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練習
1.把課文中交換增加利益的原理重新推導一遍。注意把A和B換成開始故事中的蛋糕和汽水,把表格中代表價值的數字換成其他適當的數字。
分工造就的生產奇跡
我們每天要接觸不計其數的物品,這些物品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如:建築物、激光唱盤、電話、訂書機、牙膏、鑷子、肥皂、電子表、防火設備、銀行服務、電力、雞蛋、保險、足球場、計算機、地毯、地鐵、醫療服務、人行道等等。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用到這些物品,然而奇怪的是,我們中沒有一個人能夠單獨生產出其中的任何一件物品。
純粹從智商和體能來看,今天的人跟古代人差不了多少,但現代人的物質享受和生活水平與古代人有天壤之別,這是為什麼?
譬如一個程序員,每天八小時坐在電腦前麵,動動手指就把工作完成了。可以說他的工作與他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的效用相比微不足道:他可以擁有一套舒適便利的住房,可以借助汽車、飛機穿梭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可以享用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時裝、美食,可以欣賞五花八門的最高水平的娛樂節目……而這一切都是他每天八小時坐在電腦前動動手指頭換來的,不奇怪麼?
設想一下,當今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們,如果都要靠自己蓋房子來住、自己造汽車來開、自己種糧食來吃、自己拍電影來看……這樣的話,每個人辛苦一萬年恐怕無法達到今天這樣高度發達的富足生活。但是今天,我們確實達到了這樣的富足生活,道理何在?
因為分工和交換。
我們在這一章的開頭就談到,在古代社會,人們的各種消費品基本上是在家庭範圍內生產出來的,每個家庭生產的是它所要消費的東西,消費的也是他自己生產的物品。這就是所謂的自給自足。而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消費是通過市場進行的。每個人隻從事一種工作,這種工作隻是生產某種產品中的其中一道工序,但通過領取報酬,人們能購買到各種各樣的商品。這就是分工和交換。
為了理解分工和交換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我們要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分工是如何出現的?第二,分工為什麼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這兩個問題其實是有聯係的,我們用下麵的故事來說明:
從前,在遙遠的西方住著兩個人,一個叫亨特,一個叫菲邁,他們以打獵和采野果為生。亨特一天平均能打到8隻獵物,或者采到120個野果;菲邁平均一天能打到4隻獵物,或者采到80個野果。為了避免運氣不好,一無所獲,他們每天要花半天時間打獵,半天時間采野果。下麵是他們每天的收獲:
很顯然,對他們兩個人來說,獵物都要比野果難得。但是相對來說,菲邁的獵物要比亨特的更難得,因為他得到的野果相對獵物的倍數比亨特要多。
現在來回憶前麵所講的交換定理,如果獵物對野果的珍貴性對亨特和菲邁來說不同(一個是15,一個是20),隻要用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數字(例如18)為倍數,來交換這兩種物品,那麼兩個人的利益都會增加。
為了計算這種利益,我們假定他們每天要勞作8個小時,再看一下他們生產獵物和野果的平均時間:
亨特生產獵物的平均時間:4小時÷4隻=60分鍾/隻;生產野果的平均時間:4小時÷60個=4分鍾/個
菲邁生產獵物的平均時間:4小時÷2隻=120分鍾/隻;生產野果的平均時間:4小時÷40隻=6分鍾/隻
假如亨特用1隻獵物來換菲邁的18個野果,結果是:
亨特耗費時間1×60=60分鍾(交出獵物),節約時間18×4=64分鍾(換回野果),總共節約時間4分鍾;
菲邁耗費時間18×6=108分鍾(交出野果),節約時間1×120=120分鍾(換回獵物),總共節約時間12分鍾;
兩個人總共節約時間16分鍾。
亨特和菲邁每作一次交換,就能節約16分鍾時間。如果進行多次交換,就能節約更多的時間。利用這節約的時間,他們就能生產出更多的物品——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亨特發現了這個秘密,於是他去找菲邁。
亨特:“菲邁,我發現一個秘密,可以同時改善我們的生活,你願意聽一下麼?”
菲邁:“有這樣的事?快說來聽聽。”
亨特:“從今以後,你每天隻管采野果,你能采到80個果子。我每天花6個小時來打獵,花2個小時采野果,這樣能得到6隻獵物,30個野果。然後我用2隻獵物跟你換36個野果,這樣我們每個人都能比以前吃到更多的果子。”
亨特一邊說一邊遞上這張表格:
菲邁認真研究了一下,的確,照這個辦法,他比以前能多得到4個果子,亨特比以前多得到6個果子。
“可是我們得到的好處並不是很多呀!”他說。
“那也總比沒有強呀”亨特說:“你難道不願意試一下麼?”
“好吧。”菲邁終於同意了。
從此以後,菲邁把全部時間都用於摘野果,而亨特則把絕大部分時間用於打獵。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菲邁整天專門摘野果,他登高上樹的技巧越來越熟練,對野果的類別、生長環境也越來越熟悉。他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每天采集的果子比以前多了好幾倍;另一方麵,亨特把大部分時間用於打獵,在長時間追逐獵物的過程中,他的奔跑速度越來越快,對獵物的習性,出沒的規律也了解得越來越透徹,他打獵的效率也提高了。這樣他們每個人得到的獵物和果子都比以前多得多。於是他們決定,亨特以後不用再采集果子,反正菲邁摘的果子已經足夠多,他隻管用打來的獵物交換就行了。
越往後情況變得越好。由於他們倆專注於自己的活動,積累的經驗越來越多,開始琢磨用新的辦法來摘果子和打獵。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和試驗之後,亨特製造出弓箭,而菲邁也發明了一種帶網兜的竹竿。這樣一來,他們的生產效率更是突飛猛進,收獲的產品比最初增加了幾十倍。現在,他們一個是打獵專家,一個是采摘專家,雖然每個人隻精通一種技術,但通過交換,他們都能享受比以前多幾十倍的生產成果。
現在,我們可以對分工的原因和作用作一個總結:
出現分工的原因是每個人的天賦和條件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生產優勢。在上麵的故事中,亨特擅長打獵,菲邁擅長摘野果,這就是他們各自的生產優勢。
生產優勢分為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像現在一樣,菲邁的打獵技術不如亨特,而亨特的采摘技術不如菲邁,他們各自擁有的優勢叫絕對優勢。而在最初,菲邁在打獵和采摘上都不如亨特,但是在采摘上的差距比打獵上的要小,或者說,他自己的采摘技術跟打獵技術相比,效率要高於亨特的采摘技術和打獵技術相比,這時候,菲邁擁有采摘的比較優勢。
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都會導致分工。在大部分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優勢並不明顯,更常見的是比較優勢。但有了比較優勢,就有了分工的機會。而一旦開始分工,隨著時間的推移,比較優勢就會轉化為絕對優勢。就好像上麵所說,菲邁對亨特本來隻有采摘的比較優勢,但通過分工,他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絕對優勢。
從比較優勢向絕對優勢轉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分工的好處:第一,分工的單一勞動能提高每個人的勞動熟練程度;第二,分工能節約每個人在不同工序之間轉換和重新學習生產技能的時間;第三,有了分工,隨著經驗積累,很容易出現發明創新,提高工作效率。
分工和交換是社會合作的兩個方麵。分工的最終目的是交換,否則分工的成果就不能被全社會共享。反過來,交換的可能決定著分工的發展,如果不能交換,分工就沒有意義,它甚至不會發生。交換越是廣泛,分工越是精細;分工越是有效,交換越是頻繁。
在古代的自給自足經濟中,每個人要維持生存,都要解決衣、食、住三大需要,因此每個家庭不得不從事大體上相同的生產活動,如種田、織布、蓋房子等;這時候即使某個家庭想擴大一些消費的數量和種類,可能性也極其有限,因為人與人體力的生產能力相差無幾。所以,人們往往隻能享有最簡單的生活方式,任何超出起碼生存條件的消費,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一種奢侈享受。
隨著分工和交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便發生了,有的專門釀酒,有的專門造紙,如此等等。隻要有需求,就會有專門滿足此種要求的生產。過去有坐汽車兜風的消費,於是更多的汽車被生產出來;將來會有乘人造衛星的旅遊,衛星發射將更為繁榮。通過分工和交換,人可以參加音樂、體育、旅遊以及集郵、養花等各種消遣。人們的消費變得五花八門,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分工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能力大大提高。不要說像彩電、冰箱這種技術上複雜的產品,就拿一包火柴來說,我們之所以能用幾角錢的代價買到,也全靠分工。沒有了分工,那怕付10倍的代價,也沒有任何人能獨立而不求人地生產出一包火柴來。有了分工和交換,每個人都能享受名廚的菜希、音樂家的演奏、文學家的小說,工程師設計的汽車和飛機,等等。
分工和交換相結合,構成了社會繁榮進步的動力。任何一種工作,由於分工專業化,可使技術熟練、質量提高;又由於工作量擴大,可以配備專用的工具,使效率更高。當分工專業化擴展到全社會、並隨著交換的進行不斷發展時,生產力被億萬倍地放大了,同時每個人也分享到生產力進步所創造的財富。這就是人與人的合作導致社會繁榮富足的秘密。
思考和練習
1. 【課堂實驗】任務:自製一批標準信封。材料:一個拆開的標準信封、足夠的白紙、一把直尺、一支筆、一把剪刀、一瓶膠水。方法:參照標準信封在白紙上畫出信封的外形,用剪刀剪出來,按信封的樣式折疊並用膠水粘起來,最後用直尺畫出信封表麵上的框線。把參加實驗的同學分成兩個小組:一個小組進行分工,把製作過程分為幾道工序,每人負責一道工序;另一個小組不分工,每個同學要從頭到尾單獨製作每一個信封。最後來看,在規定的時間內哪個小組的同學能做出較多的信封。
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
1931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有一個21歲的大學生利用假期訪問了美國。那時候他還沒有畢業,但他希望接觸社會、開闊視野,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更多的知識。於是,他申請了一筆助學金,一邊旅行,一邊對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思考。在旅途中,他對一個問題產生了興趣:為什麼會有企業?公司的性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