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巧妙利用自誇的技巧1(1 / 3)

第六章巧妙利用自誇的技巧1

一、名人的“說話””自誇

1.德才兼備以才服人法

世人皆知劉備三顧茅廬,以誠意打動了諸葛孔明,隆中對三分天下,在諸葛亮的鼎力輔佐下,劉備才得以偏安西南一隅,成為曆史的英雄人物。其實,在諸葛亮出山過程中,曾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普通通的女人起到重要的作用,她便是後來的諸葛夫人。

例1

當時,諸葛亮隱居在南陽臥龍,過著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在酒陽還有一位隱士叫黃承彥,頗有才華,已經50多歲了與諸葛亮交往甚密,二人逐漸成了忘年交。

黃承彥非常欣賞諸葛亮。無奈,一是自己不便開口,哪有老泰山親自出馬為女兒說媒的;二是自己的女兒長相醜陋,身材短小,臉色黑黃,小名就叫阿醜。想那諸葛亮乃是天下有名的才子,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又長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材,他怎麼會看上自己的女兒呢?為此事,黃承彥費盡心思,仍舊一愁莫展。

黃承彥最後問女兒阿醜對自己的婚事有何想法?

阿醜說:“古來人們都說郎才女貌才是美滿姻緣,可我並不這樣想。我雖生得不漂亮,但從小讀書,才學並不亞於天下的男子。要讓我選,我非得選一個長相出眾的美男子,這叫‘女才男貌’。”

黃承彥聽後,心裏一陣苦笑,心想:女兒呀,你太天真了哪有什麼“女才男貌”,即使有也是鳳毛鱗角,哪能就讓你碰上?

誰知這話最後競傳到了諸葛亮的耳朵裏,心想這阿醜必是個不平凡的女子,未曾謀麵心中競有幾分敬慕。諸葛亮的嫂嫂看出了他的心事,便親自登門到黃家為諸葛亮提親。黃承彥大喜過望,當即約定讓諸葛亮親自來一趟河陽,與阿醜見上一麵,然後再作定奪。

碰巧,此時的諸葛亮剛好受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兩顧茅廬之請,對於是否出山心中也舉棋不定,正想請教一下黃老先生,便欣然赴約。

到了黃家,黃承彥叫出阿醜與諸葛亮相見。諸葛亮看到阿醜雖然相貌平凡,但落落大方,頗有風度,心中不由得有了幾絲好感,但對她的相貌還存有顧忌。互相問候之後,諸葛亮便把劉備兩顧茅廬的事情告訴了黃承彥,想征求他的意見。

黃承彥想了想道:“那你現在到底想不想出山?”

諸葛亮答道:“想來想去,還是隱居南陽、躬耕隴畝為好。如今天下紛爭,世事難料,還是苟全性命於亂世,頤養天年吧!”

黃承彥還未答話,阿醜接過話題說:

“小女子才疏學淺,但想向先生進一言:避亂隱居,自然悠閑,但處於亂世之中,你會清靜嗎?苟全性命也絕非易事,孔融是個書生,但卻被曹操所殺;稱衡潔身自好,也死於非命,先生難道不應該吸取教訓嗎?依我看,先生人稱臥龍,有救世之才,應當挺身而出。況且,劉備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曹操最忌憚的人便是他。他親顧茅廬,說明他禮賢下士,非常器重你,你應該出山輔佐他,大丈夫一生一世,為什麼要默默無聞,而不去於一番大事業呢?”

阿醜的一番話,使諸葛亮不由得對她肅然起敬,心中十分佩服阿醜的才華,同時也下定決心輔佐劉備。

於是,當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便橫空出世,輔佐劉備轉戰東西南北,名垂青史。當然阿醜後來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諸葛亮的妻子。

唐太宗李世民堪稱中國古代少有的傑出帝王,他的成功就在於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許多人為他折服,心甘情願地為他出生人死,轉戰南北。

例2

大將李靖,曾是隋煬帝手下的一名郡垂,他最早發現李氏父子有謀反之意,便向隋煬帝檢舉揭發。後來,李淵捉住李靖要殺他。李世民知道後,連忙勸阻父親。

“如今大唐剛剛建立,百廢等興,正是用人之時。這李靖雖與我父子有仇,但君子應以寬厚為本。何況李靖第一個發覺我們要謀反,證明他是能洞悉一切的人才。對於這樣的人才為什麼要殺而不留呢?”

李淵聽後,覺得言之有理,不但不殺李靖反而委以重任。

從此,李靖對李世民感激涕零,成為李世民的心腹重臣。在戰場上,他總是身先士卒,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同樣,魏征曾是太子李建成的謀士。他力勸太子殺掉李世民,否則便會成為心頭大患。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非但不殺魏征,反而任命他為諫官,專門負責指出李世民的毛病和缺點,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已之主,竭其力用”。

在生活中,那些品行高尚,才化橫溢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重視,也可以說是敬慕。當人們抱著這種情與你交往時,你所遇到的阻力自然會減少,人們很容易被你征服。這就是人格魅力的巨大威力。

所以,要抓住一切機會來展露自己的才華,讓對手為你驚歎,為你叫好,然後他才會信任你,甚至依賴你。當然,人格魅力包括許多因素,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但隻要你多加注意,從小事做起,肯定會有所收獲的。

那麼,你從現在就要開始行動了!

2.言不在多一語驚人法

在論辯中,很多時候透徹詳盡的分析是打動對方的好方法,而有時,簡潔明快的一句話,就可以把意思說明白,而且達到給對方深刻印象的效果。這種一語定音的雄辯技巧,即“一語驚人法。”

例1

1903年12月17日,是人類第一次駕駛飛機離開地麵飛行的日子。美國發明家萊特兄弟完成了這一曆史創舉後,到歐洲旅行。

在法國的一次歡迎宴會上,各界歡祝萊特兄弟的成功,並希望他倆給大家講講話,再三推托之後,大萊特走向了講台,而他的演講隻有一句話:

“據我所知,鳥類中會說話的隻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

這句精采的話,博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萊特可以詳盡地介紹自己科學發明的經過,也可談論科學家的實幹精神。但他的一句話,已高度地概括了創造的艱難和埋頭苦幹精神,就是這樣一句話,已足以留給觀眾十分深刻的印象。

例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荷蘭被德國法西斯占領,荷蘭流亡政府在倫敦設立總部。荷蘭總理第一次會見英國首相邱吉爾時,他向邱吉爾隻說了一句話:“再見”。

邱吉爾很敏捷的回答說:“先生,我真希望所有的政冶性會見都如此簡短而切中要害。”

荷蘭總理的“再見”,顯然是表示他的臨時政府將不繼續留在倫敦,他們要告別英國,返回祖國,領導人民。

邱吉爾當然希望他們能回國領導抗戰。因此,其他的話都是多餘的了,邱吉爾理解並讚賞荷蘭總理的這個“再見”。

到這裏,就已經很容易的看出一句有份量的話重要的“定音”的作用了,但在實際中,要運用這一策略,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難於把握之處。

例3

明朝才子戴大賓從小就聰明過人,8歲時入私塾讀書,老師便指著一把椅子出了一個對子:“虎皮褥蓋學士椅。”以便考究他一番。

戴大賓隨即對道:“兔毫筆寫狀元坊。”

老師高興地收下了這個學生。13歲時,戴大賓考中了舉人。一天,一位大官員來見他的父親,正巧戴大賓在院子裏玩。客人還以為他是小學生,便順口出了一個對子讓他對。

客人說:“月圓。”

“風扁。”戴大賓脫口而答。

“風怎麼是扁的呢?”客人問道。

“風能鑽隙穿縫,不是扁的能過去嗎?”

客人點頭稱是,接著又出了一個對子:

“鳳鳴。”

“牛舞。”

“牛怎麼舞呢?”客人不解。

“古人說:‘百獸齊舞’,牛難道不是百獸之一嗎?”

客人連連豎起大拇指:“前途無可限量,前途無可限量啊!”

所以,難點之一就是,運用這種方法,要當下劈斷才能一語驚人,令人欲罷不能,繼而尋根究底的追問下去,從而,使自己的語言犀利達到以辯取勝的目的。

例4

戰國時,齊宣王問隱士顏斶:

“是我當國君的人高貴的呢?還是你這樣的士人高貴?”

顏斶回答說:“當然是國君不如士人高貴呀!”

齊宣王一聽,瞪大眼睛怒喝道:

“你這話有根據嗎?有根據的話我還可以饒恕你,要是找不出根據,可就是怪我不客氣了。”

“當然有依據。從前秦國出兵攻到齊國,他們的軍隊經過士人柳下惠的墳地時,發出一道軍命令說:‘有到柳下惠墓地50步範圍內去打柴煮飯或割草喂馬者,一律殺頭,絕不寬恕。’後來與齊國軍隊交戰時,秦軍又發出一道軍事命令:‘有誰能割下齊王腦袋,封他萬戶,同時將賞黃金二萬兩。’從這兩道軍事命令中就可以看出:一個活著的國君腦袋,甚至還比不上一個死掉的士人墳堆上的一根柴草。”

齊宣王聽後,點點頭陷入了沉思之中。

另一方麵:“語”不僅需要“驚人”,引起對方的警覺和注意,還必須注意,所說的驚人之語千萬不能是信口胡說,必須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例5

宋趙益王趙元傑在王府中造假山,花掉銀子幾百萬兩,造成之後,便邀集賓客同僚盡興飲酒,一起觀賞假山。大家都酒酣耳熱,興致勃勃,唯獨姚坦低頭沉思,他對假山連看也不看。

這引起了益王的注意,益王強迫他看。

姚坦抬起頭來說:“我隻看見血山哪來的假山!”

益王大吃一驚,忙問其原因。

好幽回答:“我在鄉村時,這座假山都是用民眾的賦稅造起來的,這不是血山又是什麼呢?

姚坦把假山說成“血山”,看似聳人聽聞,但他是以耳聞目見的事實為根據,才有如此強烈的效果。若他是信口胡言,或許便大禍臨頭了。

二、“說話”是自誇時的潤滑劑

1.自誇時要有幽默感

在這商業化的社會上,與其說自誇可恥,勿寧說它是一種致頌詞、宣傳、廣告是所有商業行為的基礎。

不過話雖如此,但過分低俗地自我炫耀,還是會招致別人反感的。因此一句要兼具自我宣傳和自我炫耀的話,它必須是具有適度的幽默感,才能避免引起反感,並讓人愉快地接受。

例1

日本羅德企業集團的羅德廣場落成時,其企業總裁重光武雄就說了一句頗有幽默感的話:

“除了殯儀館之外,我們應有盡有。”

日本百貨業界的巨人,丸井百貨公司在推出可以簽賬購買任何東西的“綠色簽帳卡”時,有一句很有幽默的自誇詞:

“除了愛人之外,什麼東西都賣給你。”

要自誇就要大大地吹噓一番。

以前,我們認為“謙讓是美德”,認為凡事謙恭不與人爭。即使自己有著優越的才能,但是強鷹不露爪,所以絕不輕易地展現能力。

因此,即使是那些勝利成功者們,他們也都極力地強調,那隻是“幸運”或“大家的幫忙”。

可是,現在這個時代,強鷹若是不張爪,可能捕不到好獵物而終其一生。反倒是那些本身毫無才能,因裝著尖銳假爪的劣鷹,卻能時時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