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是落難王子嗎
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有一個著名的雕像《海的女兒》,雕像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它向人們講述了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在一個萬籟俱寂的月夜,海麵上浮出一位美麗的人魚公主,她慢慢地遊向海岸。她是那麼地向往人世間的生活,渴望能與自己心愛的王子結婚。這位勇敢的公主毅然拋棄了海底能活三百年的生命,服下了海巫婆劇烈的藥物。她感到就像有一把利刃劈開了她柔弱的身體,當即昏厥過去。當她蘇醒時,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她,她的魚尾已變成了雙腿。更讓她驚喜的是,她那英俊的王子就站在她的麵前……多麼動人的故事啊!作者安徒生以他優美的文字,讓後人永遠記住了他。安徒生的出身之謎,也同樣讓人們關注:他是否也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是一位出生高貴的王子呢?
權威的傳記作家們都確切無疑地告訴我們:安徒生1805年4月2日出生在丹麥富恩島上歐登塞城中一間低矮破舊的平房裏。他的父親是個鞋匠,整日為生計而忙碌著,他的母親是一位迷信的洗衣婦。11歲時父親病故,母親改嫁。安徒生從此到處漂泊,做過各種行業的學徒。由於童年貧窮的生活,安徒生夢想成為一位演員,因為那些平凡的人,一到戲台上就變成了威嚴的國王、嬌豔的王後、英俊的王子和美麗的公主。14歲時,安徒生到哥本哈根謀生,在丹麥皇家劇院當臨時演員。因為失聲,安徒生獻身藝術的夢想破滅了,他開始改寫劇本,但劇本多次被退回。幸得劇院一名導演同情,資助他讀完中學、大學,然後開始從事創作,一步步向文學高峰跋涉。他先後寫出了《維森堡大盜》、《阿英索爾》等劇本,《阿馬格島漫遊記》等浪漫主義幻想遊記和《卡爾裏克·克裏斯蒂安二世》等曆史小說。1835年,安徒生出版了第一本童話集,在他的童話裏,他為那些窮苦的孩子創造了一個美好、幸福和快樂的樂園。以後每年聖誕節他都出版一本童話,作為送給孩子們的禮物。其中有我們所熟悉的《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等。安徒生整整寫了近四十年,共發表了一百六十多篇作品。安徒生的作品,是丹麥人的財富,也是全世界人的財富。
權威的看法並非無懈可擊。1975年布斯鐸寫的《安徒生傳記》,對傳統說法提出了懷疑,認為安徒生提供的個人資料隱瞞了自己的身世真相。1990年數百位丹麥人在安徒生的故鄉歐登塞大學舉行聽證會,探討這位童話大師的身世。一位名叫延斯·約根森的曆史學家寫了《安徒生——個真正的童話》一書,書中提出安徒生並非生於歐登塞,而是布洛霍姆市的古堡,母親是當時尚屬王儲的克裏斯蒂安八世的情婦。安徒生出生後,王室把他隱藏在歐登塞的一位鞋匠家中,也就是安徒生父親的家中。安徒生成長過程中,一直受到王室暗中的照顧,所以雖然出身低微,後來卻打入了王族的圈子,出入於皇家劇院。安徒生提供的個人資料中聲稱的吃苦之說,純粹是為掩人耳目而編造出來的。丹麥的另一位作家皮特·赫固還提出了另一份資料加以旁證,一位海軍上將的女兒亨麗艾特·吳爾芙1848年曾給安徒生寫信,信中提到過安徒生也發現自己是一位“王子”。有些學者也從安徒生作品的內容為這種看法尋找依據。據說,安徒生童話的大部分是根據他自己的見聞和想象創作的。《醜小鴨》和《皇帝的新裝》等故事,一向被認為取材於安徒生的一些親身經曆。在《安徒生故事集》裏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正是安徒生自身經曆的寫照。故事是這樣的:一名鞋匠與一個洗衣工相戀,生下一個貌醜的兒子,卻不能自己撫養,醜兒孤苦伶仃,幸獲天使的照顧,長大後發了財,成為名流。結局時醜兒的身世大白,原來他是國王的私生子。安徒生自稱是鞋匠的兒子,這個故事中有他太多的影子,難怪有人懷疑他是“落難民間的王子”。
為了搞清安徒生的出身之謎,丹麥政界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丹麥著名曆史學家塔格·卡爾斯泰德曾被允許查閱大量的克裏斯蒂安八世的檔案,其中包括這位國王的信件和日記。經過查閱發現,這位國王雖然是一位風流人物,他確實和一般平民婦女偷情過,但還算得上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因為檔案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國王發現自己的偷情有了後代後,他會給情婦寫信,並寄錢給她們,直至孩子長大成人。國王還為其中的一個私生乎安排了工作,讓他掌管王室的狩獵活動。但在全部檔案中,沒有找到安徒生和他母親的任何資料。
所以,安徒生的身世仍然是一個謎,他是否就是生活中的“醜小鴨”,而最終成為二個令人羨慕的“白天鵝”呢?
為什麼說狄更斯是“天才演員”
1870年3月1日,在英國的聖詹姆士廳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麵的朗誦會,朗誦者是英國當時著名的文學大師——千狄更斯,這是他的一次告別朗誦。狄更斯選定了自己的作品《奧利佛·退斯特》中“塞克斯殺南茜”的一段。狄更斯煞費苦心,完全像演員一樣全力以赴地準備著,努力達到最逼真的藝術效果。當時劇場的氣氛是那麼駭人,那麼淒慘。當朗誦到殺人場麵時,狄更斯用了可怕的“顫音”並配以種種動作。一種令人窒息的恐怖感不但把聽眾嚇呆了,就連他自己的脈搏也從每分鍾72下劇增到112下,朗誦後他幾乎半身不遂了。那次告別朗誦是以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來結束的:“離開這華麗的燈光,現在我將永遠地消失了……”。三個月後,以上這句令人心碎的台詞重複出現在狄更斯的訃告上。1870年6月9日,狄更斯,這位英國最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因病魔纏身,醫治無效而溘然長逝。
狄更斯於1812年2月7日誕生在英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裏,從小就很會演戲,能隨口講故事,而且講得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尤其是他的滑稽小調唱得特別好聽。父親對兒子的這一才能也頗為自豪,常常在家中或在附近的小酒店裏,把他高高舉起,放在椅子或桌子上,當眾表演。1833年,狄更斯開始以“博茲”的筆名給報紙雜誌撰寫短篇小說和小品文,這些文章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被編成一本集子,取名為《博茲特寫集》。書中描寫了倫敦及其郊區“每天生活和每天碰到的人”,作者是在筆端飽蘸了個人感情,通過現實主義的手法來反映英國社會生活的。不久,狄更斯又寫成了第一本連載小說《匹克威克外傳》,一幅幅滑稽而驚險的畫麵,牽動了國內外成千上萬讀者的心弦,承認了這位未來大作家的文名。當時,讀者對《匹克威克外傳》的興趣幾乎成了全民性的熱潮。1837年,狄更斯又完成了他第一部傑出的社會小說——《奧利佛·退斯特》,這是中國讀者所熟悉和喜愛的一部作品。它曾被改編為電影,取名《霧都孤兒》,在我國上映過。從1843年至1848年間,狄更斯每年都為聖誕節寫若幹個故事,這些故事後來被編為《聖誕故事集》。狄更斯在《聖誕故事集》中宣揚仁愛、慷慨的基督精神,一切惡人在教堂鍾聲和聖誕節歡樂氣氛的感召下,棄惡從善;一切窮人在聖誕節那天,一家人團聚在火爐旁,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食物,他們不再像平時那樣忍饑挨凍。《聖誕故事集》曾在當時英國下層人民中引起過極大的反響。1870年,倫敦一個水果商的小女孩在聽到狄更斯逝世的消息時,不禁傷心地叫了起來:“狄更斯先生死了嗎?那麼聖誕老公公也死了!”這無疑是對小說家的善良心地和傳奇般名聲的最高讚賞。
狄更斯的作品很多,上麵列舉的僅是其中幾個,而我們在這裏介紹的是狄更斯生活中的另一麵——位“天才演員”。上麵已經介紹過,狄更斯生來具有演員的天賦,他在初踏上社會時,就曾首先想要當一名專業演員,可惜未能如願。在以後的二十多年裏,他的這種興趣始終不曾衰退,他常常應邀參加各種家庭間或公開的演出活動。然而,狄更斯對此並不滿足。可以說,舞台的空氣和書齋的氣氛一樣,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狄更斯在與妻子分居的最後十二年裏,平均每二至三年就要去外省甚至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作一次巡回演出。狄更斯是一個敏感和高傲的人,比誰都明白一個著作家和一個演員在他那個社會裏都意味著什麼。可是究竟是什麼動力促使他去從事這項辛勞而又似乎卑賤的工作呢?除了他一向對戲劇的強烈偏愛外,還有其他一些重要原因。英國的一個狄更斯研究者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他(狄更斯)和他的讀者的戀愛是他一生中最最有趣味的戀愛”。確實,當狄更斯站在鋪著紅絲絨的講台旁,麵對情緒激昂的無數觀眾,親耳聽到他們發自內心的、波濤洶湧般的歡呼聲,親眼看見他們在自己的支配下或戰栗或哭泣時,他就寬慰地覺得那是一種幽閉在書齋裏的著作家所永遠無法得到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