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飲食文化(1 / 3)

第三章 飲食文化

中國菜肴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係,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係”。

一個菜係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曆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係”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八大菜係”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魯菜

山東菜:又簡稱魯菜,是由濟南和膠東兩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點是清香、鮮嫩、味純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味濃厚、嗜蔥蒜,尤以烹製海鮮,湯菜和各種動物內髒為長。濟南菜擅長爆、燒、炸、炒,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湯爆雙脆、燒海螺、燒蠣蝗、烤大蝦、清湯燕窩,幹蒸加吉魚、油爆海螺、扒原殼鮑魚、奶湯核桃肉、白汁瓤魚、麻粉肘子。

著名的菜肴有:

九轉大腸:此菜係用豬大腸經水焯、油炸後,再灌入十多種作料用微火爆製而成。成菜色澤紅潤,大腸軟嫩,有酸、甜、香、辣、鹹五味。此菜係山東傳統風味。

糖醋黃河鯉魚:此菜選用黃河鯉魚烹製而成,成菜外焦裏嫩,香酥、酸甜、稍鹹。

德洲扒雞:此雞用九種調料和六種作料,經油炸,燜煮而成。成菜雞皮光亮,色澤紅潤,肉質肥嫩,熱吃時,手提雞骨一抖,骨肉隨即分離,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德州傳統風味。

豉汁蒸花甲·營養成份

花甲:有明目解毒,養肝,涼血,散風,止渴和滋陰的功能,主治婦女血崩、痔漏、糖尿病、痔瘡、支氣管炎、燙傷和療瘡等症。

豆豉:可幫助消化,增強腦力,減輕醉酒,提高肝髒解毒功能,防治高血壓,消除疲勞,預防癌症,解除病痛及減緩老化。

秋葵玉米筍·營養成份

秋葵:秋葵有整腸、增進食欲及降低膽固醇的功效,又含有豐富的葉酸、維生素A、C及鉀,是低熱量的澱粉類蔬菜。

玉米筍:含豐富的食物纖維,有降低血脂,利尿及改善便秘作用。

雞胸肉:雞胸肉的脂肪含量少,適合當消化不良者的蛋白質來源,可強化粘膜組織、防止細菌感染,亦有防癌的功效。

蒜香排骨·營養成份

每100克蒜苔含蛋白質1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84克,能量1738千焦,粗纖維13克,鈣18毫克,鐵1毫克,維生素A原(胡蘿卜素)07毫克,維生素B1012毫克,維生素B2005毫克,尼克酸04毫克,維生素C35毫克。另含較多糖分、磷質和大蒜素。

川菜

四川菜:又簡稱川菜。是我國眾多菜係中曆史最悠久的菜係之一。據《華陽國誌》記載,川菜的發源地巴國與蜀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山林澤魚,園囿瓜果”,當地土特產相當豐富,很早就有了川椒、薑、岩鹽等調味品。後來在當地戰國時代的墓地裏發現當時的盤、盆、甑、等食具,據有的專家研究,川菜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就萌芽了。漢代張騫通西域時,引進了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使川菜的烹飪原料與調味品更豐富了。元、明清定都北京後,川菜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漸漸形成了“尚滋味”、“好辛香”的傳統特色。烹調技法上,以小炒、小煎、幹燒、幹煸見長。其特點是講究“七滋八味”,“一菜一格”。“七滋”,即甜、酸、麻、辣、苦、香、鹹;“八味”,即魚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紅油、薑汁、家常。在烹法上,尤以煎、炸、拌、幹燒、燴、爆等為特色。

如今,川菜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前提下,求新求變,為了迎合現代人的新口味,製作出新品種的川菜,正在逐步形成。

著名的菜肴有:

回鍋肉:此菜是用豬腿肉先煮好後切片,再用油加鹽炒至肉片出油,分別加入豆辮醬、甜麵醬、紅醬油、和青蒜苗段炒至而成,成菜紅綠相襯,鹹中帶甜,微辣醇鮮、味濃而香,是四川的傳統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