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主持人交際的六字心訣4
二、緩解批評時的尷尬
1.“說話”批評術
例1
法國式的幽默可以概略地說是一種富有批判精神的機智笑話,例如:
在某餐廳,一位已經喝得酩酊的客人,從座位上走出來,對站在其附近的服務生大聲地嚷道:
“喂!小子!廁所在哪裏?我要去小便啦!”
於是,服務生畢恭畢敬地回答道:
“是的,先生,廁所是在大廳最裏麵向左轉後,通道的盡頭。入口處的門上寫有‘紳士’兩字,不過您也可以進去。”
例2
在某餐廳內用完餐的一位紳士把店主叫了過來說:
“你店裏的廚房實在幹淨得令人佩服!”
“多謝您的誇獎,實在不敢當。可是您從未參觀過我們的廚房,對裏麵的情形怎麼會這麼了解呢?”
“這不用看也知道啊!你店裏的每道料理都帶有肥皂味呀!”
上麵兩則笑話,其實都帶有強烈批評意味,但聽者是一定會感到慚愧臉紅,但並不致於發怒吧!
現代人對於這種寓斥責批評於笑談的說話方式,似乎很不行。所以試著學習一點法國式的笑話或許是很有用的。
例3
法國家喻戶曉的幽默大師小仲馬先生曾幫一位律師修改劇本,而讓該律師的劇本大受歡迎。可是,那位律師不但一點也不感謝小仲馬,而且還經常在人前炫耀那是他自己的才華。對於律師的這種言行,小仲馬說:
“他的確是一位優秀的律師,而且是一位會利用我的時間來寫劇本的人。”
例4
十八世紀蘇格蘭的詩人巴恩斯,有一天在碼頭親眼看見一名水手救起了一名差點溺水而死的富商。可是,當那位富商蘇醒過來時,卻隻拿出一先令給水手作為謝禮。
此時,現場圍觀的群眾,都為這位富商的吝嗇感到憤怒而群起抗議。巴恩斯見狀,就上前製止群眾說:
“各位,算了吧!那個人的生命值多少錢,他自己是最清楚的。”
在批評比自己自身高的人隻要話說得幽默,就很圓滿。
例5
有一天,路易十六傳喚黎朋諾魯到宮中來:
“黎卿,我目前正遇到一些關鍵性的難題,希望你能很率直地給我一點建議,告訴我應該怎麼做才好。”
據說黎朋諾魯當時便很快地回答道:
“陛下,請您就做出國王的樣子吧!”
2.蘇東坡式的幽默
在商業上事物的對錯很多是不允許馬虎帶過的。
像公司內的計劃,生意上的洽談或契約等,總會有意見不一或可否難斷的情形,然而無論如何,最後仍非交待清楚不可。
而往往在下決斷或批判時,都會影響到人際關係。那麼要想順利地提出自己的批評而又能保住人際關係,這可就非求助於幽默的說話術不可了。
例1
有一天,一位秀才興衝衝地拿著自己寫作的詩,到蘇東坡處請教。蘇東坡讀完他的詩後,說:
“100分!”
秀才真是喜出望外,不過他卻硬是要求蘇東坡進一步說明何以會得滿分。於是蘇東坡淡淡地說:
“你的聲音有七十分,剩下的三十分就是你的詩。”
在公司內上司或許可應用這則軼事來評論部屬的不精確計劃書:
“你的字可得九十分,剩下十分就是你的企劃案的得分。”
例2
美國著名的幽默作家馬克·吐溫也創造了許多批評式的幽默。有一次,一個人帶著自己寫的作品來請求批評。
“不管您有任何感想請盡管明言。”
這個人非常謙虛地說道。可是馬克·吐溫並不直接回答。隻說:
“哦!不,還是讓我們保持友誼吧!”
例3
這是德國的著名作曲家布塔姆斯的軼事。
有位年輕的作曲家帶著他自己的作品來請教。隻是布塔姆斯看了樂譜後,卻說:
“你用的這五線譜的紙,實在很好,這是哪裏買的呢?”
例4
有一天,某人帶著兩本劇本來請小仲馬寫評語。
小仲馬看了其中的一本後,就下了評語說:
“另外一本比較好!”
“咦?可是另外一本您並未過目呀!”
“哦!我想應該不會有比我看的這一本還差吧!”
例5
批評並不一定是上對下的專利。在下位者要批評上位者時,請參考下例。
據說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自己作了一首極其拙劣的詩文。有一次他就把這詩文拿出來向當時的大詩人勃懷特請教:
“你看!我寫得如何呢?”
勃懷特一時之間實在不知該怎麼回答,隻好據實答道:
“陛下神通廣大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陛下如果有意要作一篇拙劣的詩文,那麼這種作品一定還是會完成。”
三、名嘴技巧
1.嘻笑怒罵,匡正時弊
幽默還有一個特殊的功能——諷刺醜惡現象。在古往今來的現實中,人們往往運用幽默的特殊形式和技巧,揭示、暴露或諷刺鞭笞社會上的種種弊病。這就是匡正時弊法。
古往今來,封建迷信坑了不少人。有一些對聯以幽默詼諧的語言進行諷喻、勸戒,讀後令人捧腹!下麵試舉幾聯:
例1
某座財神廟裏有這樣一對聯:“隻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不作半點事,朝來拜,夕來拜,使人為難!”
聯語以財神的口吻嘲笑了那些坐等錢財的懶漢。
例2
明代文學家徐文長也撰寫了一副對聯,對迷信者可謂當頭一棒:“經懺可超生,難道閻王怕和尚?紙錢能通神,分明菩薩是贓官。”某城隍廟裏有一副對聯,寫得也很幽默:
例3
“德之不修,吾以汝為死矣;過而不改,子亦來見我乎?”
2.如法炮製,將謬就謬
將謬就謬幽默法是不要立刻糾正對方的荒謬,而是模仿他的推理方法,使戲謔味升級的一種幽默術。
在人際交往中,互相幽默地攻擊有兩種,一種是純粹戲謔的,主要為了顯示親切的情感引起對方的共鳴,或者為了展示智慧,引發對方欣賞。一種是互相鬥智性的,好像進行幽默外的比賽,互相爭上風,這時的調笑性攻擊更重要。當然有時攻擊性是很凶猛的,但表現形式是很輕鬆的。不管有無攻擊性,都以戲謔意味升級為主,將謬就謬乃是使戲謔意味升級的常用辦法。即明明知道對方錯了,不但不予以否定,反而予以肯定。肯定的結果是更徹底的否定。
例1
一位小姐與一位先生正在聊天。小姐認為世界上最鋒利的是這位先生的胡子。這位先生不解。小姐說:“你的臉皮這麼厚,但你的胡子居然還能破皮而出。”
這顯而易見是戲謔性的,因為其原因加結果之間的關係是荒謬的。與其說顯示先生的臉皮之厚,不如說顯示了小姐的口齒之伶俐。在戲謔性的相互攻擊中,戲謔性要遞增,但方向要恰恰相反。正如中國古代書上所說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例2
然而,這位先生卻將謬就謬,將這位小姐的荒謬往更荒謬處推演。
他反問:“小姐,你知道嗎?你為什麼不生胡子?”小姐自然不知道。
“因為你臉皮更厚的緣故,連尖銳、鋒利的胡子也無法破皮。”
這位先生反攻小姐的根據並不是另行構思的,而是從小姐攻擊他的邏輯引伸出來的。即我有胡子是因胡子尖利透了皮膚,而你沒有胡子則是因為你的臉皮更厚,再尖利的胡子也無用,同樣的前提取得相反的結論,指向不同的目標。
這種以謬攻謬法的幽默特點是後發製人。關鍵不在於揭露對方的錯誤,而是在荒謬升級中共享幽默之趣。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得有模仿對手推理錯誤的能耐。
將對方的錯誤愈是迅速的加以指出,愈是戲謔性幽默中對於對方的錯誤,不但不能揭穿它,反而要去模仿它。要沉得住氣,才是幽默家,沉不住氣,隻是小聰明而已,所謂不動聲色,大智若愚者,上也。
3.歪理歪推,謬上加謬
謬上加謬法是把一種荒謬極端化或者把荒謬性層層演進的幽默術。它要求不但有幽默感,還要使幽默感的程度加大。這就要求幽默家把微妙的荒謬性擴大為顯著的荒謬性,把潛在的荒謬性提高為擺在麵前的荒謬性。
例1
一個人非常吝嗇,從來不請客,有一次別人問他仆人他什麼時候請客,仆人說:“要我家主人請客,你非等來世。”主人在裏麵聽到了,大罵起來:“誰要你許他日子。”
本來說:“來世請客”,已經由於來世的不存在而不可能了,也可以說徹底否定了,說的人和聽的人都很清楚,沒有任何疑問。從傳達思想來說這種極端已經足夠了,但是從構成幽默效果來說,還不夠,因為它太平淡了,不夠極端,幽默感所要求的荒謬,得有點絕才成。
這裏的主人絕就絕在明明來世請客是永遠不請客的意思,否定的意思,他卻認為不夠,因為從形式上來說來世請客,句子是肯定的,還沒有達到從內容到形式絕對否定的程度。在他看來哪怕是否定請客的可能性,隻要在字麵上有肯定的樣子也都是不可容忍的。正是這種絕對的荒謬產生了幽默感。
例2
有一個古羅馬時期傳下來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想要安安靜靜地工作。就吩咐仆人,如有來訪者就說他不在家。這時有一個朋友來了,遠遠看到他在家中,雖然他不相信仆人所說的話,仍然回去了。故事接下去這樣說:
第二天,這個拒絕接客的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出來對他說:“我不在家,我不在家!”
並說:
“你這人太過分了,昨天,我都相信了你仆人的話,而今天,你居然連我親口說的話也懷疑。”
強化幽默效果的方法除了把荒謬推到極端外,還可以將多種荒謬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成為複合的荒謬,我們把它叫做謬上加謬或謬上疊謬。
謬上加謬的特點是不管多種可能性的,它隻管一條路往荒謬的結果上推演,歪理歪推才有強烈的幽默感。
4.淡化矛盾,鈍化攻擊
鈍化攻擊幽默法,就是用適當的誇張使攻擊性虛幻化,顯得不刻薄,反而有親切感。
幽默的大忌乃是敵意或對抗,幽默產生在避免衝突、卸除心理重負之時,但是這不是說一旦麵臨敵意和衝突,幽默就注定了自己消亡,這要看幽默的主體是否有足夠的力量,幫助你從凶險的衝突、怨恨的心理、粗魯的表情、一觸即發的憤怒中解救出來。
即使你不可能改變你的攻擊性,幽默極可能幫助你鈍化攻擊鋒芒,或者說,由於恰如其分地鈍化攻擊的鋒芒,你的心靈獲得了幽默感的陶冶,便能遊刃有餘地以更有效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意向,並避免弄僵人際關係。
這實在是需要更高一等的智慧和更雍容博大的胸襟。幾乎每一個麵對衝突的人都麵臨著對他的幽默感的嚴峻考驗,而隻有很少的人能夠經得起考驗。
在運用鈍化攻擊幽默法時,你首先要原諒攻擊對象的心理,不然就無法發揮你的幽默感。
例
有一家住戶,水管漏得厲害,院子裏已經積滿了水。修理工答應馬上就來,結果等了大半天才見到他的身影。他懶洋洋地問住戶:“現在情況怎麼樣啦?”住戶說:“還好,在等你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學會遊泳了。”
這位住戶雖然說的太誇張,但鈍化攻擊的鋒芒,淡化了對修理工的不滿攻擊。要是住戶沒有原諒修理工的心理,直接斥責,如果修理工性格不好,定會扭頭而去。這裏,修理工在笑的同時定有心愧之感。所以,鈍化攻擊幽默之法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5.淡化痛苦的忍痛作趣
忍痛作趣法是指當人們受到傷害時,卻淡化自身的痛苦,並以輕鬆、詼諧的方式攻擊對方。
例
五十年代有一個相聲,說的是有一個人患了盲腸炎,醫生為他開刀,割去了盲腸,患者痊愈後,小腹仍時時作痛,經檢查,原來是醫生把手術剪刀留在裏麵了。於是重新開刀。事後,病人仍感腹中氣脹,經檢查,原來是紗布遺忘在腹中了。又開刀,仍不適,原來是棉花遺忘在腹中了,於是,病人對醫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