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少年為什麼要學經濟學6(1 / 3)

第一章 青少年為什麼要學經濟學6

儲蓄和保險

這天,亮亮跟爸爸媽媽去看汽車展覽。展覽會上人山人海,絡繹不絕的觀眾圍著一輛輛漂亮的小轎車拍照留念,熱鬧非凡。回家後,亮亮跟媽媽說:“媽媽,今天看到的小汽車多漂亮呀。什麼時候咱們家也買一輛就好了。”媽媽說:“乖孩子,咱們家的錢要攢起來,留著讓你上大學用。小汽車等你工作以後自己掙錢買。”

經過這件事後,亮亮知道了攢錢的重要性。有一天他路過體育商店,看見一個漂亮的進口足球,他非常喜歡,可是錢不夠。於是他決定,以後每天少吃一些零食,把一部分零花錢攢起來,希望能買到那個進口足球。但有一天,他跟同學在操場踢球的時候,一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教室的窗口上。玻璃碎了,亮亮隻好把攢的錢都用來賠償損壞的公物。

多年以後,亮亮工作了,每個月的工資是3000元。他的固定支出包括房租、水電費、電話費、交通費、夥食費,大約是1800元。剩下1200元怎麼辦呢?他可以和幾個朋友大吃大喝一頓,或到遠郊玩一趟,把這些錢花光;或者他可以把這些錢先存起來,以後再出國去玩;但是他又考慮以後要買車子,買房子。於是他的決定,花400元作為朋友交際、個人休閑費用,剩下800元存起來,為大宗消費作準備。

在這個故事中,好幾次涉及了攢錢的行為。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者每個家庭掙的錢或者存起來,或者花掉,掙的錢應該等於存的錢加上花掉的錢(當然,也有的人花的錢比掙的錢還多,甚至臨死還欠了一屁股債,但這畢竟是個別現象)。在把收入在扣除消費支出以後,還會有所剩餘,這就是儲蓄。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當家庭決定要消費多少時,也同時決定儲蓄的大小;反過來說,當家庭決定要儲蓄多少時,也同時決定了消費的大小。所以消費行為與儲蓄行為是同一個經濟決策的兩個方麵。

在前麵幾節的內容中,我們分析了一個人如何安排消費,如何平衡工作和消費的關係,以及提高收入的方法,但一直沒有提到人的儲蓄。其實這是生活中很常見和重要的一種行為方式。生活確實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他賺多少錢就花多少,甚至有人寅吃卯糧,靠借錢來增加現在的消費,但大部分人都是花銷和儲蓄同時進行的。

作為消費者個人或家庭來說,儲蓄的動機有各種各樣:有的想攢錢防老;有的想攢錢以應付日後生活中的不測;有的想為後代留下一筆遺產;還有的是想享受一下較多的存款帶來的心理快感;當然,也有的人攢錢是為了接濟他人。

經濟學大師凱恩斯將人們儲蓄的動機歸納為八種:一是建立準備金,以防止未來預料不到的變化。二是為未來消費支出作準備,如為養老、子女教育或贍養親屬而儲蓄。三是獲取利息及其他收益。這就是犧牲現期消費,以賺取利息或投資收益,從而增加未來的收入與消費。四是出於一種人類本能,希望未來的生活消費水平比現在高,盡管年老後享受能力會下降,人們也仍會這樣做。五是即使沒有什麼特殊用途,也想進行儲蓄以維持個人的“獨立感”或“有所作為感”。六是獲得從事投機活動或發展事業的本錢。七是給後人留下遺產。八是滿足純粹的吝嗇欲,以致節省到不合理的程度。凱恩斯把這八種儲蓄動機概括為“謹慎、遠慮、計算、改善、獨立、謀業、自豪及貪婪”。

根據前麵說過的擇優分配原理,為了獲得最大的滿足,人們要把自己擁有的資源分配於各種不同的用途。現在我們看到,這些用途不一定完全是現在的用途。一個謹慎的人會努力把他的財產分配於一切不同的用途——現在的和將來的,以使他的財產在每一用途上都有相同的邊際效用。如果他認為他的賺錢能力在將來會有減少的危險,他就一定會儲蓄一些財物作為將來之用。可見儲蓄是擇優分配原理的一種特殊應用。

在進行儲蓄的時候,實際上是在用當前的收入來支付未來的消費。如果你打算存錢買車,那麼未來的消費在3年後就到來了;如果是為買房子存錢,未來消費就是在10年之後;而如果你打算退休以後從自己的養老基金中取錢消費,就是在45年之後。

即使是在原始經濟中,人們也必須在現期消費和未來消費中做出選擇。一個原始人在每一天可以選擇:(1)通過打獵、采集來生產今天消費的食物,(2)在山坡或海灘上睡覺享受閑暇,(3)為增加未來的消費機會而勞動,例如按計劃在幾個月裏修一所房子或者一條船。可見儲蓄決策無所不在。

在古代社會,儲蓄常通過貯存穀物、窖藏金銀等方式進行。而在現代社會,儲蓄則通過銀行存款、購買股票、債券等方式進行。為了更好地達到預防意外和防範風險的目的,現代社會還發展出各種形式的保險。這實際上是一般儲蓄的替代和補充形式。

張小強和李小明是鄰居,他們兩戶是好朋友。一天,張爺爺和李爺爺一起晨練。到了保險公司開展的保險宣傳活動。兩位老人都去看了。過後,李爺爺對張爺爺說:“我要參加家中的財產保險,你參加麼?”張爺爺說:“我幾十年都過來了,家裏什麼事都沒有,與其將幾百塊錢白送保險公司,不如用來改善家人生活,你自己去吧。”

半年後,有一天,小強和小明兩戶人家一起出去旅遊。由於小強家中的電線太殘舊了,不幸引起火災。結果兩家的財產被燒得一幹二淨。過後,保險公司按規定給李家賠付了32萬元的保險金,而張家卻後悔不已。

上麵的例子說明保險業的興起對人民生活安定和經濟發展起了巨大作用。從火災、車禍、運輸事故,一直到醫療和人壽都可以保險。現代社會已經離不開保險。

單從概率理論來分析,人們是不會保險的。因為保險公司根據發生事故的概率和損失額的大小精確計算出保險費該是多少。假定保險公司不賺錢,並假定保險公司本身的業務開銷等於零,保險費應恰好等於事故損失的期望值。如果計入保險公司的利潤和業務開銷,保險費就比損失的期望更大,所以從經濟上看花錢投保是不合算的。那麼為什麼人們願意參加保險呢?這可以用經濟上的效用理論來解釋。

效用理論認為,當一個人擁有的錢越多時,每一元錢的效用值越低,所以隻有富人才會買各種豪華型消費品。這些豪華消費品的基本功能和普通消費品是差不多的,它們提供的額外效用非常有限,可是價格卻貴多了,手表能說明這一現象。豪華手表比普通手表貴上百倍,它們計時的基本功能都是一樣的。

基於這一現象,人們願意在富有的時候拿出一部分錢放在萬一變窮時來使用,哪怕因此而額外花些錢也合算。由於所花每一塊錢的保險費比之萬一出事故所獲得每一塊錢賠償費的效用小,所以雖然從錢的絕對數量來看,花錢買保險並不合算,但從錢所提供的效用來看卻有所增加,這就是人們願意花錢買保險的原因。

從更廣泛的角度看,儲蓄和保險是人們對整個生命周期進行利益權衡的結果。一個理智的人如果認為在他生活的一切階段中,他會從相同的財產中獲得相同的滿足,他就會把他的財產平均地分配於他的一生。

當人們認識到他們在青壯年工作期間很可能比在此之前或在此之後的時間裏能夠掙到更多錢的時候,他們就會根據其對終生收入的預期來作出消費決策。人們傾向於在其主要的工作年份中使消費低於收入,即他們在這些年份中進行儲蓄,而在此之前或之後的年份中他們則傾向於使消費大於收入,即在這些年間進行負儲蓄或者用完儲蓄。

在我們早期的工作經曆中,消費可能超過收入。這是通過貸款買車,抵押買房、或者通過貸款上大學來實現的。等到我們收入提高的時候,就可以在不必大幅降低消費水平的前提下用一部分收入償還過去所借的債務。在我們退休以後,情況正好相反。這時,我們的收入又降低了。但由於我們在青壯年工作年間的消費低於收入,我們可以儲存一些“留窩蛋”,保障我們在退休期間仍然可以維持合意的生活水準,

總之,在早期的工作年份裏,人們往往消費的比掙入的多。在退休之後也是如此。在這兩個時期之間,人們進行儲蓄(消費的比掙入的少),以還清所欠債務並為退休後的生活作積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創造的財富從負值開始,而後轉為正值,在生命快結束時又接近於零。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經濟人生。

思考和練習

1.人們為什麼要儲蓄?為什麼說儲蓄是擇優分配原理的特殊應用?

2.你的家庭是否購買了保險?你的父母如何取得養老的收入?

本章小結

在人們進行消費、生產的過程中,普遍存在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這是人們進行經濟決策的基本前提。

邊際收益遞減是指其他條件不變時,總存在一個點,如果超過這個點,資源投入的增加會使相應的收益增加量不斷減少。

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人們會應用擇優分配原理來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即優先把資源用於邊際收益最大的用途,直到資源在各種用途上的邊際產出相等。

最典型的擇優分配行為是把收入分配到不同的消費品上,使每單位貨幣產生的邊際效用相等。在這個過程中,收入越高,獲得的總效用越大。

為了取得收入,大部分人必須去工作。但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消費和娛樂,所以每個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

當工作的邊際收益和閑暇的邊際效用相等時,人們將停止工作,從工作與閑暇的均衡中獲得最大的滿足。

為了增加閑暇,取得盡可能高的收入,人們要進行教育投資。為了使自己的收入發揮最大的效用,人們會把當前的收入用於未來的消費,這就是儲蓄。

這樣一來,我們說明了市場製度中每個人的基本自利模式。在下一章,我們將進一步介紹人們取得收入的其他方式,以及在取得收入的同時,如何進行商品的生產。

生產進行方式

Windows操作係統的創始人、美國微軟公司的董事長比爾蓋茨近年來多次蟬聯世界首富的頭銜。他的個人資產最高時達到1000億美元,最低時也在500億美元左右。對此,有人算過一筆帳:以他的資產增值能力計算,每秒鍾能增加2500美元。如果他在走路時從身上掉下1萬美元、彎腰去撿需要浪費5秒鍾的話,那是不合算的,因為他的賬戶上隻要4秒鍾就會增加l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