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周易》與中國倫理思想
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周易》一直占有崇高的地位,被奉為性命之源、聖學之本,受到曆代學者的重視。周敦頤讚歎說:“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書》)王夫之通過認真地比較研究指出:“根極精微,發天人之蘊,《六經》、《語》、《孟》,示人知性知天,未有如此之深切著明者,誠性學之統宗,聖功之要領,於《易》而顯。”(《周易內傳》卷五)
《周易》倫理思想的特色
《周易》的倫理思想之所以高於除《易》以外的《五經》,《語》《孟》,主要在於吸收了道家的天道陰陽的思想,提煉出了“性命之理”的範疇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說卦》說: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土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仁義本是儒家的倫理範疇,但是儒家的孔孟從未把仁義提到性命之理的高度,用陰陽哲學來論證,“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的思想首先是由道家的老、莊提出來的,但是他們二人從未把這個思想與人性的本質聯係起來。《易傳》綜合總結了儒道兩家思想的成果,溝通了天人關係,認為天道的陰陽就是人道的仁義,人道的仁義也就是天道的陰陽,合而言之,統屬於性命之理;於是仁義這對倫理範疇就上升到深沉的宇宙意識的層次,具有極為豐富的哲學含義了。
後世的易學家常常把仁義與陰陽相配,從性命之理的高度來闡發仁義的哲學含義,曾經有過許多不同的說法。比如揚雄說,於仁也柔,於義也剛,周敦頤以仁為陽,義為陰。朱熹認為,當以仁對陽。仁若不是陽剛,如何做得許多造化?義雖剛,卻主於收斂,仁卻主發舒(見《朱子語類》卷七十七、九十四)。王夫之反對這些機械的配法,認為是“拘文牽義”,“辨析徒繁”,根據他的“乾坤並建”的易學思想作了新的解釋。王夫之指出,天下無有截然分析而必相對待之物,陰與陽是相合以成,兩相倚而不離的,無有陰而無陽,無有陽而無陰。就天地而言,天之有柔以和煦百物,地之有陽以榮發化光,並無判然不相通之理。仁義與陽剛陰柔的關係也是如此。“仁之嚴以閑邪者剛也,陰也;慈以惠物者柔也,陽也;義之有斷而儉者陰也,剛也:隨時而宣者陽也,柔也。”因此,陰陽、剛柔、仁義,雖有分而必有合,“不可強同而不相悖害,謂之太和。”所謂太和,也就是和順。“天地以和順而為命,萬物以和順而為性。繼之者善,和順故善也。成之者性,和順斯成矣。”“和順者,性命也;性命者,道德也。”(見《周易外傳》卷七、《周易內傳》卷五、六)
王夫之把性命之理歸結為和順,和順就是陰順陽,陽順陰,陰陽兩大對立勢力協調共濟,相因相成,維持一種必要的張力,構成天人整體的和諧。這種和順既是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內在的動因,宇宙自然秩序的本然,又是人性本質的關鍵所在,倫理思想的根本原理。照王夫之看來,性命之理不光是指天道的陰陽、地道的柔剛、人道的仁義,還必須進一步理解其要本歸於和順,才能全麵準確地把握這個性命之理所蘊含的思想精髓與價值理想。所謂“天地以和順而為命,萬物以和順而為性”,是說天地萬物陰陽變化不相悖害而和諧統一,歸於和順,這是性命之源。所謂“繼之者善,和順故善也”,專就天人接續之際而言。人稟賦此性命之源而有仁義之性,仁義就是陰陽,單有仁不叫做善,單有義也不叫做善,唯有使仁義達到如同天地萬物那種和順的境界,才叫做善。因此,和順二字就是人的道德行為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判斷人的道德行為的價值標準。《說卦》說,“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所謂窮理,是窮盡得此和順之理。所謂盡性,是盡其在我,顯發自身所稟賦的仁義之性,以和順為目標,進行不懈的追求。所謂至命,是向性命之源的複歸,如果窮理盡性做到極處,既成己又成物,不僅使個人身心和順,而且使社會人際關係也和順,這就是一個理想的人格,達於至善了。
儒家對仁義這對倫理範疇曾經有過很多討論。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離婁上》)《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禮記·表記》說:“厚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從這種討論可以看出,儒家所關注的不僅是對仁義的內涵作出規定,而且力圖弄清仁與義二者之間的關係。仁的核心是愛,著重於親親,義的核心是宜,著重於尊尊,二者雖是最高的美德,但是具體到某一個人身上,並不能恰到好處。有的人仁多義少,有的人義多仁少,隻有把仁和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做到“親而尊”,避免“親而不尊”或“尊而不親”的偏向。儒家的這些看法是有大量的經驗事實為依據的。《說卦》站在陰陽哲學的高度對這些看法進行了一次理論上的升華,提出了“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的命題。照《周易》看來,為什麼仁義必須有機地結合而不能有偏,是因為隻有如此才能符合囊括天人的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的本質就在於陰與陽、柔與剛、仁與義的和諧的統一。就仁義必須符合客觀外在的性命之理而言,《周易》的倫理思想可以說是“他律”的。但是仁義為人性所固有,人發揮自己的本性,由盡性以至於命,就這一方麵來看,《周易》的倫理思想又可以說是“自律”的。把“自律”與“他律”融為一體,既強調人應效法天地,按照宇宙自然的和諧秩序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又強調人應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奮發精進,實現自己所稟賦的善性,而要本歸於和順,以謀劃社會人際關係的整體和諧作為道德追求的最高目標,這就是《周易》的倫理思想的特色,也是《周易》的倫理思想的總綱。
《周易》倫理思想與“禮”的範疇
《周易》關於社會倫理規範的思想是圍繞著禮的範疇而展開的。《履卦·象傳》說:
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誌。
履卦瘙棭上乾下兌,乾為天,兌為澤。《易傳》認為,天在上,澤居下,履卦的這種卦象就象征著社會上尊卑貴賤的等級製度。君子看了這種卦象,應該辨別上下之分,確定正當的行為規範,使人民有所遵循。履的意思是踐履,踐履應該遵循禮的規範,所以履也就是禮。《序卦》說:“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者,禮也”。
大壯卦的卦象瘙椓是上震下乾,震為雷,乾為天。《象傳》解釋說:雷在天上,大壯。君予以非禮弗履。雷震動於天上,聲威甚壯,是為大壯。同時,這種卦象也象征著以卑乘尊,壯而違禮。《易傳》認為,君子看了這種卦象,應該戒懼警惕,使自己的行為遵循禮的規範,“非禮弗履”。《易傳》的這個思想顯然是和孔子的“克己複禮”的思想相一致的。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
但是,《易傳》根據陰陽哲學對孔子的這個思想進行了理論上的升華,從天地萬物的生成、
人倫關係的發展論證了禮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礎。《序卦》說: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照《易傳》看來,天地為萬物之本,夫婦為人倫之始。就天地而言,天為陽,地為陰,天在上,地在下,雖有尊卑貴賤之分,但是必須互相感應,交通成和,才能化生萬物。因而宇宙的自然秩序是由兩個不同的方麵共同構成的,一方麵是陰陽之分,另一方麵是陰陽之合,二者缺一不可。《係辭》所謂“天地氰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把這個意思說得更為顯豁。“天地”、“男女”,指的是陰陽之分。“氤氳”、“構精”,指的是陰陽之合。正是由於這兩個方麵的結合,所以自然界呈現出一種秩序井然而又生生不已的運動過程。人類社會的秩序是效法天地的秩序建立起來的,同樣也包含著這兩個方麵。夫為陽,婦為陰,這是陰陽之分。夫婦交合而產生子女,這是陰陽之合。夫婦之所以為人倫之始,是因為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人類社會的各種人際關係都是由夫婦關係派生演化而來的。為了調整穩定各種人際關係,於是建立設置了一套倫理規範,這就是禮的起源。這種禮雖是人為的創設,但卻是效法天地,以宇宙的自然秩序作為自己存在的堅實的基礎。它不僅強調陰陽之分,而且十分重視陰陽之合。如果人類社會的人際關係隻有陰陽之分而無陰陽之合,就會像否卦的卦象所象征的那樣,形成否結不通的狀態,造成“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的後果,整個社會失去了聯係的紐帶,分崩離析,陷入解體了。相反,如果隻有陰陽之合而無陰陽之分,就會上下不分,貴賤不明,秩序混亂,社會生活也難以正常地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