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非市場經濟領域3(2 / 3)

現在正是建立完善的基本資料生產和保障製度的最佳時機。這是因為,我國的經濟從九十年代起,隨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逐步過渡,開始了一個重大的轉變,即從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的轉變。目前市場經濟領域內的產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過剩的狀況,都有大量的閑置的生產能力不能發揮出來。表現為買方市場的形成、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積壓、銷售不暢、商品存貨增加。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農村生產手段落後,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緩慢,農村居民沒有足夠的購買能力購買極其需要的基本資料。一方麵是賣不動,一方麵是買不起。這是一對矛盾。而農村居民缺乏有效的購買力這一事實,已經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而通過發展農村第四產業以提高農村居民的有效購買力並從而真正有效的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就是不容延緩的了。而隻有大規模的發展農村第四產業,我們才有可能逐步建立起一個完善的基本資料的生產和分配製度。不能說擴大城市規模和發展鄉鎮企業沒有一定的效果,但那是有限的。目前的情況是城市裏也有相當多的剩餘勞動力,而麵臨現代經濟中的大企業體製,缺乏資金遠離城市的廣大農村要發展鄉鎮企業,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住腳,談何容易。而且其即使搞起企業,也隻能是在市場機製的產業領域,在現在我國的產業構成的情況下,很可能是低水平的重複建設,浪費資源。東南沿海鄉鎮企業的崛起,地理優勢和時機因素非常重要,不是可以普遍照搬的。

如果我們現在不通過發展農村第四產業促進基本資料生產的發展,並籍此建立起一個基本資料的保障製度。那我們就隻能使我們的產業構成趨向於非基本消費資料,在基本資料生產萎縮的情況下提高非基本消費資料的供給量。高消費的發展資料說起來很激動人心,用起來也很舒服。然而其實質就是畫蛋和雕柴的功夫,很難確切的評價其重要與否。這姑且不論,就其產品出路而言,不外擴大城市消費和擴大出口兩條道路。你不能對農民說,你為什麼不享用用雕柴煮出來的彩蛋呢,因為他可能即使白水雞蛋也隻有半個。你也不可能給農民兄弟提供畫蛋和雕柴的服務,因為他為了償付你的服務,可能連僅有的半個白水雞蛋也得給你。

假如現在擴大城市消費和擴大出口兩條路都走通了。經濟以10%的速度遞增,經濟規模比現在翻了兩番,超過了美國,走在了世界前列。而這主要是由4億城市人口辦到的。現在我們有了經濟實力了,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不容許我們忘記農民兄弟。是的,是我們為他們作點什麼的時候了。

是啊,我們能為他們作點什麼呢?如果我們還堅持市場機製的原則,我們就沒有什麼事可作。因為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農民兄弟還是沒有錢來購買我們的商品。也許我們就隻能再來一出“陳州放糧”,開倉濟貧。即走西方各國政府的老路,向低收入和貧困線以下的勞動者發放救濟金。

我們不能無償的向農民發錢,也不能無償的向城市失業人群發錢,因為名不正言不順。如果人們如果不工作也能獲得一筆過得去的收入,人們將會喪失工作的積極性和上進心,而且作為福利政策,一旦實施即不容易取消。但如果人們如果是通過參加農村第四產業的開發而付出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至少不會使其它的人喪失工作積極性。國家在人民普遍富裕或必要時可以輕易的縮小或取消農村第四產業的規模,而且在農村第四產業工作的人一旦富裕起來,或者覺得不滿意,可以很容易的退出來另謀發展。人們不至於擔心象失業救濟金製度那樣養出一群懶漢。

凱恩斯主義那裏有一個充分就業的指標,中國有十二億人,其中在農村的人口占了九億,應不應該有這個指標呢?說起農村的就業,人們好象就理不直,氣不壯,但是,我們應該把充分就業作為一個目標來爭取。隻要我們有這個目標,通過努力,我們就一定能夠達到這個目標。

充分就業實際上是基本資料保障製度的一個目標和手段。中國的十二億人口這個具體國情決定,即使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在三十年以後達到美國的兩倍,按照同樣的勞動生產率計算,也隻需要4億人口。其餘八億人口都可以說是多餘的。按照世界上通行的市場的分配機製,也是很難達到一個基本資料較為合理的分配水平的。因為生產效率的提高使得八億人不必參加經濟活動,然而倘若不參加經濟活動其生活來源就沒有著落。或者那八億人按照市場的分配機製都去參與生產,然而這樣,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就隻能是美國的三分之一。不能說讓這八億人去作那雕柴和畫蛋的工作,因為實際上雕柴和畫蛋的工作都包括在四億人的工作裏了。或者一如既往的,一部分人或行業或地區維持較高的生產率從而較高的生活水平,就是我們的城市;一部分人或行業或地區維持較低的生產率從而較低的生活水平,就是我們的農村。或者我們必須以全新的思路另辟解決問題的道路。建立和完善基本資料保障製度或者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條道路。

作為一個目標,基本資料保障製度要達到通過政府經營的第四產業的發展,使全社會的勞動者都能通過自己的勞動付出,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之成為人們自由發展的基礎的目的。

能達到這個目標的第四產業,在城市,就是公共服務業,在農村,就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的公共服務業,諸如維護城市公共衛生,美化城市,維持城市秩序等都是。至於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就不再重複了。要之,作為一個重要條件,在這種產業中,勞動力資源是該行業資源構成的主要部分,或者說是絕大部分。高技術高價值的物質資源隻占很小的比重。從而不存在與市場產業和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爭資源的情況,因而即使是國家通過舉債和赤字預算進行此類額外的大規模建設,也不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通過基本資料保障製度得到收入的勞動者,應該是首先需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低收階層。從而使通過政府在這裏的投入,能夠對市場產業的基本資料生產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從而對民間企業產生良好的擠入效應,促進經濟的快速的和有效的增長。

這樣的基本資料保障製度,與農民進城和鄉鎮企業加在一起,是三管齊下。在它的建立和完善過程中,應該能在經濟快速和有效增長的同時,達到較為普遍的就業水平和較為普遍的富裕生活水平。

上述說的是政府資金,實際上,銀行貸款在建立和完善基本資料保障製度時,貸款指向非市場產業與市場產業,其經濟效果也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在我國,銀行貸款受政府影響很大,在所謂資金短缺的借口下,農業或農村貸款差不多是非常困難的。其實不是資金短缺,而是觀念上和認識上的問題。

說是觀念上和認識上的問題,隻要我們真正搞清楚了資金的運動實際上是資源的運動這一事實,因而不單是考察無差別的貨幣形式即資金的運動,而是還要考察資源的運動主要是資源構成的運動和變動,我們就會發現,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的所需的資源的構成是不盡相同的。前者需要化肥、種子、農藥,還有農具、農機,以及山上開出來的石頭、土窯燒出來的磚瓦石灰作建材,當然也要水泥鋼材木材三材,不過量很小;後者要的是機器、設備,大量的三材,大型的施工機具等。而在我們國家計委的盤子裏,隻有那麼多的資金。似乎資金給了前者,後者就少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不會因為保證了第一產業的資金需要,就使得二、三產業的建設規模相應縮小。把第一產業正常運行所需資金全部壓在基本建設戰線的後果就是,基本建設物資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的事實,除了製造經濟混亂外,並不能導致基本建設規模的實際擴大,因為你不能直接將農用資源用於基本建設。

但盲目投資和重複建設的基本建設所需要的資源短缺,表現出資金緊張,我們把它認做全局性的資金緊張。基本建設的資金短缺被人為的擴大到全局而使農業生產得不到資金支持,造成的後果則是第一產業由於資金短缺,農用物資銷售不暢、產品積壓,正常的生產和消費不能進行,由於基建規模盲目擴大造成的物價上漲使得農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農村購買力下降又進一步加劇了二、三產業的過剩局麵,造成大量生產能力閑置,企業經濟效益下降。

所以,政府還應注意組織和引導相當規模的信貸資金投向第一產業,這是建立基本資料保障製度的必要條件,也是管理總需求以造成經濟的有效增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體製中,我們的政府也許不能直接去糾正市場收入之分配不均,但我們的政府必須糾正市場分配造成的絕對貧困現象。鄧小平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試進而言之,任何社會成員的絕對貧困同樣不是社會主義。而糾正的辦法就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資料保障製度。建立基本資料保障製度應該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計劃安排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基本消費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供給的生產能力;政府對社會的需求必須有一個全麵的了解和掌握。有多少基本消費品是通過市場途徑進行分配的,又有多少基本消費品需要通過政府政策和資金引導進行分配。在什麼條件下,後一種分配形式可能向前一種分配形式轉變。怎樣促成該種轉變。

二,首先通過市場機製引導形成能較為普遍地分配基本消費品的產業;這應該是就業問題的根本性的解決途徑。然而,鑒於中國有太多的勞動人口,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隻能部分的和逐步通過這種途徑解決問題。也許會有一天,我們的全部基本消費品的分配,都是用市場產業的分配渠道完成的。那時我們就可以認為,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建設達到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

三,建立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形成的產業達到分配基本消費需求品目的;這主要是對農村的貧困人口的。政府在這方麵的開支不能過分注重經濟核算,追求直接的經濟回報。而是要從整個經濟的平穩運行,整個社會的安定大局考慮問題,追求經濟平穩運行帶來的宏觀效益的回報。這有點象對自然災害的預防所得到的回報。社會主義國家,有人食不果腹、衣不庇體、居室不避風雨,國何以言強,民何以言富。

四,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保障失去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