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少年為什麼要學經濟學4
交易與合作
安森是一個古代人,下麵是他一天的典型生活:
清晨,公雞打鳴,他起床了。他的妻子準備好早餐:用自己家的米和麵做的稀粥和窩頭。吃過早餐,他從牛圈裏牽上自己的牛,向田地走去。
中午,孩子從家裏給他送來飯菜。蔬菜是自己家地裏種的,雞蛋也是自己養的雞下的。給他送飯後,孩子離開,到山上拾家裏用的柴火。
耕作一天之後,他踏著夕陽回家。來到家門口,他自己養的看家狗向他汪汪大叫。他的妻子正在織布,見他回家,開始準備晚飯。
晚飯有熏肉,那是自己家養的豬做成的。他喝了兩杯酒,也是自己家裏釀的。晚飯之後,他的親戚來到他家裏,一起商量蓋房子給侄子結婚的事。
他的親戚走後,天色已經黑盡。明天還要早起,於是他該睡覺了……
若幹年過後的今天,安森的曾孫麥德生活在美國,他的一天經常如此度過:
他起床後,給自己倒了一杯佛羅裏達產的桔子汁和巴西的咖啡。送外賣的很快送來早餐。他一邊吃,一邊從日本產的電視機上看紐約播放的新聞節目。
吃完早餐,他穿上用佐治亞生產的棉花做原料而在泰國工廠縫製的衣服,拎上意大利出產的皮包,開著一輛由幾十個國家的零件組裝而成的汽車去上班。
他在銀行工作,每天八個小時,在座位上重複無數次同樣的動作:劃卡、敲鍵盤、點鈔票。他的妻子是一個設計師,他們對彼此的工作細節知道得很少。
下班之後,他有很多選擇:可以去看電影、可以去聽演唱會、可以到酒吧喝酒、到舞廳跳舞,也可以回家看電視。
電視上有幾十個頻道、來自世界各地的節目。看完電視,他來到電腦前,通過互聯網給國外的朋友回複一封郵件。做完這些,他也去睡覺了……
根據安森和麥德的生活片斷,我們看到了一個古代人和一個現代人的區別:
古代人消費的東西都是自己或者自己家裏生產出來的。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一家人要會幹幾種不同的活。但大部分家庭會幹的活都一樣,所以他們能享受的消費品的內容非常稀少。
現代人使用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從外地運來的,而且很少有人能單獨生產出這些東西。現代人有很多不同的職業。他們每個人的工作內容很單調,但在工作之後,就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的產品和服務。
為什麼古代地球人和現代地球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為什麼現代人的生活內容和物質享受要比古代人豐富得多?如果你讀完下麵的內容,就能清楚地知道答案。
交換增加利益
在上一章,我們一直在說,市場經濟是以交換為特征的社會,它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掠奪,由此導致了社會財富的飛速增加。但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交換有什麼好處?人與人之間為什麼要交換?我們一直沒有說清楚。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先來看一個故事:
一個秋高氣爽、空氣清新的旅遊季節,很多人來到郊外爬山。山頂上風景迷人,蒼鬆翠柏加上古色古香的廟宇樓亭,讓人心曠神怡。
不過阿中卻沒有心思去欣賞風景,因為他現在精疲力盡,肚子餓得咕咕叫。他身邊所帶的東西都吃光了,但周圍沒有小賣部。
正在這時候,他看到東邊的大樹底下有一個胖子從包裏往外掏食物,他一共拿出15瓶汽水、1塊蛋糕。而在另一邊,一個染金色頭發的年輕人也正在往外掏食物,他一共拿出2瓶汽水、16塊蛋糕。阿中一看,心生一計,暗自說道:我可有辦法弄到吃的了。
阿中走到胖子麵前,說:“老兄!您有這麼多汽水,給我幾瓶好麼?”
胖子瞪了他一眼,教訓著說:“你這麼大一個小夥子,也好意思吃白食!”
阿中說:“你誤會了,我不是白要你的汽水。我想用3塊蛋糕換你的6瓶汽水,行麼?”
胖子一聽,暗自想:我這裏隻有1塊蛋糕,而汽水卻有15瓶,確實應該多要點蛋糕,少要點汽水也沒關係。於是他說:“好吧!”
阿中拿了胖子的6瓶汽水,找到坐在另一邊石凳子上的金頭,對他說:“兄弟,我想用3瓶汽水跟你換6塊蛋糕,你看行麼?”
金頭想了想,自己的蛋糕很多,而汽水卻不夠,於是也同意了。
這樣,阿中拿了金頭的6塊蛋糕,把手中的3瓶汽水給他,然後又返回去找到胖子,還給他3塊蛋糕。
最後,阿中還剩下3瓶汽水和3塊蛋糕。他非常得意,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慢慢地享用起來。
在這個故事裏,阿中通過交換行為,實現了“吃白食”的計劃。而他的計劃之所以能夠實現,是因為胖子和金頭擁有的食物數量不匹配。胖子的汽水很多,蛋糕很少,所以蛋糕就比汽水珍貴;而金頭的蛋糕很多,汽水很少,所以汽水顯得更珍貴。這樣,通過交換汽水和蛋糕,兩個人都能用對自己不太珍貴的東西去換取更珍貴的東西,從而受益。這種利益是由兩個人擁有的物品的組合決定的,就算沒有阿中,隻要他們有機會接觸,也一定會發生交換。
上麵說的情況是雙方擁有的物品數量不同。有時候,一方擁有另一方沒有的物品,當然也會發生交換,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互通有無”。有時候,就算雙方擁有的物品相同,但兩個人的偏好不同,還是會發生交換。例如,我們假設胖子和金頭各有50個蘋果和50個香蕉,但金頭隻喜歡吃蘋果,胖子隻喜歡吃香蕉,那麼金頭會用自己的香蕉和胖子的蘋果交換,這樣兩個人都會受益。
總之,交換是由於雙方對物品的評價不同而產生的。無論胖子和金頭有多少東西,也無論他們的喜好是什麼,隻要兩個人麵對的任意兩種物品對他們來說有不同的珍貴性,或者說是價值的比例不同,他們就可以通過交換來增加彼此的利益。這就是商品交換原理。下麵來說明這個原理:
現在有兩種物品,A和B,無論是什麼東西(食物、衣料、首飾都可以),由於某種原因(例如偏好、口味、數量不同),它們對胖子和金頭來說具有不同的珍貴性(或者稱為價值,這裏用數字來表示它的程度):
首先來看,無論對於胖子還是金頭來說,A比B都要珍貴。但是對於胖子來說,A比B要珍貴1.5倍,而對於金頭來說,A比B要珍貴2倍。所以相比而言,金頭眼裏的A要比胖子眼中的A更珍貴,而胖子眼中的B比金頭眼中的B更珍貴。
在A和B的價值比對胖子和金頭來說不同(一個是1.5,一個是2)的情況下,隻要他們用任意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數字(例如1.8)為倍數,來換取對自己更珍貴的物品,那麼兩個人的利益都會增加。
假如金頭用1.8個單位的B物品來換胖子的1個單位的A物品,結果是:
胖子的價值減少6(交出A物品),價值增加1.8×4=6.4(換回B物品),總價值增加0.4;
金頭的價值減少1.8×2=3.6(交出B物品),價值增加6(換回A物品),總價值增加2.4;
兩個人合計增加2.8個單位的利益。
在這個推導過程中,你可以任意變換表格中的數字,但隻要A和B的比值不同——也就是兩種物品對胖子和金頭的珍貴性不同,就一定會出現最後的結論——雙方可以通過交換來增加自己的利益。
有人會問,萬一A和B的比值相等怎麼辦?的確,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胖子和金頭就沒有必要進行交換。但在實際生活中,胖子和金頭麵對的不止是兩種物品,他們麵對的是成千上萬種物品,不太可能任意兩種物品的對他們的價值比都相等;而且,社會上有成千上萬的人,要任意兩種物品對任意兩個人的價值比都相等,這樣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實際上,在通常情況下,社會上總存在著大量通過交換來增加彼此利益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幾乎是無窮無盡的,所以說交換是人們增加利益的一個基本手段。
後麵的內容會講到:隨著交換的進行,人們給出對自己來說不太稀缺的物品,得到對自己來說珍貴的物品,到最後,每個人對物品的評價逐漸靠近,直到完全相同。這時候每個人就實現了自己最大的利益,交換也就停止下來。這就是經濟均衡的含義。
到此為止,我們所談到的“物品”,似乎是指某種有形的產品。如果把“物品”的概念拓寬,包括時間、地域、思想、才能、人力、身體等,你就更能理解:交換是我們生活中一個最普遍的現象,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通過交換來增加自己的利益。
例如貝多芬會作曲、達芬奇會畫畫、卓別林會喜劇表演,他們奉獻出自己高水平的作品,互相欣賞,也讓其他人欣賞,這就是才能的交換;
一個人要保持跟外界的交流,跟其他人談話、聊天,了解新的信息,滿足好奇心,這是思想的交換。
地處交通要道或旅遊勝地的居民,可以利用地理特點出售某種產品,熱帶居民可以種甘蔗,海邊的居民可以捕魚,這可以說是地域的交換。
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努力工作,增加儲蓄,到年老的時候就不用工作,靠養老金生活,這是用年輕的時間跟年老的時間進行交換。
當你決定不參加宿舍的聚會而是複習功課,你就是在用現在的樂趣交換較高的考試成績。當你決定在一個寒冷的冬日走出家門跑步鍛煉,就是在用現在的不舒適交換未來更好的身體。
一個富翁向一個乞丐施舍,乞丐得到錢,富翁得到受尊敬的感覺,這是金錢和自尊心的交換。
兩人合抬一根單人無法扛動的木頭,或兩個膽小的人為相互壯膽而結伴在山間行走,這是人力和身體的交換。
從家庭的起源看,家庭作為一個生產單位從土地取得其生活資料時,要不斷地計劃播種、耕作、收獲,或采集、防禦和攻擊,還要準備工具、種子、原料和場地。在這些活動中,兩個人真誠合作而形成的生產能力顯然大於一個人的兩倍;兩個人的共同消費又比單人消費有更大的凋劑餘缺的餘地,因而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應變能力。一旦家庭組成,則夫妻雙萬在家庭中通過目願交往獲得情愛、互助、各自所擁有的社會信息交流、各自所擁有的特殊知識的相互傳播,等等,使兩人總收益更大。這也是身體、思想和才能的交換。如果男方可充當自己的妻子,女萬可充當自己的丈夫,則任何男女婚姻都無意義。
除此之外,在社會生活中,長官與下屬之間、主人與仆人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親戚之間、經理與職員之間,都存在某種形式的交換,通過交換使雙方的利益得到增加。
在所有的社會交換關係中,最典型的交換是工作和消費之間的交換。直觀地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要從事某種工作,取得一定的報酬,由此購買自己需要的各種生活用品。這個過程的實質,是每個人在工作中製造某種產品,然後通過工資和市場,用自己的產品去交換別人的產品。這種交換關係就是下一節內容要講述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