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近代曆史名人懸案全破譯2(1 / 3)

第一章近代曆史名人懸案全破譯2

愛默生熱愛自然之謎

1838年7月15日,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向哈佛神學院的高年級學生發表了一篇演說。他在這篇演說中提出了“一個明確而且富於生命力的最高法則——人類的一體性”。他宣講了個人解放和普遍寬容的學說——自由人之間相互合作的新世界原則,這個原則是與被奴役的個人與國家之間相互猜疑的舊世界準則針鋒相對的。他把人道主義的道德標準作為講究實際的美國人的基礎——去生活、允許生活、幫助生活。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1803~1882),美國19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散文作家、詩人。1803年5月25日生於波士頓一個拓荒者的家族——貧窮但自信、自由。“我的美國祖先,辛勤地勞動,吃粗茶淡飯,住木屋,但他們有和平與自由……”。愛默生的一家並不是富裕的,但卻有良好的教育傳統。

1811年,他的父親去世了,母親開了一家小客店以維持全家的生活。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愛默生學會了去了解和熱愛別人,同時也學會了在貧困中保持樂觀態度。

愛默生的童年沒有遊戲玩耍的快樂,然而在童年的每一個夜晚他都很快樂。他傾聽寄宿客人們的交談,在母親的書房裏貪婪地讀書,跟隨柏拉圖在《對話》中無聲地進行探險。星期天他去教堂聽布道,同時瀏覽法國哲學家巴斯加爾的《思想錄》。這本書他總是隨身攜帶著。

就這樣,他的心靈在美國人的常識和抽象的哲學哺育下成熟起來。1817年,母親將他送進了哈佛大學,在那裏,他讀了莎士比亞、斯賓諾莎和蒙田。由於母親的期望,1826年他進入哈佛神學院學習,次年被獲準講道。1828年他成為波士頓第二教堂牧師,屬於當時在新英格蘭居優勢的惟一神教派。後因不讚成這一教派的某些教義,放棄神職,於1833年赴歐遊曆,先後拜訪了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蘭道爾、柯爾律治、華茲華斯等,與卡萊爾結為知己,並深受康德先驗論哲學的影響。自1836年開始,愛默生、阿爾科特、裏普利等人在波士頓的康科德不定期地聚會討論“神學與哲學的不良狀況”,這可以說是超驗主義運動的。起點。他們創辦評論季刊《日規》(1840~1844),發表文學作品和主張改革教育、倫理、政治等方麵的論文。愛默生一度擔任主編,是超驗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回國後於1836年出版《論自然》一書。

愛默生一生都熱愛自然,認為人和自然之間有一種精神上的對應關係,精神存在於自然之中。在《論自然》裏,他把商品、美、語言、紀律、唯心主義、精神都和自然聯係在一起。比如他認為商品不僅是自然對人類提供的物質,也是它對人服務的過程和結果。自然界的每個部分的相互協作,撫育了人類,反過來人類又利用自然的恩惠創造了文明和藝術。大自然對人類心靈的影響具有首位的重要性。在所有的人中,學者受自然的吸引最大,他把古代的箴言“認識你自己”與現代的格言“研究大自然”合並為一,憑借心靈的良知去發現真理,表述真理,發揮獨創性。真正的學者是“思想的人”和“行動的人”。生活是我們的詞典,行動對學者來說是最基本的。通過行動,經驗轉化為思想,思想又從下意識上升到意識,最終成為真理。學者擁有自信的美德,他珍視保全自己的人格,自由而勇敢,他是自己時代的創造者。學者的職責是鼓舞、提高和指引眾人,使他們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實。以這樣的標準來看知識分子,是需要我們極大地完善自己的。這部書幾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

1838年7月15日,愛默生在劍橋的神學院發表題為《神學院致辭》的著名的演講,遭到新英格蘭加爾文教派、唯一神教派等勢力的抗議和攻擊。愛默生的哲學思想中保持了唯一神教派強調人的價值的積極成分,又吸收了歐洲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思想,發展成為超驗主義觀點。其基本出發點是反對權威,崇尚直覺;其核心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這一觀點有助於打破當時神學和外國的教條的束縛,建立民族文化,集中體現了時代精神,為美國政治上的民主主義和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根據。

1837年8月31日,愛默生在美國大學生聯誼會上以《論美國學者》為題發表演講,抨擊美國社會中靈魂從屬於金錢的拜金主義和資本主義勞動分工使人異化為物的現象,強調人的價值;提出學者的任務是自由而勇敢地從皮相中揭示真實,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導人;他號召發揚民族自尊心,反對一味追隨外國的學說。這一演講轟動一時,對美國民族文化的興起產生重大的影響,被霍爾姆斯譽為“我們的思想上的獨立宣言”。

《紐約論壇報》把他的超驗主義提升為國家的公共財產,“就像尼亞加拉瀑布一樣”。蘇格蘭散文家卡萊爾(1795—1881)的夫人把愛默生看作遠離塵囂的“天外來客”;卡萊爾本人則說他像天使,有美麗純淨的靈魂。愛默生在歐洲沙龍裏為美國的道德辯護說:“美國青年在走上婚床的時候仍是處子之身,新郎如此,新娘也如此。”同樣有豐富歐洲經曆的小說家亨利·詹姆斯說:“愛默生對罪惡的渾然不覺……是他最可愛的地方之一。”他接著說:“我們都有這樣的印象,當良心在寂寞中歎息的時候,便會尋求感官的刺激,就像那些被捕撈上岸的魚,鼓動自己的鰓。”愛默生自己的話則是:“我也有器官,也享受過愉悅,可是我也有過這種愉悅是陷阱中的誘餌的經驗。”愛默生反對文化和知識的精英化,認為美國文化必須做到普及化和民主化。他覺得第一個在農舍中讀荷馬史詩的美國人對美國的貢獻極大。1851年愛默生到匹茲堡演講,當地公司為了讓年輕職員去聽,提前讓他們下班。愛默生向人們證明知識加道德品行有助於企業的成功。《辛辛那提報》說他演講時“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爺爺讀他那本《聖經》”。約翰遜說:“就像雨果對於法國或是托爾斯泰對於俄國,愛默生確立了美國模式。”

愛默生的著作大多為散文格式,重要作品還有《論自跚》、《論超靈》等,收在《論文集》(1841)和《論文集:第二輯》(1844)中。1847年和1867年分別出版兩冊《詩集》。此外還有《代表人物》(1850)等。

他文學上的貢獻主要在散文和詩歌上。他認為美的藝術目的在於創造,詩人不能脫離自己的時代和國家,他號召美國作家寫美國題材、創造出明顯的美國風格,對同時代的作家如梭羅、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等產生過較大影響。他的哲學思想和著作對21世紀的美國作家如德萊塞、弗羅斯等人的影響也很明顯。他的詩簡潔、精辟、富有高度的哲理性。

超驗主義是愛默生在美國發起的第一個本土哲學思潮。“我來到這個世界,在宇宙之間傳遞我的自我……我永遠會把善德之海向人類澆灌。”愛默生在哈佛作的“美國學者”的演講被譽為美國“知識分子的獨立宣言”。

愛默生一生都有寫日記的習慣,他有五十多年一直在日記裏寫下他的感想,然後從日記裏產生講演詞,從連串的講演裏產生了他的散文集。

1882年4月27日,愛默生在馬薩諸塞州康科德去世。他是被所謂的“愛默生家族的瘟疫”——肺結核奪去的生命。這種疾病先後奪去了他的父親和兩個兄弟的生命,他感染肺結核也有十幾年了,這十幾年來他一直掙紮在痛苦的殿堂,與死神進行著頑強的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