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當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任傳俊提出暫時停止談判,邀請西德談判人員到揚州遊覽名勝。
當他們一行興致勃勃地來到揚州西北的名寺一唐朝高僧鑒真居住和講學之處時,任傳俊向對方介紹說:
“這裏紀念的是一位為了信仰,六渡日本,雙目失明之後終於達到理想境界的高僧鑒真和尚。今天,中日兩國人民都沒有忘記他,你們不是常常奇怪為什麼日本人對華投資比較容易嗎?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日本人了解中國人的心理,知道中國人重感情,重友誼,我們對真心和我們合作的朋友會坦誠相待。”
一番話使利瑪公司的談判代表受到了很大的震動。誰都明白任傳俊的話外之音:你們如果也想像日本人那樣和中國合作的話,就應該充分了解中國人重情義,就應該明白中國人不會漫天要價,更不會敲詐!
遊覽後又回到了談判桌上,任傳俊又開始了他的攻心術:
“我們都是經常合作的老朋友了,……總不能為了這件事破壞了良好的合作前景;但是你們也要為我想想,我們中國還窮啊!我總得對這裏一萬多名建設者有個交待呀!
這一次,利瑪公司的代表們不再頑固了,他們痛痛快快地認可了800萬馬克的賠償。任傳俊大獲全勝。
點評:一次遊覽可以打破談判桌上的僵局,任傳俊的秘訣便是用鑒真和尚東渡扶桑的典故借景抒情,讓利瑪台公司明白:中國人是重情義、講友誼的,是每一位合作者的夥伴。
名作家沈從文小時候曾有一件事讓他終身難忘。
例2
沈從文小時候十分淘氣貪玩,對學習並不感興趣。有一天上課,他又逃課了。
第二天早晨上學,他剛走進學校,就被他的老師毛先生發現了,毛先生叫住了他,準備教訓他一番。而沈從文卻毫不再乎,這對他來說早已習以為常了。碰巧,沈從文站在一株楠木樹旁,毛先生於是便叫沈從文跪在樹下,斥責道:
“勤於功,勸無益,你怎麼總是不吸取教訓!你看這株楠木,它喜歡天天往上長,你次次願意在它麵前變成個矮子嗎?你就不感到羞恥嗎?”
毛先生一番看似平淡無奇的話卻讓幼小的沈從文感慨萬千。等老師走後,他久久地打量著那株高大挺拔的楠木樹,耳邊回響著先生的訓導,鼻子酸酸的,心想:楠木樹,我總有一天要超過你!
在以後七十多年的時光裏,這株楠木樹給沈從文樹起了一麵鏡子,照著他成為一代著名作家,他的心中始終裝著這株楠木樹,裝著給他教誨的毛先生。
勸說是口才的角逐,更是智力的角逐,而口才決不是滔滔不絕喋喋不休。這需要有一個恰當的環境,借助於某些有特殊意義的環境、景物將勸說融於其中,能使被勸說者產生深刻的聯想,並且銘念不忘,勸說效果自然極佳。
2.促其自悟啟發說服法
例1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陳毅以上海市市長的身份趕到北京參加一係列會議。
組織上給陳毅安排的是老北京飯店的一間豪華大客房,房間裏陳設華麗,燈光明亮柔和,還有冷、熱水齊全的衛生間。跟隨陳毅一同前來的警衛員十分滿意,心想:陳老總一輩子忙得東奔西走,日理萬機。現在好了,趁著開會,晚上回來真該舒舒服服地休息一下了。
哪知,幾位警衛員剛剛把東西安頓好,陳毅就通知他們,住宿地改在了中南海。於是,警衛員又馬不停蹄地趕往中南海,到那裏一看,頓時傻眼了,當時的中南海大部分房屋尚未修繕,屋頂雖是琉璃瓦,但屋內僅有一盞昏黃的電燈,屋角甚至還有蜘蛛網。屋裏的擺設也隻不過是一張大木床,一張舊木桌,兩把放不平的椅子,別說熱水了,連涼水,都要跑很遠去接。
警衛員們疑惑不解,心裏琢磨:這是怎麼搞的?有好房子不住,來這兒幹嘛!於是,等陳毅回來時,便禁不住問他。
陳毅漫不徑心地回答說:“噢,那套房子讓給傅作義將軍了。”
傅作義?他不是國民黨將領嗎?憑什麼他住好房子。我們住這兒?”
陳毅笑了笑說:
“憑什麼?憑我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就是要以誠心對待朋友,傅作義將軍光榮起義,使北平得以和平解放,這個貢獻有多大,你們想過嗎?我們避免了多少戰土流血犧牲?北平城能夠保存得這麼好,缺了傅作義能行嗎?現在讓他住一套好房子,你們都看不過去!共產黨都像你們這樣,能夠得民心,打天下?”
一番教導,警衛員全都沉默了,他們點了點頭,自語道:“也對,是這個理兒。”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會議期間,陳毅代表上海市委贈給傅作義將軍兩輛豪華小轎車。此事一傳出,在部隊中產生強烈反響,大家都想不通陳老總為什麼對“敗軍之將”這麼敬重。為此,陳毅專門召開了一次幹部會議。
“同誌們。我的老兄弟們,要我怎麼講你們才能明白啊!我陳毅不住飯店,不坐小車照樣上班,照樣‘罵人’,但傅將軍就不同了,傅先生在電台講了半小時話,長沙就起義了兩個軍啊!這為我們減少了多少傷亡,讓傅先生住北京飯店,有了小汽車,他會明白我們共產黨是真心交他這個朋友的。”
陳毅越講越激動,用手指敲著桌子:
“我把北京飯店讓給你們住,再送你們十輛小汽車,誰能給我起義兩個軍?怎麼不吭聲?”
停了片刻,陳毅又緩和了語氣:
“我們是共產黨員,要有寬廣的胸懷和氣量嘛!要想把我們的事情辦好,團結的朋友越多,才越有希望。”
無獨有偶,董必武也有一次搬家換房的經曆。
例2
1953年,董必武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他原來住在北京鍾鼓樓後麵的一個大宅院裏。那個院子原來是一座王府,布置當然十分講究,而且有個很大的後花園,裏邊四季長青,種滿了各種花草和果樹,董必武本人也非常喜歡這個住所。但有一天,他告訴家人:他們要搬到中南海去。
家人都非常舍不得這個景色幽雅安靜的院子,不明白住著挺好的,為什麼要搬?
董必武解釋道:
“我也知道,這個地方房子好,花園也很漂亮,到哪也找不出這麼好的地方。但是,你們應該算一筆帳。”
“算帳,算什麼帳?”
“你看,第一,為我一個人,需要有警衛排,要燒鍋爐,要用煤,還要有人跑這麼遠來送文件。這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浪費多少錢財啊?”
“這二呢?我上班太遠,要坐很長一段距離的汽車,這樣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搬到中南海,再到高院去上班,至少近一半路程,就節約了一半汽油。”
“現在咱們國家剛剛建立,還很窮啊!我們搬到中南海可以為國家節約不少的錢財,又方便了我的工作,你們說,搬,還是不搬呢?”
“是應該搬。”大家齊聲回答。
在這故事中,董必武抓住了家人們的思想症結,從多角度、多側麵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他從國家的物資、財力、人力的節省,到方便工作,說得都極為具體,不得不引起家人們的思考,直到最終認同。
在說服的過程中,不能隻講大道理,但並不是說就不可以講“理”,如果將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引人思索,讓他們覺得是這麼個理兒,就能一步步循序漸進地將道理說個明白。
3.示之以害曉以利害法
一個人最關心的往往是與自己有關的一些利益,因為人們畢竟生活在一個很現實的社會裏,雖不能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人要生存,就離不開各種與已有關的利益。所以,當你想要勸說某人時,應當告訴他這樣做對他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則會帶來什麼樣的不利後果,相信他不會不為所動。
例1
球王貝利,人稱“黑珍珠”,是人類足球史上享有盛譽的天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足球的天賦,並且取得不俗的成績。
有一次,小貝利參加了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賽後,夥伴們都精疲力竭,有幾位小球員點上了香煙,說是能解除疲勞。小貝利見狀,也要了一支。他得意地抽著煙,看著淡淡的煙霧從嘴裏噴出來,覺得自己很瀟灑、很前衛。不巧的是,這一幕被前來看望他的父親正好撞見。
晚上,貝利的父親坐在椅子上問他:
“你今天抽煙了?”
“抽了。”小貝利紅著臉,低下了頭,準備接受父親的訓斥。
但是,父親並沒有這樣做,他從椅子上站起來,在屋子裏來回地走了好半天,這才開口說話。
“孩子,你踢球有幾分天分,如果你勤學苦練,將來或許會有點出息。但是,你應該明白足球運動的前提是你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可是,今天你抽煙了。也許你會說,我隻是第一次,我隻抽了一根,以後不再抽了.但你應該明白,有了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每次你都會想:僅僅一根,不會有什麼的。但天長日久,你會漸漸上癮,你的身體就會不如從前,而你最喜歡歡的足球可能因此會漸漸地離你遠去。”
父親頓了頓,接著說:
“作為父親,我有責任教育你向好的方向努力。也有責任製止你的不良行為。但是,是向好的方向努力。還是向壞的方向滑去,主要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說到這裏,父親問貝利:
“你是願意在煙霧中損壞身體,還是願意做個有出息的足球運動員呢?你已經懂事了,自己做出選擇吧!”
說著,父親從口袋裏掏出一迭鈔票,遞給貝利,並說道:“如果你不願做個有出息的運動員,執意要抽煙的話,這些錢就作為你抽煙的費用吧。”說完,父親走了出去。
小貝利望著父親遠去的背影,仔細回味著父親那深沉而又懇切的話語,不由得掩麵而泣,過了一會,他止住了哭,拿起鈔票,來到父親的麵前。
“爸爸,我再也不抽煙了,我一定要做個有出息的運動員!”
從此,貝利訓練更加刻苦,十六歲就入選巴西國家隊,三奪大力神杯,成為一代球王。這番成就的取得跟父親的一番教導是分不開的。至今,貝利仍舊不抽煙。
例2
一次,唐代著名諫臣魏征直言進諫,使唐太宗很難堪,太宗不由得有些憤恨魏征。
太宗回寢宮後,向長孫皇後說及此事。長孫皇後聽後,深有感觸地說道:
“曾聽說陛下器重魏征,隻是不知其中緣故。今天聽起陛下說魏征直諫的事,此人果然能以大義勸止陛下感情用事,可稱得上國家正直之臣!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妻,承蒙禮遇,情義深重。然而每當說話時還要觀察陛下的臉色,不敢輕犯威儀,何況是臣下情疏禮隔呢?觸犯龍顏是危險的,因此古時韓非曾說‘說難’,東方朔也歎‘談何容易’,都是很有道理的。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掌握國家的人以國事為重,聽取忠言就會使社會安寧,拒絕忠言就會使政治紊亂。陛下詳察其中道理,那麼天下就幸運了。”
皇後一席話,使唐太宗頓時省悟,以後對魏征更加器重。魏征死後,太宗深感悲痛,親臨魏征靈堂慟哭,追贈他為司空。太宗後來對人說:“用銅來作鏡子,可端正衣冠;拿曆史來作鏡子,可以知道朝代的興亡更替;拿人來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經常保持這三麵鏡子,以防止自己的過失,現在魏征去世了,我丟了一麵鏡子啊!”
例3
公元前630年,秦晉合兵攻鄭。兵臨城下,鄭文公命燭之武去說服秦國退兵。
燭之武趁夜來到秦國軍隊的營門前放聲大哭。秦穆公聞報,便親自接見了燭之武。
燭之武說:“老臣哭鄭,也哭秦,鄭國滅亡在所難免,並不可惜,可惜的是秦國呀!秦晉合兵攻鄭,即使勝了,對秦國也是無益而有損。因為秦國在晉國的西麵,與鄭國相隔千裏,無法越過晉國占鄰鄭國的一寸土地。而鄭和晉相連,勝利後領土必然全部歸晉。秦晉兩家本來勢均力敵,可是晉國若得到鄭的地盤,力量就會大大地超過你們,且晉國曆來言而無信,這些年他們天天擴軍備戰,今日拓地於東,滅鄭;它日必然會拓地於西,攻秦。君不見,晉國假途伐彼的教訓嗎?
秦穆公聽了覺得有理,便悄悄撤兵了。晉國自覺孤掌難鳴,便也班師回朝了。
不論個人行為還是國家大事,無不關呼利害,趨利避害是每個人都會作出的選擇。所以,在辯說中說明利害得失,進而指明方向,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