政府周期性的製造投資需求的局麵。中央放開一個口子,各地蜂湧而上,都是搞基建項目的。基本建設戰線拉得太長,經濟增長速度一時似乎很高。但一段時間後物資全麵緊張,高速度再難以為繼,被迫進行調整,大批基建項目下馬。幾年一平均下來,增長速度也就是10%上下,由於投資結構不合理及經濟波動造成的浪費(大批在建的項目占用資源與建成項目不為社會需要造成的低效率的企業和閑置的生產能力),實際增長速度應該是低於10%。這與1993──1996年的10%上下的增長率是不可比的。
所以,正確的方法是,擴大總需求以求得總量平衡的管理最終隻能落在產業的平衡上,通常是第四產業與其它產業的平衡上。這時的貨幣的管理隻能是輔助的手段。
因為它並不能自動造成經濟總量的真正均衡。
在中國這樣的高儲蓄率的國家,隻有第四產業提供的大部份產品和勞務是不會過剩的,因為這方麵的欠帳太多了。因此現在,我國在這方麵的欠帳是一筆財富。政府投資的取向,貨幣供應管理的取向,都可以指向第四產業,在不必擔心大的經濟波動和通貨膨脹的同時,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有效的經濟增長和無效的經濟增長
人們用以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經濟增長率,是一個量化的經濟指標。但經濟增長率並不是一個能絕對說明一國經濟之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的指標,它仍然有相反的兩個方麵:無效的經濟增長和有效的經濟增長。
不能滿足社會真正需要因而不符合經濟發展內在所要求的產業構成關係的經濟增長是無效的增長。
比如,前蘇聯在“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規律”指導下搞出來的經濟增長就是無效增長,這反映在90年代初當他們回頭要搞市場經濟的時候,其在高經濟增長率下形成的產業基礎,由於不能適應市場的要求,一大批已經形成工業生產能力處於不得不被淘汰、被廢棄的境地。於是,生產全麵下降,通貨膨脹高居不下,經濟降到了穀底。當然,這個穀底的形成也有其它主客觀原因,但它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過去年份的實際增長率形成的經濟的真實水平。
我國在經濟過熱時候上的多數項目所形成的高增長率也是無效增長。
政府決策造成的重複建設和低水平建設同樣也都是無效增長。因為由此而形成的大量生產能力的閑置和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帶給經濟發展的影響是負麵的。
同樣,市場產業的無序競爭造成的生產過剩也是無效增長。因為它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當然,在一定限度內,市場領域的無效增長往往是有效增長的前奏和前提,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種無效增長造成的競爭局麵,往往是新的技術進步的推動力,隻要它沒有發展到危機程度。這是它和政府決策造成的經濟無效增長的區別。
有效的經濟增長是符合社會需要的生產的增長。符合社會需要的生產增長是能夠保持經濟發展內在所需要的比例關係不但在經濟總量上而且在產業構成上的形成平衡的一種增長態勢。
追求有效的經濟增長,應當是我國經濟管理的一個長期的政策方向。在今後十年到二十年間,我們把第四產業的事辦好了,我們的經濟就會有一個快速的和有效的增長時期。五 第四產業的運作
第四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群。它獨立於市場機製之外同時又與市場機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原則上,它主要是一個由各種各樣的企業、事業所構成的產業群,因而它的運行與其它產業群有著若幹共同之處。然而,第四產業最重要的是它與其它產業的不同點:
1第四產業對市場經濟的相對獨立性。
2經濟正常運行對第四產業的依賴性。
3政府對第四產業的強有力的控製。
上述前兩個特點,前麵已經有所說明,本章著重說明第三個特點,即政府對第四產業的控製及其控製形式。
政府對第四產業的控製是由來以久的。資本主義自羅斯福總統始,政府通過“新政”對屬於第四產業的部門就進行了強有力的控製。斯大林時代和毛澤東時代,更是把所有的產業都改造成了第四產業。但不管是資本主義的,還是早期社會主義的,都很難說是自覺地通過對第四產業的掌握和運用,達到促使社會經濟按照其內在所要求的比例均衡迅速發展的目的。資本主義通過國家幹預這種形式掌握和運用第四產業,應該說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樣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社會主義就總的方麵來說,是教訓多於經驗。但自覺運用第四產業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則是社會主義的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