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考據學、史學和圖書整理3(1 / 3)

第十章 考據學、史學和圖書整理3

永寧寺遺址

北魏崇奉佛法,在崇佛年代留下許多佛寺和石窟遺址,洛陽永寧寺便是當時著名的佛寺之一。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時代洛陽有佛寺1300餘座,而以永寧寺規模最為宏大。永寧寺建於熙平元年(公元516年),位於今洛陽市東15公裏的漢魏洛陽城遺址內,在北魏宮城的西南側,占地麵積達9萬平方米,是北魏後期的重要佛寺。196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勘察,並於1979~1981年和1994年先後6次進行發掘。永寧寺遺址的山門、佛塔及正殿均位於中軸線上。這種以塔為中心,殿在塔後的布局,是中國早期佛寺建築的典型模式。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彩塑及石雕、瓦、瓦當等。彩塑品中有飛天、菩薩比丘以及世俗供養人像。這些泥塑造型精致,是北朝雕塑中的精品。

北方三才

北魏至北齊之際,出現了“三才”,他們是魏收、溫子升、邢子才。

魏收小時候便機警,能寫文章,跟他父親到邊境上去鎮守,喜歡騎馬射箭,想以武藝來撈取功名。有人嘲笑他:“魏郎你能弄戟嗎?”魏收慚愧,無言以對,便折節讀書。夏天,坐在樹蔭下的板床上,朗聲吟誦,幾年之後,床板被磨去不少,魏收的學識也增長了不少。

東魏派魏收、王昕出使梁國。王昕風流瀟灑,能說會道,魏收辭藻宏逸,梁主和他的臣子都對魏收、王昕敬佩,梁主連聲稱讚:“過去李諧、盧元明來朝,已是蓋世之才,王昕、魏收又是中興之才,不知將來之人又該如何?”魏收住在賓館裏,買來婢女供他淫樂。梁朝賓館的人都因此而獲罪。魏收便被人叫做“驚蛺蝶,”名聲一臭,官職也被罷了。魏收有一個堂叔魏季景,能寫文章,也做官,論文章、官職,都在魏收之上,魏收卻瞧不起這堂叔。人稱他倆為“二魏”,可魏收卻說:“將他與我相提並論,簡直就是拿蠢人同我相比。”

魏收在家歇了幾年,才被人推薦到高歡的幕府裏,卻仍沒有得到重用,魏收本想以自己的文才脫穎而出,能得重用,可現在見這種願望不可能實現,便請求修撰國史。崔暹便在丞相高澄麵前推薦魏收:“修國史這是大事。您家人的霸王功業都須記載史冊,如果沒有魏收是不可能的。”高澄向孝靜帝請求,魏收便擔任了散騎常侍一職,撰修國史。孝靜帝秋季大獵,令群臣賦詩。魏收詩中的兩句“尺書征建業,折簡召長安”,深獲群臣的讚賞。丞相高澄說:“我朝的魏收,真是國家有幸。他能通達縱橫,雅俗兼工。我常讓邢子才、溫子升為文作詞,但他們文章氣魄比不上魏收。我有時忘記了什麼,或說不盡,或沒提及的,魏收草詔時,都能周全想到,這確實難得。”於是讓魏收又擔任了主客郎一職,迎接梁國使臣謝珽、徐陵。

高洋逼孝靜帝退位,自己為帝,北齊代東魏。魏收被召為中書令與著作郎,撰寫《魏史》。魏收專在史閣,不問餘事,他向高洋請求:“我願意撰修史書,早點把《魏史》寫出來。”高洋說:“放心去寫吧,你可以直筆縱橫,我不會象魏太武帝那樣殺史官。”魏收所引史官有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於,可這些人大都不具備史才,魏收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烘托他。魏收常常借史來威脅人:“你們是什麼東西!竟敢同我魏收作對!我手中的筆操縱著生殺大權,我想美言你幾句,便能把你捧上天;我想貶損你,便能將你打入地獄。”魏收曾經得陽休之的幫助,可又無以報答,便說:“我無以報德於你,隻能為你在我的史書上留下一篇好傳記。”陽休之父親陽固是北魏太守,因貪汙酷虐被李平所彈劾,因而獲罪,這事在《魏起居注》記載得明明白白。可魏收在史書中卻美化了陽固,他這樣寫道:“固為北平太守,有政績,因公事被免官……李平對他很敬重。”爾朱榮本是北魏政敵,擾亂朝綱,可魏收得了爾朱榮之子的賄賂,便在史書中減爾朱榮之惡,虛增爾朱榮之善,並為爾朱榮作論:“如論修德義之風,則古代名臣哪裏能比得上爾朱榮。”

魏收所撰《魏史》共一百三十卷,書成之後,大家議論紛紛,都認為魏收持論不平,修史不實,許多人向朝廷投訴,一時間,人們把魏收所撰之史叫“穢史”。魏收修史,得罪了許多人。北齊滅亡那年,魏收的墳墓被人掘開,屍骨被拋於塚外。

邢子才10歲便能寫小小文章,才思豐贍,博學強記,涉獵經史,一覽無遺。年未二十,便已名動飽學之士。有一次,邢子才與陽固、裴伯茂、陸道暉等人到北海王元昕處宴飲作樂,賦詩頌文。眾人你唱我和,吟了幾十首,都放在元昕奴仆室中。第二天,奴仆外出,眾人求詩無所得,邢子才便將昨日所吟的幾十首詩背出來。陸道暉不認帳。待奴仆回來,眾人翻開詩本一看,邢子才背得一字不誤,眾人便深深佩服。北魏孝明帝以後,文章鼎盛。邢子才雕文琢藝,獨步當時。每一文出,京師為之紙貴,人們爭相吟誦。魏與梁朝通和,邢子才、魏收、邢子明被征入朝,當時一般文人名聲都在邢子才之下,但邢子才威儀不重,名聲雖高,卻不允許出境為使。

東魏孝靜帝時,高澄輔政。邢子才因事與人不和,被孝靜帝貶退。與邢子才齊名的溫子升因事被高澄餓死。魏收本來名位都在邢子才、溫子升之下。溫死,邢退,於是魏收便得以獨步一時。魏收與邢子才各引朋黨,互相詆毀。魏收鄙視邢子才的文章,邢子才也老大瞧不起魏收。邢子才對人說:“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不僅僅模擬任昉,而且常常抄襲。”魏收聽邢子才這麼說自己,不服氣地指責邢子才:“邢子才常在覺約集中作賊,為什麼說我抄襲任昉詩文。”名士顏之推問祖珽,“邢、魏誰優誰劣?”祖珽答:“見邢子才、魏收的好壞,便知任昉、沈約的優劣。反過來也一樣,知任昉、沈約的好壞,便知邢、魏的優劣。”一時人稱祖珽回答得恰到好處。

溫子升小時候便專心於學,夜以繼日地讀書,博覽百家。可生不逢時,有才無處發揮,在廣陽王元淵門下當了一名教書先生,每天就著幾塊豆腐和幾棵蔬菜過日。有時也發發牢騷,形諸筆端。儒士常景讀到溫子升所寫的文章,便到廣陽王家,對廣陽王稱說溫子升的才能。廣陽王反問:“你怎麼知道這個人?”常景不慌不忙地說:“我是通過讀他的文章知道的,文如其人。他果真是個大才子,大王應該禮遇他。”溫子升的處境稍有改觀。

孝明帝即位,廣召有才之士,選充禦史。溫子升應試,得中高第,被選為禦史。沒多久,葛榮起義。溫子升被廣陽王元淵召為郎中,委托他掌管軍國文書,撰寫布告。元淵被葛榮擒殺,溫子升也被葛榮擒獲。葛榮手下都督和洛興與溫子升相識有舊,便暗地裏來見溫子升。“溫兄乃大才,豈可埋沒於此,宜作速逃離此地。”“我今被擒,四處都是葛榮的人,我往哪裏逃呢?”“溫兄不用發愁,小弟自有辦法。”和洛興派幾十名士兵以拜訪父母為名,暗中將溫子升挾帶其中,送到冀州。溫子升好不容易逃到洛陽,死裏逃生,長歎一口氣:“我溫子升命蹇運乖如此,仕宦之途多艱險,還不如與清風流雲碧水綠樹為伴,也能夠淡泊明誌,寧靜致遠。”也就不去幹謁,閉門讀書,刻苦自勵。

孝莊帝登位,溫子升被征為主客郎中。有一天,他沒有去當值,上黨王天穆大怒,將責罰他,他便逃跑了。天穆更加惱怒,向孝莊帝請求另派人代替溫子升。孝莊帝不答應:“當世才子不過數人,怎能因他偶有小過便將他罷黜。”溫子升仍當主客郎中。元顥借兵奪位,天穆請溫子升同去抗拒叛軍。溫子升不敢答應,心想:“我已得罪於你,你還想殺我,我怎能自投羅網。”天穆派人放出風來:“我隻想發揮溫子升的才幹,怎會因前事而耿耿於懷。如果他這次不聽我的話,那他最好南逃梁國或北投匈奴,否則便脫不出我手心。”溫子升害怕了,隻得去見天穆。元顥攻入洛陽。天穆問溫子升:“你是想回到京都,還是跟我北渡黃河。”溫子升勸道:“皇上是因為虎牢關失守,才如此狼狽不堪,北渡黃河。現在元顥剛占領洛陽,人心不服,如果我們現在便討伐他,那將不費什麼勁就能取得成功。大王如果收複京都,迎回皇上,這功勞可不小。如果大王就此北渡,便失去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隻能惋惜後悔。”天穆卻不聽溫子升的勸告,派他去洛陽。元顥任命溫子升為中書舍人。元顥失敗,孝莊帝又起用溫子升為中書舍人。孝莊帝同大將軍爾朱榮不諧,想除掉他,召溫子升問王允除董卓的故事。溫子升便大力陳說:“陛下正應該除掉飛揚跋扈的爾朱榮。想東漢王允不過是個丞相卻能不費什麼勁便除掉董卓。陛下以萬乘之眾,更應該除掉爾朱榮這頭惡狼。”孝莊帝伏兵殺死爾朱榮。爾朱榮侄爾朱兆率兵攻入洛陽,殺了孝莊帝。溫子升怕爾朱兆追究爾朱榮被殺一事,便便衣輕裝逃走了事。

北魏一分為二,東魏丞相高澄引溫子升為大將軍府谘議參軍。高澄手下元僅、劉思逸、荀濟等人謀刺高澄,失敗。高澄懷疑溫子升同元僅等人有聯係,便將他關在晉陽獄中,並命令獄卒不許給溫子升飯吃。溫子升被餓得兩眼發黑,茫然四顧,徒然四壁,隻有鐵窗鐵門冷清清地放著暗光。他長歎一口氣,隻得扯下自己的破襦,咬碎了,咽在肚裏,聊以充饑。破襦片無法消化,溫子升肚脹而死。獄卒報知高澄。高澄一點也不憐惜,“命令將他的屍體扔到郊外的路邊去。”溫子升這樣的結局是他本人無法預料的,可自古以來又有幾個文人能飛黃騰達,能幹出一番轟天動地的事業呢?

陰何

陰、何是指南朝詩人陰鏗和何遜。何遜是梁朝代表作家,陰鏗是陳朝的著名詩人;二人詩風相近,後世因並稱“陰何”。何遜詩抒情狀物,頗有謝胱風致。如寫離情別緒的《臨行與故遊夜別》,寫山水景物的《慈姥磯》等。至於寫景詩篇中名章迥句,更是俯拾皆是。如“薄雲岩際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遊魚亂水葉,輕葉逐風花”(《贈王左丞》),“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與胡興安夜別》)等,都清新雋美。陰鏗詩的風格與何遜近似,亦以描寫山水景物著稱。二人都善寫新體詩,在寫詩時都注意工偶精對、審音煉字;何遜不少詩屬對工切已具唐律規模,陰鏗新體詩則尤近於唐人律詩,二人對近體詩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唐代大詩人杜甫對他們就十分推崇,自雲作詩“頗學陰何苦用心。”(《解悶》)

第二冊

兩晉治史成風氣

兩晉時期,史學興盛。研究和著述史書的學者輩出,史學著作豐富。這裏介紹對後世影響較大的幾位學者。

西晉武帝時代,有一位自稱“有《左傳》癖”的大將,他就是在滅吳戰役中卓建功勳的杜預。杜預說過這樣的話:“立德不可以企及,而立功、立言可以努力。”他在立功之後,就集中精力閱讀經籍,努力著書立言。他將《春秋》和《左氏春秋》兩書合編在一起,以《春秋》為經,以《左氏春秋》為解釋經的傳,並彙集了前人的注解作注,完成了《春秋左氏經傳集解》30卷。他還針對《左傳》中對同一個人有時稱名、有時稱號的情況,作了《名號歸一圖》;又根據春秋各國紀年不同的情況,作了《春秋長曆》,即年表。他總結了孔子作《春秋》的五種筆法,即:微而顯,誌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這些著述自成一家之學,至今是學者研究《左傳》的重要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