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非市場經濟領域3
無疑,上述對資源的需求構成,都集中在基本資料生產部門。按我國目前的產業狀況來看,除了吃的以外,都存在著不同的生產過剩狀況,就是說,現有的生產能力大於有購買能力的需求。因此,通過投資農村第四產業,將達到兩個目的: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在構成上管理總需求。
既然有著這方麵的勞動力資源構成和必要的物質構成,而所謂缺乏資金的現象,就隻是資金運動與資源運動相脫節在認識上的一種反映。我們有必要糾正的,就是資金運動與資源運動的脫節,而能糾正這種脫節的手段就是政府的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而開發農村第四產業的目的就是為了穩定和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從而擴大糧食、肉蛋、蔬菜、水果的供給。由於農村基礎設施的逐步健全,增加的產出除了應付由於開發農村第四產業產生的需求以外應該尚有餘裕。特別是低產部份的農田,由於其產量低,增產的餘地就更大,因而,投資的邊際效率正處在高水平階段。
一個富裕的社會必須生產出足夠的基本資料,象我國目前的家電行業,日用品生產行業,從表麵上看似乎有很大部份的生產能力沒有能夠發揮而處於閑置狀態,其實就全社會的真正需求而言,還遠遠不夠。試想如果鄉下的農民達到目前城市的收入水平,大多數人都家用電器齊備,每人要有兩三件羊毛衫,家具整齊,居室寬敞明亮,使用現代化的農機器具,恐怕是好多企業開足馬力也忙不過來。
總的說來,在農村發展第四產業的含義是把我國過剩的勞動力資源轉移到短缺的國土資源上,通過著重在於改善土地等自然資源的質以彌補量的不足。使一畝地有兩畝的產出,就等於耕地增加了一倍。使城鄉具有更優雅宜人的環境,也是一種產出。
同時又將我國現階段製造業相對過剩的基本資料生產能力引導向基本資料短缺的農村,成為管理總需求的有力手段。
這也可以說是將不能儲蓄的勞動力資源物化到象國土資源之類的可儲蓄產業,或者同時又是將市場產業中不能儲蓄的基本資料物化到可儲蓄產業中去,成為國家根本財富的源泉。中國古代社會有什麼了不起的資源?除了自然資源外,無非是人力和簡單的工具而已。然而造出來的可儲蓄的產業,如都江堰、萬裏長城、大運河,至今仍然有著巨大的效益,其價值難以計量。
六 立足農村建立基本資料的保障體製
首先,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必須建立起一個基本資料的保障體製,這個製度應該既保證全體社會成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又不能違背市場經濟規律。而能否建立起這樣一個基本資料的保障體係,關鍵在於農村。之所以說關鍵在農村,這是因為:
一、基本資料中的日用品生產和住宅的生產都是現代工業基礎上的產業,迅速擴充生產能力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不存在問題。而作為基本資料的農副產品,則是由我國技術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第一產業提供的。而農業生產由於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製,不可能迅速增加產量。特別是考慮到自然災害的因素和我國農業經濟抗災能力的現狀,更是令人憂心忡忡。而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資料保障製度,農業生產能力的穩步擴大和穩定性的不斷增強,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在現有農村經濟運行體製下,要做到這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
二、基本資料的生產和供給要有一個具有有效購買力的市場需求,這個有購買能力的市場需求要求不但在總量上而且在構成上都必須與計劃中不斷增長的基本資料的供給相適應。換言之,基本資料的供給不僅是為三億城市居民而且還是為九億農村人口提供的,我們必須使九億農村人口具有與之相適應購買能力。而使這九億人的群體具有相應的購買能力,可以說在我國現行的農村經濟機製的框架裏是無法得到解決的。
三、在現代工業基礎上的基本資料的供給,沒有九億農村人口迅速形成的購買能力造成的有效需求,是不可能達到完善的基本資料保障製度所需要的生產水平和能力的。麵對萎縮的農村市場,任何經濟形態的生產者都不可能有迅速擴充基本生產資料生產的動力,因為生產過剩造成的蕭條(不管是對個別生產者還是對整個經濟而言)是誰都不願意體驗的。我們不能考慮通過擴大出口和城市消費來擴充我國的基本資料的生產,以待農村有效需求的產生。因為基本資料的構成和水平都與出口和城市消費不同,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肯定根本不會有農村有效需求的迅速產生。
如何使農村居民在市場機製的基礎上其收入有一個迅速的大的增長,便是基本資料保障製度能否建立和正常運行的關鍵,也是中國經濟能否長期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的關鍵。為此,我們應該把農村經濟的相當大一個領域作為第四產業來進行管理:
一、水利建設。大的水利項目如三峽工程,是國家管理總需求的重要投資方向,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好的第四產業。隻要條件可能,象西線南水北調工程,都應該迅速上馬。中國發展經濟的一個優越性就是國土麵積大,國家發展第四產業不愁找不到用武之地。其它各地的水利建設,在內地經濟落後地區,要特別注意安排勞動密集型的項目,好好組織勞動力的調配,使農村人口有一個增加收入的機會。而如果采取農民投義務工或攤派工而不是付現金報酬的辦法,就失去了管理總需求的意義。結果是農民繼續窮,工商銷售不暢,日子也不會好過。實在財政困難,也應該采取保險積累的辦法,即付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現金報酬之外的不足部份,記作勞動保險金,農民日後憑以取得養老金。我不相信,十年二十年後,我國的經濟還會拿不出這筆錢。這就是所謂以工帶賑,但要有計劃大規模的搞。一要通過水利建設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要通過水利建設真正達到有計劃的管理總需求的目的。
二、農田改造、耕地開發和保護。這方麵國家要拿出錢來投入,使我國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這方麵的投入,除了政府補貼的形式以外,還可以是生產貸款的形式。這樣,就可以在增產糧食的同時,也達到管理總需求的目的。事實上,作為糧食生產的農業,在任何先進國家都是作為重要產業來保護和管理的。
三、農村基礎的生產和生活設施。象自來水、供電、學校,醫療衛生、文化娛樂設施等就屬於這一類。這一類要有計劃的予以安排,使農村人口能夠感受到現代生活的氣息。要盡可能的改變農村的居住環境和衛生條件。應該使電視差轉台象以前搞農村廣播網一樣,複蓋整個農村地區。
四、盡最大可能利用農村勞動力,對國土進行綜合整治。如各地的荒山治理、綠化工程、自然環境改造工程,都應該有計劃的迅速付諸實施。這類項目生產手段投入不多,不存在與其它產業爭資源的問題,所需要的,就是農村勞動力用以換回基本資料的憑證。
應該讓所有的人都有工作可做。為此,我們不應該全盤照搬西方的失業救濟金製度和福利製度,師其意可矣。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我們有必要逐步建立起一個健全的基本資料的保障製度。這個基本資料的保障製度的著眼點不應該隻放在城市的失業人群和貧困人群。在中國的鄉村,有太多的人口,太多的勞動力,他們由於生產手段的落後和生產資料的貧乏,實際上是處於半失業的貧困狀態,我們的基本資料的保障製度一定要考慮到他們。其實,越是貧困的地方,需要投資的地方也就越多,投資的邊際效率也就越呈遞增態勢。所以,應該把農村的水利建設、農田改造、道路建設、山林培育、教育設施的建設等列入政府的重點投資方向,由政府為主統一規劃實施。要之,這些項目的投入不必過度追求機械化,以組織當地村民為主,投入簡單的生產工機具即可。目的在於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使貧困的村民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按照村民的工作投入付給恰當的能調動工作積極性的報酬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沿襲過去征集農民義務工投入的辦法則是毫無意義的。
政府使貧困村民通過自己的勞動投入得到這樣的勞動報酬會產生什麼樣的社會效果呢?
首先,人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這件事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嚴;其次,政府通過這樣的投入使社會的分配得到了最適當的調整,從而保證了社會的基本公平以及安定,使得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得到了真正實實在在的體現;再其次,通過持續的不斷增長的投入,市場的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均衡將保持在合理的社會經濟發展內在所要求的均衡上;最後,政府通過這樣的投入獲得的社會效益或者是外部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它將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起著非常良好的穩定作用。
那麼,貧困的村民通過這樣的基本資料保障製度獲得的勞動報酬將會派些什麼用場呢?首先,他們需要讓自己吃得飽一些,吃得好一些。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的社會現在應該而且有可能不讓一部分人過餓著肚子的生活;其次,他們會讓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好多農村家庭,甚至會把受教育的需要擺在第一位;再其次,他們會讓自己穿得暖一點,穿得好一點。他們需要購買一些現代工業文明生產的日用品,他們需要有一台彩電,他們也需要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而這些需要,正是我國有大量閑置生產力的工業部門,這種需求的開發,將使這些工業部門麵臨極其光明的市場前景。再其次,他們會想辦法把自己的住房搞一下,搞得舒適一點。
想象一下這種情景吧,成億的農村家庭在十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中陸續建造住房造成的巨大的市場需求吧。當然,他們也許會先把錢存起來,或者要購置農機具什麼的,使得農業生產水平和產出都有一個大的提高。
實際上,在美歐日等西方國家,從二戰以後,就一直投入大筆資金對農業進行補貼。
還值得一提的是盛行西方的福利主義,無論其現在怎樣成了西方國家政府的沉重的財政負擔,它畢竟使勞動者有著基本的生活保障,從而有效的緩解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無限擴大與勞動人民的有效需求相對縮小這一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的緩解,其結果應該是不言而喻的。畢竟,勞動者生活好過了,資本家有錢賺,沒有要命的經濟危機了,對大家都是好事一件。
在一國的經濟發展進程中,當到了它的基本資料的供給出現買方市場的時候,就有了建立這樣的基本資料保障製度的條件了。這在城鎮也是一樣。城市的市容的整治、環境的美化和保護,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的救助,待業人員的培訓,都是基本資料保障製度的投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