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少年為什麼要學經濟學5(1 / 3)

第一章 青少年為什麼要學經濟學5

個人經濟行為

從這門課一開始,我們就強調,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行為的學問,而人的行為是以追求自利為目的的。在前麵幾章,我們介紹了人的自利如何產生了道德、法律和國家。隨著社會的演變,又出現了市場製度。在市場製度下,由於社會分工和交換的需要,人們沿著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向,創造出我們今天看到的經濟環境和商業製度。

到此為止,舞台背景已經完成。下麵我們來看,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人是如何根據自利的原則上演了一幕幕生動的經濟戲劇。

縱觀人的一生,交易無所不在。小時候,每個人由自己的父母撫養,同時要順從父母,給他們帶來樂趣和對未來的希望;上學後,他認真學習,給老師帶去工作的成就,自己得到文憑和知識;離開學校後,他努力工作,為老板創造利潤,由此得到一份工資;在社交活動中,他結交很多朋友,為朋友排憂解難,得到朋友的感激和回報;再往後,他戀愛結婚,為愛人和家庭付出辛勞和感情,同時得到家庭的支持和愛心。最後,他要贍養父母,使父母歡度晚年,同時實現一個道德健全、品質端正的人的自我價值。

這是有人用來描述“交易”一段話,聽起來有些偏頗。但仔細一想,人確實是通過交換來實現自己的利益的。一個人出生下來,要靠父母撫養;他長大成人以後,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他要從事一份工作,用自己的勞動換取收入,購買各種生活用品;他還要繳稅,換取政府的法律保護;與此同時,他要進行儲蓄,預防生活中的意外開支、為子女準備教育資金和用作退休以後的養老金等。到退休以後,他依靠後代的贍養或退休金安度晚年。這一切都是某種直接或間接的交換行為。

對這些行為,我們後麵的內容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說明。而在人們所有的經濟活動中,最主要的內容是如何掙錢和花錢。表麵上看,大部分人在生活中憑經驗和直覺就能處理好這個問題。但在合理的經濟行為的背後,隱藏著某種規律。人的消費和生產行為隻有符合這種規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利益。下麵我們就來介紹和說明這樣的規律。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

2002年3月4日,貴州鬆桃自治縣烏羅鎮一名4歲的兒童因食物過量死亡。

當天是烏羅鎮李某的生日,他的妻子特地飩了兩隻豬腳準備慶祝一番。飩熟之後,4歲的兒子嚷著要吃,李妻便盛了一碗給他。隨後,李某夫婦外出,回家後發現兒子死在高壓鍋旁,鍋內七、八斤重的豬腳全被兒子吃光,隻剩一鍋湯。

據了解,李某的兒子平日就喜歡吃肉,而且胃口驚人。當年春節的年夜飯上,他獨自吃完了兩大碗肉,約有二、三斤。(據《貴州都市報》報道)

2004年4月1日前後,在加拿大一家酒館舉行的一年一度的吃雞翅有獎比賽中,一名36歲的男子疑因吃雞翅過量而死亡。

據當時在場的人說,這個不知其名的男子在比賽中先是感到身體難受,後來就失去了知覺。他被人從後門抬出酒館送往醫院。

一位醫生說,在急救車到達之前,這名男子實際上已經不省人事了。目前,法醫正在對他的死因做進一步的確認。(據新華網報道)

看完上麵的新聞報道,你可能會覺得驚訝:吃東西居然也會死人!其實食物過量導致病痛或死亡的原因並不奇怪。類似的感受每個人都曾經體驗過。

當你餓的時候,給你一堆饅頭。你拿起饅頭,吃下第一口,會覺得美味無比,給你極大的滿足感。接下去,吃第二口,也不錯,但不如第一口。再吃下去,每一口饅頭帶來的滿足感越來越小。當你吃過一定的限度,舒適感等於零,甚至轉變為痛苦。如果強迫你繼續吃下去,就很可能出現上麵所說的悲劇。

在炎熱的日子裏,喝一杯冰啤酒會使你感到神清氣爽,舒服極了。喝第二杯,感覺也不錯;但如果喝第三杯、第四杯甚至更多杯,感覺會怎樣?如果說第二杯啤酒帶給你的滿足跟第一杯一樣的話。第三、第四、第五甚至第十杯啤酒,給你的滿足感,跟上一杯一樣嗎?

很顯然,當我們在消費某種物品的時候,隨著消費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費品,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小——這種情況幾乎存在於所有的消費品上,我們稱之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邊際,就是指“邊上的、最後的”的部分。效用,就是給人滿足的效果和作用。遞減,就是越來越小。

這個規律不光存在於飲食方麵,也適用於其他消費。例如,每個月給你一件新襯衫,你會很高興。給你第二件、第三件可能也是。但如果不停給你,多到一定數量之後,新襯衫對你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就算你每天都想換新襯衫,你的衣櫃也裝不下——就像你吃東西的時候胃的容量是有限的。再如演唱會,偶爾去聽一次,你會覺得很興奮,很過癮。但如果讓你天天聽演唱會,你遲早會厭煩起來。

邊際效用遞減跟人的生物特性有關。心理學上的韋伯定理表明,神經元對等量外界刺激的條件反射強度,隨刺激次數的增加而遞減。也就是說,外部給你一個刺激(消費某種物品),你的神經係統就會產生興奮(得到效用)。隨著同樣刺激的反複進行(消費同一種物品的數量增加),神經的興奮程度會下降(邊際效用遞減)。

在理解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時候,要注意幾點:

第一,邊際效用和總效用的區別。邊際效用是指最後一單位的消費品帶來的效用。它的遞減並不意味著總效用的減少,隻是說後一單位的消費品帶來的效用比前一單位的效用要小。在邊際效用減少的過程中,總效用依然可能增

加,隻不過增加的幅度在降低。在邊際效用減少到零的時候,總效用停止增長,達到最大。而在邊際效用變成負值的時候,繼續消費會使總效用減少(如左圖)。

第二,邊際效用遞減是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消費產生的現象。它的前提是人的偏好沒有改變,連續消費某種物品。比如你在吃一頓飯的過程中,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但過了半天,你餓了,又去吃飯,你不能把這頓飯的過程跟上一頓飯相比。再如,你本來不會喝酒,覺得酒不好喝。但你後來學會了喝酒,越喝越好喝。這似乎不符合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其實不然。這是你的偏好改變了。

第三,在極少數情況下,有的消費是量越大越滿足,但始終存在一個限度,超過這個限度以後必然出現邊際效用遞減。比如許多人認為,喝一口紅葡萄酒,品不出美味,紅葡萄酒是越喝越有味。再如嗑瓜籽,本來你不想嗑,但嗑起來就不想停。這種情況,可以說前一階段是邊際效用遞增,但到最後也會出現邊際效用遞減。因為無論是喝酒還是嗑瓜籽,總有滿足和厭煩的時候。

唯一對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構成反例的可能是毒品。吸毒總是越吸越上癮,對別的消費不再感興趣。所以吸毒的人會賣掉家產,拋妻棄子,寧可吃不飽,穿不暖,卻一定要吸毒。而且在吸食的過程中,吸毒者毫無節製,結果往往死於非命。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不光存在於消費領域,也存在於生產領域。例如,在同一塊莊稼地裏,施一點肥要比不施肥能產出更多的糧食。如果繼續施肥,或許還能使產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產量不會像先前那麼多。如果施肥過量,不僅不會增產,還會導致總產量下降。在莊稼地裏增加勞動力也是如此。剛開始增加一些人能增加產量,但如果增加的人越來越多,到最後連這塊地都擠滿了人,增加的產出就會變成負數。

生產領域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又叫邊際收益(產出)遞減規律。18~19世紀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說:“如果沒有收益遞減,在一個花盆裏就可以種出養活全世界人口的糧食。”因為隻需要不停地往裏麵添加肥料和勞動力就行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在其他行業的生產中也存在邊際收益遞減。例如,有一個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製的,但隻有一個烤爐。在隻有一個人工作的時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電話、招待顧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時可以生產10個蛋糕。如果增加第二個人,他可以專心地烤蛋糕,每個小時能增加生產15個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個人,烤爐前麵就會出現擁擠,每個小時很難再增產15個蛋糕。如果再繼續增加工人,每增加一個工人增產的蛋糕會越來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個人的時候,不可能再增加產出,這時候邊際收益下降為零。

上麵說的生產活動有空間或設備的限製。我們再來看,如果沒有這種限製,是否存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比如一個獨立會計師,他的工作是為私人納稅人準備報稅單,這種工作可以說不受空間和設備的限製。但我們可以想象,如果他連續工作8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他的工作效率會越來越低。在靠後的時間裏,他每個小時能完成的報稅單一定會比前麵的時間要少。到某個時候,他必須休息,停止工作,邊際產出下降為零。可見由於人的頭腦和體力的限製,邊際收益遞減是不可避免的。

要注意,邊際收益遞減的前提是其他條件不變,增加某種生產要素投入。在這個前提下,生產過程中遲早會出現邊際收益遞減,即投入的生產要素越多,邊際產出越少。在上麵的例子中,如果蛋糕店擴大了營業麵積、增加烤爐的數量,或者會計師聘請了助手,或是改用了先進的電腦係統,就不能用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來描述。

更廣泛地看,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有人說,初戀是最難忘的。其實這是因為從趨勢上看,“二戀”、“三戀”帶來的效用是遞減的;再比如大街上流行染金頭發,最先開始染發的人非常引人注目。但如果染的人越來越多,就不覺得新鮮了。如果滿大街的人都染金頭發,就會讓人看著難受。

俗話說,“虱多不癢,債多不愁”,意思是說,身上出現第一隻虱子會癢得難受,但如果有101隻虱子,就不會比100隻虱子時癢多少;人在第一次欠債時會惶惶不安,但債台高築時再添一筆也無所謂了。同樣的道理,作為一個老師,對學生的批評要適可而止,因為批評一次會令人羞愧,要是沒完沒了批評,學生就可能“破罐子破摔”;再如,人們常說“久入茅廁不知其臭”、“久病床前無孝子”等等,背後都是同樣的道理。

有人或許會問: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到底有沒有例外?我們前麵說過,毒品可能是一個例外。之所以說“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不允許自由地生產和消費毒品。如果那樣,很可能出現所有人都將忙於種毒品、收毒品、運輸毒品、加工毒品、分配毒品的情況,不會有人從事其他任何活動。這將是一個瘋狂、單調的世界。這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大部分國家的法律都禁止生產和消費毒品。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這個世界上或許存在過某種動物,在消費某種物品的時候具有邊際效用遞增的特點。但因為消費無法節製,這樣的最終結果是消費品耗盡,或者消費過量,導致這種動物走向滅亡。所以我們看到的生物和自然界都具有邊際收益遞減的特點。

思考和練習

1.什麼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舉一個親身體驗的例子來說明。

2.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有沒有例外?請就此展開辯論。

擇優分配原理的應用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如果問什麼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可能會說,幸福就是跟自己相愛的人在一起;有的人會說,幸福就是能周遊世界;還有的人會說,幸福是天天睡懶覺;一個乞丐會說,幸福就是能吃到山珍海味;一個賭徒會說,幸福是整天都打麻將;一個遊戲迷會說,幸福是自由自在地玩電子遊戲……

但這些回答正確麼?

如果我們有機會到幼兒園去問小朋友:“什麼東西最好吃?”很多小朋友會回答:“巧克力最好吃。”如果我們拿來很多巧克力,讓小朋友們吃個夠,再接著問:“什麼東西最好吃?”這時候小朋友們肯定不會說是巧克力,他的回答可能是水、瓜籽或者其他東西。可見“什麼最好吃”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對每個人來說最好吃的東西是不斷變化的。

我們再問類似的問題:什麼最好聽……什麼最好看……什麼最好玩?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在魯迅的小說《社戲》中,描寫過他和小夥伴們一起看京劇的故事。在舞台上,演員們不停地翻跟頭,剛開始時小朋友們都覺得很精彩。但是看的時間一長,大家就覺得沒有意思了。

可見,因為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對於每個人來說,不管做什麼事情,時間一長都難以為繼。再好吃的東西,吃多了也會膩味;再好玩的遊戲,玩久了也會厭煩。哪怕是休息,保持某種姿勢時間太長也會覺得不舒服。所以一個人要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最大滿足,就要在不同的活動中進行變換。他不但要睡覺、吃飯,還要看電視、聽音樂、旅遊等等。總之一個人活在世界上,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實現自己的幸福,就要對自己的時間進行分配,要在不同的活動中進行選擇。