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非市場經濟領域1(1 / 3)

第八章 非市場經濟領域1

現在我們進入到非市場經濟領域的產業部門。我在上麵說過,在非市場經濟領域,適用於市場經濟領域的經濟規律大多不起作用或不直接起作用。

我們說經濟,大抵是要以較少的投入換取更多的產出。我們將看到,非市場經濟領域的產業也是符合這個條件的。雖然可能沒有在某一具體產業部門中直接體現出來,但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它是可以以較少的投入換得更多的產出的。如果沒有這一條,它就不能被稱為產業部門,因而也不能存在於經濟領域。

與市場經濟領域相對照,非市場經濟領域的重要特點是它所具有為公眾服務的公共性質。這是與追逐私利為目的的市場經濟領域的根本不同點。一 第四產業是社會的公共產業

非市場經濟領域是以產業標準劃分的,非市場經濟領域的產業形式就是具有公共性質的第四產業。

公共產業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基礎

當世界經濟發展到世紀之交的時代,當世界經濟呈現出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時,與馬克思時代相比,公共產業已經在經濟中占了一個可以說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地位。我們可以看到,發達國家之為發達國家,就在於它不但有強大的市場產業,而且還具有最大規模和比重的公共產業。如果我們除了不能取消的基礎設施等硬件外,將其起作用的第四產業的軟件機製如社會保障製度等加以廢除,其經濟必然又回到三十年代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之中,整個經濟必將無可挽回地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因此,與馬克思時代不同,以公共消費為特征的公共產業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社會的根本基礎。

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中的產業其生產目的是謀求個人的利益。因此,公共消費進而公共產業必然被處於私人地位的生產者所忽視,那麼,在社會主義中具有生產資料公有製的某種形式的市場產業的生產者,是否就不存在公共產業被忽視的機製基礎呢?

現實的回答是否定的。無論是在過去什麼形式的社會主義國家,第四產業一般都是被忽視的,不但被生產者忽視,而且被社會主義國家中代表公眾利益的政府所忽視。

由於第四產業的非市場性或公益性,以利己動機為動力的市場機製,在這一非市場領域往往處於失效的境地,這是一。第二,第四產業作為公共性產業,又是現代市場經濟最基礎的產業群,於是,第四產業作為政府的公共選擇存在。

馬克思的時代,第四產業遠不是一個產業,政府受重商主義的影響,還是小政府,政府幹預經濟以避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想法連影子都沒有;郵政還隻是剛剛起步,電訊產業還不存在;蒸氣機還是主要的動力形式,愛迪生剛剛在苦苦醞釀他的電燈發明;鐵路運輸在運輸業中隻占很小的份額,主要運輸形式還是以水路運輸為主;整個時代還處在資本家殘酷榨取剩餘價值的血汗工廠階段,不存在任何意義上的社會保障製度;不存在現代的公用事業的任何概念;農業和農村產業被當時的現代工業剝奪,大量農民破產成為無產者湧入城市;同時,現代的第三產業作為一個產業部門也還不存在或者說不具有經濟上的重要性。整個經濟的勞動生產率在現在看來仍處於很低的階段,以致於看上去可以容納所有的剩餘勞動力而創造一個富足的新社會,隻需要把新的生產方式機械的擴展開來使之普遍化就可以了。以生產必要的種類很少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為其主要特征的經濟使得調節整個經濟的各種比例和製定統一計劃看上去有著很大的把握,因而全國按照一個統一的計劃進行生產以實現新的社會構想似乎並沒有什麼不現實的成份。

為那時的生產水平和生產規模所決定,公益事業對生產的影響不是很大的。而社會生產發展到今天,真正的現代化經濟決不可能在短缺的公共產業的基礎上正常運行和正常發展。教育對人力資本的作用;基礎設施對大規模的生產的作用;福利設施對社會經濟環境的作用和對現代勞動力再生產的作用;公共秩序產業的作用;我國的農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用和市場作用。這些,都是現代經濟正常發展所必要的。

可以說,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第四產業的領域在不斷擴大,重要性在不斷加強。

產業是政府調節的經濟基礎

當馬克思在論述社會再生產中,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關係時,他是作出了一個首創。從這個比例關係中引伸出來的一係列經濟平衡關係,接下來成了社會主義國家管理國民經濟的理論基礎。

但這裏有一個重要的比例關係,即公用部門與非公用部門的比例關係,或者進而是說第四產業與三個產業的比例關係,或曰市場產業與非市場產業的關係,馬克思沒有著重指出。然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中,還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中,這一比例關係乃是最重要的比例關係,直是掛在賈寶玉脖子上的通靈寶玉,須臾也離不得的。

這是因為,價值規律通過市場機製和價格機製的作用配置資源,從而形成各部類、各部門之間比例關係的均衡,整個的都是“看不見的手”自動發揮調節作用的過程。

然而,這個“看不見的手”恰恰在第四產業與其它產業的比例關係的形成上無能為力。道理很簡單,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看不見的手”,而是社會上每個人為追逐私利,追逐利潤的動機所驅使,從而促使社會資源的配置從利潤低的部門向利潤高的部門轉移,最終在經濟的不斷運行中實現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的平均利潤率,從而實現社會生產內在比例的協調。而第四產業中都是利潤很低或沒有利潤的產品或勞務,或者是容易被壟斷而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損害的產業。所以,即使在一國經濟中,第四產業的產品和勞務嚴重短缺,“看不見的手”也不能自動地把必要的資源配置到第四產業。因為這支“看不見的手”實乃是一支自私自利的手,在為社會為公眾這樣無利可圖的領域,它是不肯插“手”涉足的。這樣,第四產業和其它產業之間的合理的比例關係在市場經濟規律自發作用的基礎上就無從實現。

作為利潤低或沒有利潤的第四產業,並不能就說是不重要的產業。也許恰恰是因為其對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太重要了,才會弄得無利可圖。總之,沒有第四產業或第四產業辦得太少、太差,整個經濟就不可能正常運行,差不多的有利可圖的產業或部門都可能會因為第四產業的短缺被搞得無利可圖。這樣,對現代經濟來說,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是非常重要的,第四產業同樣是非常重要的,魚和熊掌必須兼得,即便是古聖人的話也顧不得了,不能放棄其中任何一個方麵。

然而,第四產業實際上有很大的利益,很大的利潤。但這是對整個社會,對大多數人而言。它所產生的效益不能直接落實到某一經營者或生產者,也不能用通行於市場經濟領域的價值標準來衡量,而是全社會、大多數成員都能受益的產業,因此就隻能由全社會、大多數人的代表機構──政府來辦。於是,政府就有了興辦和管理第四產業以使全社會、大多數人受益,以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進行的職能。

在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中,也許不該有什麼全民經濟、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政府也許不該辦企業,也許不該直接控製經濟,但是它必須興辦和管理第四產業。同時它還必須辦好和管好第四產業。辦好和管理好第四產業是政府的本份,本份的事沒有做好而去做其它的事,這叫做不務正業。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當包產到戶的政策在農村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時候,人們開始醞釀城市經濟體製的改革。一句“把包字請進城”概括了當時城市經濟體製改革的思路。後來這個“包”字直被引進了在現在看來是屬於第四產業的領域,如學校、機關等部門。包是承包的意思,目的就是要賺錢。當盈利的動機一旦進入不應該以盈利為目的的產業,弊病就出來了。隨後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包”字,也就完成了它的衝破陳舊觀念的曆史使命,被新的改革形式所取代了。

同時,第四產業本身又是政府調節和管理經濟的基礎。政府調節和管理經濟,又不能對市場經濟橫加幹預,那麼拿什麼去調節和管理經濟呢?有第四產業這樣一個物質基礎,大致就可以無往而不利了。

二 非市場經濟領域的規則

說規則而不說規律,這是因為,這裏的規律是市場經濟規律的間接作用。即經濟規律強製為自己開辟道路的表現形式,往往不是直接的和經濟的。

說不是經濟的,是說經濟規律的作用在這裏往往表現為政治性的和社會性的後果。

經濟規律的調整經濟,往往是以政治性的和社會性的形式進行調整的結果。

說它隻是規則,是因為在這個經濟領域,某種規律的作用往往隻是通過領導個人的或機構意誌表現出來,因而具有相當大的主觀性。

盡管如此,非市場經濟領域的規則還是存在的。它是社會的意誌機構根據客觀規律的要求作出的經濟決策的準則。今試表述如下:

政府在以法律和行政手段維護市場經濟和自由競爭的前提下,使用恰當的非市場經濟手段調整和引導市場經濟從而整個經濟的協調發展,以保持社會的基本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方麵的平等和和諧。

有限的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是講究政府幹預的。西方國家政府根據凱恩斯主義製定的政府幹預的調節經濟的各種政措實施至今,效果是很明顯的。最大的成效可以說就是作為一種危機性質的經濟波動基本消失了。

然而凱恩斯主義存在著它的局限性。

第一、其赤字財政以創造需求的理論,隻適合於生產能力大量過剩,社會存在著大量閑置的生產能力的經濟社會,一般說來不適合短缺型經濟。當然對處於短缺狀況的一國經濟而言,並非絕對不適合。如果國外存在著大量閑置的生產資源,其國內具備迅速吸引國外資金的經濟機製和社會條件的話,也可以謹慎地進行擴大總需求的管理。

第二、凱恩斯的理論隻對幾個經濟總量進行掌握和控製,追求的隻是一個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關係,完全不涉及各個部門各個產業之間及其內部的平衡關係。這是很片麵的。他的理論前提仍在市場經濟機製能夠自發的配置資源這個基礎上。然而,無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機製本身都不可能自發的向第四產業配置資源。於是,如果不分析各個產業之間及其內部的均衡關係,他的創造總需求的政策主張就隻有在社會生產全麵均衡過剩時這樣一個大前提條件下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