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謹防沒有信譽的人1
警惕信譽危機
在沒有信用的社會中生存,真是覺得越來越累。生活變得越來越可疑,而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在承受著沒有信用的痛苦。
早上起床喝牛奶,你會問牛奶裏是不是摻了水?在市場中買燒鴨,你又擔心來自“地下加工廠”的“名牌”;抽煙的時候懷疑是假煙,喝酒的時候沒準喝的正是假酒;穿著警服的未必是警察,掛著軍牌的汽車大多不是來自部隊;走在路上,一個陌生人衝你一笑,你馬上會警覺起來:這廝是不是有什麼企圖?在路邊聲稱“考上大學沒錢交學費”可憐兮兮的小女孩可能就是丐幫中的要員或大將;付錢的時候,對方多懷疑你的錢是假鈔,而找錢的時候,你又擔心對方的是假鈔;兒子興高采烈地告訴你數學得了100分,你可能又在懷疑這小子是不是抄了同學的答案?……
一個在俄羅斯做生意的中國倒爺,剛到哈巴羅夫斯克的時候沒有戴皮帽子過去,當地冬天的氣溫達到零下30℃,他外出送貨的時候凍得不行,捂著耳朵在雪地裏跑,這時“啪”的一聲,一頂皮帽子扣在了他頭上。回頭一看,一個俄羅斯漢子站在他麵前,用生硬的漢語說:“明天”,同時又用手指指表,再指一指腳下。
這個手勢語言已把一切表達得很清楚了——“中國小夥子,天氣這麼冷,不戴皮帽子怎麼行?先戴上我這頂吧,明天這個時候,來這裏還給我好了”。按理說,這個中國倒爺就應當弄明白了對方的意思。
然而信用悲劇偏偏就這樣發生了。第二天,倒爺不但沒去還人家的帽子,還洋洋得意地嘲諷起借給他皮帽子的那個俄羅斯人:“你猜‘傻帽兒’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傻瓜等帽子——傻帽兒,哈哈……”
這個倒爺的笑聲,毫不留情地把我們在信用方麵一貫的民族自豪感和優越感擊得粉碎,“一諾千金”、“抱柱之信”、“誠信”等等名詞都成了一個個毫無意義的哈欠。估計俄國人為遇到這樣的倒爺感到悲哀。
信用崩潰,這些在建立一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遭遇的尷尬是我們所始料不及的。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而對這樣一個脆弱的信用體係,市場經濟也就成了一個先天不足的嬰兒,甚至可能隻是一個口號。
市場信用是市場秩序的根本。沒有信用的市場,就無秩序可言。
製假、販假、售假、護假者固然是危害市場信用、擾亂市場秩序的始作俑者,而各種虛假廣告則對這種危害起著誘導、誤導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據統計,僅由於虛假廣告誤導方麵原因,我國每年大約有250萬人吃錯藥。老百姓對此反映十分強烈。
經濟利益驅動是假冒偽劣商品和虛假廣告泛濫的直接動因。一些經營者為做富貴夢,不擇手段製假售假;一些媒體為利益所誘,不分良莠真假,給錢就加以炒作;而一些消費者由於缺少鑒別力和對媒體的盲信,不知不覺上當受騙,甚至誤了身家性命。在這場經營者和媒體合奏的製假潮中,獲利者自然是製假者,受害者則是無辜的老百姓。但不知這些製假者和對虛假廣告的宣傳者想過沒有:這種比強盜手法更高明的謀財害命,在騙取一時效益的同時,毀掉的卻是企業和媒體的信用和形象,扭曲的則是市場秩序,當消費者一旦幡然醒悟,這樣的經營者和媒體在市場上還能有立足之地,還有長遠利益可言嗎?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信用危機是經濟危機的先導。我們再也不能讓虛假廣告恣意危害市場信用了。因此,整頓市場秩序應當從打擊虛假廣告開始。
與虛假廣告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名人廣告也值得我們關注。如眼下眾多影視明星集體出動,在媒體上營造了一個巨大的關於“補鈣”的語境。有人調侃說,加入“補鈣”運動的,有大腕、新秀,有美女、俊男,有偶像級的、有國寶級的;他們或循循善誘,或開門見山,但無一例外都笑容可掬地向你舉起瓶子、勺子。這支“補鈣”大軍再加上補鐵、補鋅之類的,陣容頗為壯觀、出現頻率之高、覆蓋範圍之廣讓人吃驚。
應該看到,近年來隨著“名人現象”、“名人效應”到“名人廣告”的升溫,名人在某些方麵越來越扮演著社會大眾先導、楷模的角色。但凡事皆有度,如果名人們隨意指點江山,缺乏對社會的責任感,以至弄虛作假,不但會有損自己的公眾形象,誤導消費者,甚至會被道德和法律所不容。在名人廣告日趨“擴張”的今天,名人們著實應該有所自律。
結交誠信之人
百事可樂的總裁卡爾·威勒歐普到科羅拉多大學演講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傑夫的商人通過演講會的主辦者約卡爾見麵談一談。卡爾答應了,但隻能在演講完後而且隻有15分鍾的時間。於是,傑夫就在大學禮堂的外麵坐等。
卡爾興致勃勃地為大學生們演講,講他的創業史,講商業成功必須遵循的原則,不知不覺中時間已超過了與傑夫約定的見麵時間,顯然他已忘記了與傑夫的約定。正當卡爾繼續興致很高地演講時,他發現一個人從禮堂外推門,徑直朝講台走來。那人一直走到他的麵前,一言不發地放下一張名片後轉身離去。卡爾拿起名片一看,背麵寫著:“您和傑夫·荷伊在下午2點半有約在先。”
卡爾猛然醒悟。一邊是需要他說服並且灌輸百事可樂思想的大學生,他們是他企業發展的目標甚至是動力,而另一邊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向他請教的商人,但卡爾沒有猶豫,他對大學生們說:“謝謝大家來聽我的講演,本來我還想和大家繼續探討一些問題的,但我有一個約會,而且現在已經遲到。遲到已是對別人的不禮貌,我不能失約,所以請大家原諒,並祝大家好運。”
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卡爾快步走出禮堂,他在外麵找到了正在等他的傑夫,向他致歉之後,便又滔滔不絕地告訴了傑夫他所想要知道的一切。結果,原來定好的15分鍾時間他們一直交談了30分鍾,後來,傑夫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卡爾·威勒歐普的處事方法告訴我們,不論你的目標多麼偉大,或者有多少偉大的事業等著你去做,你都一定要遵守自己的承諾並且做好它,因為經商和做人的成功秘訣中最不能缺少的兩個字就是——誠信。
當然,一個人可以合法地,或是以某種詭計來規避承諾,甚至不去遵守任何一種承諾——經濟上的、工作上的或是所有的。但是,不遵守諾言的結果會造成很多的問題——失去別人對你的尊敬,減少獲得更多美好事物和更多朋友的機會。
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人會去羨慕或尊敬一個破壞諾言的人。如果你對別人有了承諾,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不再另尋其他門徑,而你又沒有能力把別人委托的事情辦好,自己也沒有麵子,豈不是坑了人家又害了自己?
俄羅斯作家班台萊耶夫曾寫過一篇叫《諾言》的小說。講的是一個七八歲的少年,在公園裏同幾個比他大的小學生一起玩打仗的遊戲。一個小學生對這個孩子說:“你是中士,這裏是我們的火藥庫,我以元帥的名義命令你在這裏站崗,沒有我的命令不能離開崗位。”小孩子非常鄭重地點頭表示遵命,規規矩矩地站在那裏,一動不動堅守崗位。天黑了,公園要關門下班了,“元帥”還沒出現,“中士”又饑又怕,隻是因為有諾言在先,才不肯撤離崗位。幸虧有人找到一位從此地路過的少校軍官。少校軍官對那孩子說:“中士,我命令你離開崗位!”孩子聽到命令後,才高興地說:“是,少校,遵命!”
這個故事叫《諾言》,事實上它也確實反映了“諾言”在孩子心目中的嚴肅和神聖。在這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做人的可貴品質,那就是以信為本,一諾千金。說起來,很多見多識廣的成年人,在這個天真幼稚的孩子麵前應該感到慚愧,因為寡信輕諾背信棄義的事都發生在成人的世界裏。
做不到的不說,說到的一定做到。俗話說:一諾值千金。既然答應了人家,就不可對承諾的事情敷衍了事。中國古代的所謂“義士”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重諾言勝過自己的生命,把信用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其中尚武任俠,言不二行的荊軻、關羽、張飛、李逵、魯智深等等,是民間最有知名度的幾位。關羽被尊為“關帝”,受人供奉祭奠,與他的重諾言的大丈夫氣概密切相關。
商鞅是戰國時代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改革者,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提出了“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的主張,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使秦國迅速富強起來,為以後稱霸天下創下了基業。但是,商鞅變法一開始並非一帆風順,百姓對他推行的新政持觀望態度,使他的政策難以實行。為了取信於民,商鞅貼出文告,說誰能夠將一根木樁扛到指定地點,誰就將得到重金獎賞。許多人不信,因為此事乃舉手之勞,易如反掌。有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依要求扛了木頭,果然得到了商鞅的重賞。通過這件事,秦國百姓認識到,商鞅是個說話算數、很講信用的人。商鞅推行新政的決心,秦人皆信,於是新法得以推行。
一個政府,一個政黨,一個人,要想獲取民眾的信任和擁護,就必須向民眾兌現自己的諾言,說到做到,不推諉蒙騙,這樣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才有自己的號召力。倘若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會不得民心,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和擁戴,其結果必然是離心背德、眾叛親離。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期間,為了一黨之私利,欺騙人民,愚弄百姓,強奸民意,出爾反爾,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落了個樹倒猢猻散的結局。抗日戰爭時期,在全國人民強烈要求的巨大壓力下,國民黨承諾了國共合作,共禦外侮的方針,但背地裏卻與敵偽相互勾結,反把屠刀對準人民。這些行徑,極大地傷害了有正義感、有良心的中國人的心,就連一些對國民黨不無幻想和奢望的人也徹底看透了其獨裁賣國的本質,從此走上了不合作甚至針鋒相對的道路。玩火者必自焚,玩弄民意,自食其言使這個政府再一次做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曆史規律的反麵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