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倫理、社會倫理、政治倫理
既然夫婦為人倫之始,由夫婦所組成的家庭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那麼處理家庭關係的倫理規範就必須首先體現陰陽之分與陰陽之合的原則,成為其他各種倫理規範的根本。家人卦集中討論了家庭倫理。家人卦的卦象瘙椖,內卦離為火,外卦巽為風,風自火出,象征風化之本,自家而出。六二為女,女居陰位,九五為男,男居陽位,象征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彖傳》解釋說:
“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就男女開始結為夫婦而言,關鍵在於陰陽之會—既已結為夫婦而組成家庭。關鍵則在於陰陽之分。雖然如此,分與合是一種辯證的關係,相反相成,不可割裂。我們可以把鹹卦和家人卦作一番比較。鹹卦的卦象瘙椌兌上艮下,兌為少女,艮為少男。《彖傳》解釋說:
“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悅,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鹹卦集中討論少男少女如何通過相互之間的感應而結為夫婦。《易傳》認為,為了促使陰陽交感得以順利進行,作為少男的一方必須打破男尊女卑的常規,與女方互換位置,柔上而剛下,男下女,才能取得女方的歡心。反過來看,如果男方片麵地強調陰陽之分,不尊重女方,不抱著“以虛受人”的態度去主動地爭取女方的喜悅,交感的過程就無法進行。實際上,這是宇宙的普遍規律,誰也不能違反的。比如否卦瘙棲,天在上,地在下,雖然符合天尊地卑的常規,但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很不吉利。泰卦瘙棯與否卦相反,天本在上而居於地之下,地本在下而居於天之上,結果是順利完成了交感的過程,“天地交而萬物通”,是個大吉大利的卦。
當男女既巳結為夫婦而組成家庭,並且派生出父子、兄弟、夫婦種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就應該按照陰陽之分的原則,建立一種正常的合理的秩序,做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各盡其倫,各盡其職,這也是符合“天地之大義”的。雖然如此,分中仍有合。在一家之內,父母是尊嚴的家長,如同國之嚴君一樣。父為男,男性剛而動,宜於主持外事,故“男正位乎外”。母為女,女性柔而靜,宜於主持內事,故“女正位乎內”。父母的職責盡管不同,卻是相互配合、剛柔並濟的。這是因為家庭內部的各種人際關係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麵不能不辨明上下尊卑長幼之序,否則就無從樹立家長的權威而使家庭成員失去統率,因而必須強調陰陽之分的原則,治家要嚴,以敬為主;另一方麵,又不能不維護家庭內部感情上的團結,做到和睦融洽,交相愛樂,因而必須重視陰陽之合的原則,治家宜寬,以愛為本。寬與嚴,愛與敬是相互矛盾的。王弼注《家人卦》說:“凡物以猛為本者,則患在寡恩;以愛為本者,則患在寡威”,《易傳》為了把這兩個方麵統一起來,使之無過無不及,所以認為家人之嚴君既不單單是父也不單單是母,而是父母共同的配合。母性的慈愛與寬容可以製約父性的威嚴而不致流入“寡恩”,反過來看,父性的威嚴又可以製約母性的寬柔而不致流入“寡威”。寬與嚴、愛與敬的結合,不僅是家庭倫理的規範,也是社會倫理、政治倫理的基礎,所以《易傳》認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儒家一貫主張,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家庭倫理是社會倫理與政治倫理的基礎,《易傳》的這個思想是和儒家完全相通的,但是,《易傳》根據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路,對儒家的主張作了自然主義的論證,這就把儒家的人文價值理想提高到深沉的宇宙意識的層次,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全麵的辯證的觀點。人們在履行倫理規範時,應該同時照顧到陰陽之分與陰陽之合兩個不同的方麵,才能符合“天地之大義。”因此,不能把倫理規範看成僵死的凝固的教條,必須服從的絕對的律令,而應該審時度勢,根據各種具體的情況,從相互製約相互依存的角度來全麵地理解。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隨,這些都是儒家所提出的家庭倫理的規範。《易傳》雖然讚同這些規範,但是並不孤立地討論規範的本身,而是站在更高的層次對家庭關係的整體進行綜合地動態地考察,根據它的總的發展趨勢提出撥亂反正的調整方案。比如《家人卦·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嬉嬉,終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嬉嬉,失家節也”。楊萬裏在《誠齋易傳》中解釋說:
“正家之道,嚴勝則厲,和勝則溺。嗃嗃而嚴,嚴勝也,嘻嘻而笑,和勝也。然嚴勝者,雖悔厲而終吉,故聖人勸之以未失。和勝者,雖悅懌而終吝,故聖人戒之以失節。九三剛而過中,嚴勝者也。正家之道,聖人取焉。”
實際上,與其和勝,不如嚴勝,這隻是一種不得已而降其次的權變的做法,最合理的正家之道應該是嚴而不厲,和而不溺,把嚴與和兩個矛盾的方麵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不陷入一偏。朱熹和他的學生也討論過這個問題。《朱子語類》卷七十二記載:
或問:“(伊川)《易傳》雲,正家之道在於‘正倫理,罵恩義’。今欲正倫理,則有傷恩義;欲篤恩義,又有乖於倫理;如何?”曰:“須是幹正倫理處篤恩義,罵恩義而不失倫理,方可。”
但是,由於家庭的各種人際關係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複雜多變,隻能根據具體的情況追求一種相對的合理性,所以與其和勝不如嚴勝的做法仍然是可取的。
雖然如此,社會整體的和諧畢竟是倫理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標,為了把家庭倫理用於天下國家,使整個社會凝聚為一個和諧的統一體,關鍵在於推廣擴展彌漫於家庭成員中的那種交相愛的骨肉感情。從這個角度來看,那就是與其嚴勝不如和勝了。《家人卦·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楊萬裏在《誠齋易傳》中解釋說:
“正家在政,睦家在德。正人在法,感人在心。使我正人易,使我愛人難。使我愛人易,使人愛我難。使人愛我易,使人人交相愛難。非以德睦之,以心感之,安能使之交相愛乎?九五以乾德之剛明,居巽位之中正,為天下國家之至尊,而愛心感人,巽而入之,此所以惑假其家人,以及天下,莫不人人交相愛,勿憂天下之不愛而自吉也。”
社會倫理是家庭倫理的推廣和擴展。雖然二者在總的原則上是共通的,但是由於社會倫理所要處理的是個人與群體的關係,而不是家庭成員間的血緣關係,所以《易傳》強調指出,當從家庭走向社會和同於人之時,必須以大公至正的寬廣胸懷,克服偏私狹隘的心理,如果隻是“同人於宗”,把自己局限在同姓宗族的狹小的範圍之內,那就是鄙吝之道。《同人卦·初九》:“同人於門,無咎”。《象傳》讚揚說:“出門同人,又誰咎也?”初九走出家門而和同於人,說明初九不偏私於家人,與社會成員廣泛交往,胸懷寬廣,大公至正,是不會有人來責難他的。六二則與初九相反。《象傳》嚴厲譴責說;“同人於宗,吝道也。”“同人於宗”之所以為吝道,是因為這種隻與宗族和同而不與社會和同的封閉的心態,偏私狹隘,破壞了社會的凝聚力,隻能引起爭鬥而不利於團結。(易傳)關於社會倫理規範的思想始終是著眼於社會整體的和諧的,反複強調應該按照合於乾行的中正之道來溝通天下人的思想。《同人卦·彖傳》說:“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誌。”程頤在《伊川易傳》中解釋說:
“天下之誌萬殊,理則一也。君予明理,故能通天下之誌。聖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通於理而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然後能中正合乎乾行也。”
關於政治倫理,也同樣應該履行這種合乎乾行的中正之道。中則不過,指的是陽的行為不能過於剛直,陰的行為不能過於柔順,麗必須合乎中道。正則不邪,指的是陰陽各當其所,行為正直,不相傷害,合乎尊卑有序的原則。很顯然,中的規範是適應於陰陽交感的要求,正的規範是適應於等級秩序的要求,二者都是從既有陰陽之分又有陰陽之合的家庭組織與社會結構中自然引申出來的,因而也是政治倫理的基礎。如果陰陽雙方的行為不中,便無從完成交感,組建社會;如果行為不正,就會貴賤不分,尊卑不明,失去應有的節製。因此,陰陽雙方的行為是否中正,直接關係到政治的穩定,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