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45年 太武帝滅佛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後,勢力漸強,信佛者日多。到南北朝時,從皇帝、嬪妃、公主、諸王到世家大族大都信佛。中原人民為了逃避政府的沉重徭役和租調,也紛紛出家。寺院數量和僧尼人數激增。由於最高統治者、官僚貴族對寺院的大量施舍、僧侶地主的廣占田宅,使寺院經濟勢力迅速發展,占有了大量土地。這樣,世俗地主與僧侶地主之間爭奪土地和勞動力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大臣崔浩等便以佛法虛誕、貽害無窮,力勸太武帝滅佛。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太武帝拓跋燾下令從今以後王公以下至庶人不得私自隱匿沙門(和尚)、師巫。以當年二月十五日為限,如過期不把沙門、師巫送到官府者,師巫、沙門身死,主人門誅。次年(445年),太武帝出征蓋吳起義,途經長安一所寺院,見和尚正在喝酒,又在寺中發現許多兵器,太武帝認為僧侶與蓋吳通謀作亂,下令將該寺僧侶全部殺死。在沒收寺院財產時,又發現寺院內有釀酒用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藏數以萬計的財物,還發現寺院內建有地下室藏匿婦女。信道抑佛的宰相崔浩乘機勸大武帝誅殺天下全部沙門,毀掉經像,太武帝遂下令將所有佛像、佛經擊破焚燒,全國沙門無論年幼年長一律坑殺。這次滅佛,對佛教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寇謙之清整道教
寇謙之,字輔真,北魏上穀人。少修張魯之術,崇奉天師道(即五鬥米道)。後謊稱道教祖師太上老君曾於神瑞二年(415年)授他為“天師”,賜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20卷,號曰《並進》,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又假托老君玄孫“牧土上師李譜文”賜他《天中三真太文錄》60餘卷,號曰《錄圖真經》,要他輔佐北方太平真君拓跋燾,令男女立壇宇,朝夕禮拜,其中能修身煉藥、學長生之術的即為真君種民。寇謙之吸收了許多天算、醫藥知識,作為傳播道教的手段,又仿效佛教製訂了一套道教戒律。經寇謙之改造後的道教,吸收了許多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如忠君等等,因而得到了北魏統治階級的賞識,宰相崔浩尊他為師,拜事甚勤,接受其法術。太武帝拓跋燾也大力提倡道教,專門為寇謙之在京城東南建天師道場,並於太延六年將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元年(440年)。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拓跋燾還親至道壇,受符錄。此後,北魏每一皇帝即位都要到道壇受符錄。這樣,在北朝,道教和封建統怡階級緊密結合起來了。
公元445年 蓋吳起義
北魏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迫使各族人民起來反抗。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安定盧水胡人蓋吳在杏城(今陝西黃陵西南)聚眾起義,各族人民紛紛響應,眾至十餘萬。十月,前去鎮壓的北魏長安鎮副將拓跋紇兵敗被殺,起義軍勢力大振。太武帝拓跋燾征發高平敕勒騎兵奔赴長安,令將軍叔孫拔統領並、秦、雍三州之兵屯守渭北。十一月,蓋吳派別部首領白廣平西攻新平,安定各少數民族也起兵響應。蓋吳派兵西進長安。此時,河東(今山西西南部)蜀人薛永宗也起兵響應蓋吳,襲擊聞喜縣城。拓跋燾令殿中尚書拓跋處直、尚書平陽公幕容嵩率領兩萬騎兵鎮壓薛永宗,殿中尚書乙拔率三萬騎討蓋吳,西平公寇提率萬騎討白廣平,衛令薛拔糾集宗族鄉黨沿黃河設置塢壁,切斷蓋吳與薛永宗的聯係。此時,蓋吳已設置百官,自稱天台王。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正月,拓跋燾親率大軍至東雍州,用崔浩之計,乘起義軍不備,圍攻永宗營壘,永宗出戰大敗,與家人一起跳汾水自殺。拓跋燾南至汾陰,渡河,至洛水橋時,聞蓋吳在長安之北,遂向長安進發。義軍聽說後,全部逃入北山,魏軍一無所獲。二月,拓跋燾到長安,然後經益屋,曆陳倉,至雍城,所經之地誅殺響應蓋吳起義各族民眾。同時,北路乙拔等軍在杏城大敗蓋吳,蓋吳乘馬逃走。五月,蓋吳又在杏城收集兵馬,自號秦地王,聲勢複振。拓跋燾遣永昌王仁、高涼王那統率北道諸軍鎮壓。八月,高涼王那等打敗蓋吳,獲其二叔,又采用長安鎮將陸俟建議,放蓋吳二叔,令其殺蓋吳。數日後,蓋吳果然被殺,一說蓋吳係在與屠各胡作戰時中流矢而死。白廣平、路那羅也相繼被魏軍所鎮壓。
公元448年 萬度歸破焉耆之戰
焉耆為西域城邦,都員渠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南)。東距高昌900裏,西離龜茲900裏,中間都是沙磧地帶。因多次剽劫北魏出使西域的使臣,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九月遣萬度歸率軍往攻。度歸部出發時僅有5000輕騎和少量糧食,靠取糧於途中,來保證連續進軍,度歸領軍從東麵攻焉耆邊守,拔左回、尉犁二城(焉耆國內共有9城)。進而圍攻員渠城,焉耆王鳩屍卑那率4萬人出城守險抵抗。萬度歸選募壯勇,持短兵器衝擊,鳩屍卑那部眾大潰,皆被俘虜。焉耆王初逃入山中,後見其國盡為萬度歸所占,乃逃奔龜茲。魏太武帝令附於魏的唐和(原北涼將領)和車師國大帥、前部王車伊洛率所部會同萬度歸征討西域。唐和說降柳驢以東6城,隨後聯兵攻克波居羅城。十二月,萬度歸奉命率騎1000西擊龜茲,留唐和鎮守焉耆。龜茲遣鳥羯目提等領兵3000抵禦,萬度歸將其擊敗,斬首200餘,獲駝馬而還。此時,柳驢戍主乙直伽陰謀叛魏,唐和擊斬之。從此,諸胡降服,西域再次平定。
公元450年 國史之獄
道武帝拓跋珪時曾詔秘書郎鄧彥海著《國紀》十餘卷,編年次事,體例未成。到明元帝拓跋嗣,廢不著述。429年,太武帝拓跋燾召集文人,編寫國史,由司徒崔浩等共參著作,編成《國書》30卷。至於損益褒貶、折衷潤色,全由崔浩總攬。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為崔浩所寵信的著作令史太原閔湛等上疏請求將崔浩所注《易》、《論語》、《詩》、《書》及《國書》全部銘刻於石,以彰直筆。崔浩遂在平城西郭外郊天壇刊石,方百步,用功300萬。崔浩寫拓跋魏先世之事甚詳,引起觀眾議論。自代北南遷的拓跋貴族無不憤怒,認為崔浩暴揚”國惡”。拓跋燾大怒,於同年六月殺崔浩,並將清河崔氏與崔浩同宗者及崔浩姻親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鉚氏族滅,參與《國書》著錄鈔寫的秘書郎吏以下亦全部處死。
公元452年 宗愛政變
宗愛因罪被閹為宦官,任中常侍。正平元年(451年),被太武帝拓跋燾封為秦郡公。宗愛生性陰險殘暴,品行不端,為太子拓跋晃所憎惡。給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受寵於太子,皆與宗愛不和,宗愛懼道盛、平城浩罪於己,遂陷害道盛、平城。拓跋燾大怒,將道盛等人斬於都市,東宮(太子宮)官員也大都坐死。不久,太子晃亦恐懼而死。拓跋燾後來知太子無罪,探為追悼。宗愛害怕被殺,遂於正平二年(452年)二月殺拓跋燾。尚書左仆射蘭延,侍中和匹、薛提等密不發喪。和匹因皇孫拓跋濬年幼,想立長君,將秦王翰征置密室;薛提堅持立拓跋濬,議久不決。宗愛知道後,因素惡秦王翰,而與南安王拓跋餘關係較好,遂將拓跋餘從中宮便門秘密迎入禁中,假稱赫連皇後之令召蘭延等人。宗愛先使宦官30人持兵器伏於禁中,蘭延等人一到,伏兵依次將他們捆綁,斬於殿堂。又將秦王翰執殺於永巷。遂立拓跋餘為帝。宗愛自任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秘省,位居元輔,總攬軍權,坐召公卿,威權甚盛。拓跋餘懼之,謀奪其權。宗愛憤怒,於同年十月,乘拓跋餘夜祭東廟之機,派小黃門賈周等人密殺拓跋餘。此時,羽林郎中劉尼與殿中尚書源賀、南部尚書陸麗亦密謀除宗受,立皇孫拓跋濬。由源賀與尚書長孫渴候嚴兵守衛宮門,劉尼和陸麗從苑中把拓跋濬迎進平城.然後號召衛兵入高,執宗愛等,擁立拓跋濬即帝位,殺宗愛、賈周等,夷其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