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裏,狄更斯總共演出了約四百七十一場次,蜚聲英、美各地,大獲成功。朗誦演出不僅證明了狄更斯的演員天賦,而且也充分顯示出他的小說藝術的重要特點,即易於上口和改編為劇本搬上舞台。但是長時期的朗誦旅行對一個四十開外的中年人來說畢竟太不適宜了。一連幾個月白天趕路或準備,晚上打起精神上台演出,緊張而勞累消耗了小說家的大量精力。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了。晚上朗誦結束後,由於過度興奮往往不能入眠,他就每夜服安眠藥,而過量的藥物又使他第二天昏昏沉沉,精神萎靡不振,以致晚上朗誦時間到了,他又不得不借助興奮劑來支撐自己。長此以往,他終於得了久治不愈韻神經失調症。在寫作《遠大前程》時,他的麵神經劇痛就時時折磨著他,以後左腳開始跛瘸。他的過早去世,都與他興奮、疲憊的劇場生活有關。
狄更斯,這個被稱為英國文學中的第二個莎士比亞的偉大作家,他不僅在作品中創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通過在舞台上的表演使這些人物深入人心。也隻有他,才會在英國、美國的戲劇舞台上,刮起一陣強大的“狄更斯旋風”。
米勒為何被稱作“鄉下佬”
19世紀初期,在法國巴黎近郊巴比鬆村,彙集了一大批法國偉大的畫家和雕塑家,如杜米埃、庫爾貝、羅丹等,風景優美的楓丹白露森林,一往無際的大平原,深深地吸引了這些厭惡城市生活的藝術家,他們來到這兒寫生作畫,有的人還長期定居下來。這些藝術家們被稱為“巴比鬆畫派”,法國現實主義的繪畫也由此而誕生了。米勒就是這一時期法國繪畫藝術中獨一無二的偉大畫家,他的目光一直追隨著在巴比鬆辛勤耕耘的農民,他的畫筆流瀉著對這些泥土上的英雄的稱讚和同情。
1814年10月4日,米勒出生在法國諾曼底半島附近的一個小村莊,他的父親是一個有藝術天賦的人,會做泥塑和木雕。他引導並發現了米勒的藝術才能,但貧窮並沒有使米勒過早地接觸到繪畫,直到20歲時,米勒才正式開始學習畫畫。1837年,渴望求得發展的米勒來到了巴黎,在巴黎度過了十二年的光陰。在這裏米勒接觸了許多浪漫主義的畫家,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學院式的功夫。但他不能忍受浪漫主義畫家閉門造車式的繪畫方法,他開始到博物館和圖書館去直接學習那些他所喜愛的古代大師。
1848年,米勒在沙龍展出了他的第一件重要作品《簸穀者》,真實地表現了一個勞動者的形象。描繪自然和勞動者的藝術形象是米勒心中的追求,但繁華浮躁的巴黎不能給他創作的靈感。1849年米勒義無返顧地離開了巴黎,攜家遷往巴比鬆村,從此永遠定居在這裏,並開始了真正農民畫家的生活:每天上午下地幹活,下午畫畫。在巴比鬆的歲月中,米勒不僅用自己的辛勤勞動養家糊口,而且用自己那布滿老繭的雙手為世人留下了一批藝術佳作。
為世人所稱道的《播種者》就是米勒充滿創造力的作品之一。畫麵中的播種者頂天立地,占據著畫的中央,為了突出人物,背景和道具減少到了最小程度,遠處隱約可見的隻有一個趕著牛耕地的農夫。這是米勒藝術語言的特點,他的繪畫構圖極其單純,樸實洗練。米勒筆下的人物大多不細畫五官,而是像雕刻家那樣,選擇最有表現力的大輪廓,運用樸拙的線條和豐富的光影,給人一種強烈的感染力。我們在欣賞《播種者》時,能體會到米勒心目中的勞動者的美,它是生動的,壯觀的,蘊涵著難言的魅力。當時法國的一些畫家認為米勒繪畫中的人物過於真實,他們身著土布粗衣,滿身散發著泥土汗漬,沒有優美的曲線,他們攻擊他的作品是把美來醜化,是力求表現醜的畫家。而在米勒看來,美不是由臉上的形和色所表現的,而是腳踏實地用他那火樣的色彩一再重複地臨摹《播種者》,希望從臨摹中能汲取藝術的精華。
米勒的畫筆描繪了法國農民最優秀的品質,他們最地道、最善良,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米勒的祖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對米勒說:“我寧願見到你死去,也不願你背叛和不忠於上帝的旨意……你首先是個基督教徒,其次才是個藝術家。”米勒一生遵循祖母的教導,他的筆下的農民都是那樣的堅忍和富有犧牲精神,他們安貧樂道。在19世紀法國大革命時代,有的人曾錯誤地把米勒稱為“革命者”,把他的作品評論為射向富人的“憤怒的子彈”。其實米勒畫筆下的農民雖然貧窮困苦,為生計而勞作,但卻是那樣的心平氣和、順天安命。也隻有米勒,才能看到和感受到別的畫家未必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與其說是米勒在畫農民,不如說是他在畫他自己。
米勒筆下的勞動者,不論是《擠奶女》、《砍柴人》、《牧羊女》、《葡萄工人》,還是《依鋤者》,他們雖然多少都帶有某些傷感情緒,但他們決不是卑微可憐,而是具有一種渾厚莊嚴的美。這是米勒思想的體現,米勒認為,人們早出晚歸、不息勞動,就像海水的潮汐一樣,是大地的脈搏,勞動本身就是一種美,勞動還產生一切美的事物,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包括米勒筆下的大自然。
米勒不僅描繪了勞動者的辛勤,還讓我們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這些偉大勞動者的真摯、溫暖、深厚的情誼,以及由此而來的生活樂趣。如母親抱著嬰兒看父親為老樹枝接枝(《接枝》);父親張開雙臂迎接學步的嬰兒(《學步》);媽媽在喂孩子(《喂食》)等等。在表達這些主題時,米勒仿佛運用了速寫式的簡練手法,不畫人物的眉目表情,而是通過人物的形態來傳達豐富細膩的感情,使那種真摯的親情充溢於整個畫麵。而且這些看似簡單的畫麵,卻概括著耐人尋味的內容,荷蘭畫家凡·高曾評價米勒的作品中“現實的形象同時具有象征的意義”。可貴的是這些象征的意味,在米勒的筆下毫無矯揉造作,是自然地流淌出來。表現了米勒對人物和各種心理活動的熟知,也證明了作者構思的嚴格和周密。
1875年1月20日,米勒死在了巴比鬆村。在巴比鬆村的歲月中,米勒的畫很長時間賣不出去,他的一生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一樣,辛勤耕作,但在當時收獲甚微。但米勒留給法國、以至全世界的是一筆無法估價的寶貴財富。米勒的作品是法國藝術中無人替代的一部分。他是一位一直在泥土中耕耘的藝術家,人們曾幽默地稱他為“鄉下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開朗基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