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孔雀帝國失落之謎(2 / 3)

多少年來,這裏一片荒蕪,滿目淒涼,沒有人煙。可是,有誰想到這漫漫黃沙之下埋藏著一個曾經高度發達的文明城市呢!

1922年,幾名印度勘察隊員偶然來到這裏,在佛塔的廢墟裏,找到了幾塊刻著動物圖形和令人費解的文字的石製印章。

接下來的幾十年裏,幾個考古工作隊相繼來到這裏進行了發掘和整理,終於發現這裏是一座重要的古代城市的廢墟。這一考古發現,向世人證明了印度河文明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古老而燦爛。

這座標誌著“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舉世聞名的摩亨佐·達羅。

摩亨佐·達羅與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學家和曆史學家稱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達羅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銅器時代的一座世界名城。這個城市的居民叫“達羅毗茶人”,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並用棉花織布的民族之一。他們創造了結構獨特的文字,還發明了相當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建立了高度發達的城市經濟,而且廣泛地和其他各文明民族進行著貿易往來。

但是,摩亨佐·達羅城是怎樣衰落直至葬身黃沙之下?摩亨佐·達羅人是在什麼時候遺棄這座城市的呢?他們後來又到哪裏去了呢?

世界各國的許多考古學家、曆史學家、人種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一直試圖通過發掘出來的古城遺址和大批石製印章、陶器、青銅器皿等文物,揭開古城的秘密。幾十年過去了,古城的真實麵貌已經漸漸顯露出來。

這座古城最早是一些小小的村莊。後來,各個村莊逐漸擴大,漸漸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城市。摩亨佐·達羅城有高大的城牆和寬闊的街道,居民大約有數萬人。城裏的的街道十分的整齊,房屋排列得井井有條。

摩亨佐·達羅城裏街道大部分是東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寬達十米,下麵有排水道,用拱形磚砌成,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排水係統。

古城裏的建築物都用火磚砌成。在這裏,人們能看到五千年前留下來的高達七點五米的斷垣殘牆。住宅大小不等。小住宅隻有兩間房,大住宅裏有大廳和許多間房屋。凡是多房間的住宅,都有幾間麵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側門通向小巷。在這些住房中間,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許多間大廳和一個儲存庫的建築物。它可能就是當時摩亨佐·達羅城的國王或首領居住的地方。

另外,還有不少兩層樓房屋,下層是廚房、洗澡間,上層是臥室。這些顯然是屬於有錢有勢人家的住宅。不過,迄今還沒有發現,或者還無法證明,哪一座建築是宮殿或神廟。古城裏發現過一些帶有很多裝飾品的小型裸體人像。據推測,這也許就是一種吉祥的象征物。

古城裏的大多數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潔的浴室,而且有一條修得很好的排水溝,把廢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小住宅多半都在外牆裏麵裝有專用的垃圾滑運道。居民們可以把廢物倒進滑運道,滑到屋外街邊小溝。小溝又連接下水道係統。這樣複雜的汙物和汙水處理係統,不僅在上古時代是無與倫比的,就是當今世界上的許多城鎮也望塵莫及。

古城的居民特別愛清潔。城裏最突出的一個建築物就是一個大澡堂。澡堂裏的大浴池呈長方形,長四十米,寬約二十米。浴池南北兩端有階梯,有一條一人高的排水溝可以隨時把廢水排出浴池。澡堂和一個房間裏有一口橢圓形水井,大概是給浴池供水的。浴池底部和四周的磚塊都用石膏灰漿砌合,外麵塗上一層瀝青,然後再砌一層磚塊,以防漏水。浴池北麵有一連串小浴室。每個浴室裏有一個放置水罐的高平台,看來是作熱水浴之用的。此外,還有作為其他用途的一些房間。這座大澡堂是摩亨佐·達羅人高度重視清潔衛生的標誌,也是首次見於曆史的一種現象。

在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裏發現的大量石製印章,不僅是一種雕刻技藝精湛的工藝品,更是人類古文明最珍貴的文獻資料。因為,在這些印章上刻有牛、魚和樹木的圖形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遺憾的是,這些“天書”至今還沒有被人們識讀。曾經有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學者說,他已讀通了一百二十五個這種文字,並認為摩亨佐·達羅文字已由圖畫文字演進到了帶有表音性質的文字。

古城摩亨佐·達羅遺址的發現證明:包括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印度也和埃及、巴比倫、中國一樣,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史學家認為,昔日摩亨佐·達羅郊外,也是鬱鬱蔥蔥,長滿著茂盛的草木。和尼羅河一樣寬闊古老的印度河,不僅灌溉著這裏的千裏沃野,也孕育了人間的文明。隻是到了後來,由於過度的放牧和種植,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其水分迅速蒸發,然後隨風吹蝕,最後終於使這裏淪為一片沙洲。可見,環境的保護是多麼的重要。

但是,摩亨佐·達羅人後來究竟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摩亨佐·達羅古城和“印度河文明”究竟是怎樣消失的呢?

這些謎底可能還深藏在神秘的“死人之丘”底下。可是,由於歲月的消磨,洪水的衝刷和鹽堿的腐蝕,解開這些曆史懸案的希望就像眼前的摩亨佐·達羅遺址日見頹敗一樣,變得越來越渺茫了。孔雀帝國之謎

當一個把整個物質世界看作不過是一種幻覺的文明,對如時間和地點一類細枝末節是不會感興趣的。印度曆史關心的僅僅是能否使印度哲學中的永恒真理清楚明白地顯示出來。因而,在現能得到的為數不多的印度原始資料中,曆史、神話和想象總是難分難離地結合在一起。“印度人的人數比我們所了解到的其他任何一個民族都要多,所以他們交納的貢物也超過了別的每一個民族。”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曾這樣告訴我們,公元前480年,當澤爾士入侵希臘時,其軍隊裏還有“身穿棉服、肩荷竹弓和鐵頭竹箭”的印度人。也許根據外國入侵和外國人留下的曆史報道,我們可以掌握到有關印度早期曆史的真實具體的資料。

孔雀帝國是印度曆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帝國,它標誌著印度從宗教運動轉向政治發展。

如果說在中國,是長期的帝國統一間隔以短暫的分裂;那麼在印度,則恰恰相反——是短暫的統一和長期的分裂。當然這並不是說印度就沒有統一。印度也有統一,但這是文化的統一而不是政治的統一。印度文化強調的是忠於社會秩序而不是忠於國家,正如種姓等級製度的地位比任何政治製度都要高這一點所證明的。

當雅利安人遷居恒河流域的摩揭陀王國時,西北地區憑借同波斯文明的密切聯係,日益與印度其他地區相分離。大約公元前518年時,大流士皇帝已越過興都庫什山脈,使旁遮普西部成為其帝國的第二十塊轄地。波斯人的入侵,讓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曆史再次成為一個不可解的迷霧,一直到二個世紀以後,也就是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到來之時。

在當時的印度文獻中,迄今未發現有任何提及亞曆山大之處。而亞曆山大的同伴們留下的有關印度的印象記,也全未存留下來,隻有其中的部分見聞,通過後來的著作支離破碎地流傳下來。這些東西描述了港口、買賣的商品、城市的外觀、土著的服裝以及諸如一夫多妻、種姓法規和死人火葬一類奇風異俗。雖然這是一些注重事實的報道,但在曆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的著作中則用講故事的形式說出來,從而大大增加了這些離奇故事的趣味性,比如說什麼有身高十英尺、肩寬六英尺的人,靠蒸汽維持生命的無嘴人,下鋼球的雨,恒河裏長三百英尺的蛇形魚,等等。

亞曆山大的入侵與其說是一次正式的侵略,不如說是一場襲擊。他在印度僅駐紮了兩年,而且在他去世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旁遮普的希臘政權就完全消失了。不過,他發動的戰爭確實對印度後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亞曆山大的陸海軍在開辟或增加陸海商路方麵所做出的貢獻是較有實效的。從印度西北部經阿富汗和伊朗,然後通達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部諸港的商業貿易,在這個時候獲得了迅速發展。而亞曆山大在整個中東建立的希臘殖民地無疑也為這一貿易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